「物格而後知至」

2021-01-14 新民晚報

實現大學之道的八個步驟,其順序是辯證邏輯上的先後,而絕不只是形式邏輯上的先後。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前文所引文字是倒推大學之道八條目,本節文字則是順推。有些讀者覺得重複,不明白為何如此這般。其實,細讀之下會發覺,兩者並非同義反覆。都是圍繞實現大學之道作文章,但說法不同,側重點亦相異。

以「修身」「身修」為例,具體說明。

修身,是個詞組,動詞加名詞,按今之語法為動賓結構。這一結構的特點是兩部分之間有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強調的是支配一方,即強調動詞。就是說,「修」支配「身」,強調的是「修」的作為。其他幾個條目皆類似,如齊家強調「齊」的作為,治國強調「治」的作為。因此,前文所引文字說的是實現大學之道一步一步所要採取的措施,即強調行動,古人曰「工夫」。原文是想平天下,須先治國,要想治國,須先齊家,要想齊家,須先修身……語態皆是未完成式。

身修,在語法上變成了主謂結構。主謂詞組多是名詞加動詞,其特點是兩部分之間有陳述和被陳述的關係;強調的是被陳述一方,即強調名詞。就是說,「修」陳述「身」,但卻不強調修的作為,而是強調其對象「身」的狀況或面貌,因此把身放在前面做主語。其他幾個條目皆類似,如家齊強調「家」的狀況,國治強調「國」的狀況。因此,本文所引文字說的是實現大學之道一步一步所達到的結果,即強調目的,古人曰「功效」。原文一句接一句,逐步遞進,語態皆是完成式。

從最終目標說起,倒推八條目,強調實現大學之道一步一步該怎麼做;從最初起點說起,順推八條目,強調實現大學之道一步一步是什麼樣。《大學》之所以如此闡述,就是要人反覆誦讀,全面理解,加深印象,牢記於心。

讀這兩節文字,還有一個問題必須釐清。前者有六「欲」、六個「先」,後者有七個「而後」,都是在表明實現大學之道的順序。這個順序,誠然有時間先後之分,但卻不能簡單、機械地去理解。就是說,不能認為前一個步驟徹底完成之後才去進行下一個步驟。八條目只有相對意義上的階段性;而在絕對意義上,它們融於一體,不可割裂。具體說,格物沒有止境,要永遠進行,致知、誠意、正心等皆如此。進一步說,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同時,仍要修身。因此,實現大學之道的八個步驟,其順序是辯證邏輯上的先後,而絕不只是形式邏輯上的先後。(白子超)

相關焦點

  • 問鼎格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問鼎格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境界在心,寓理於器;每一件器物不僅是物質化的呈現,更有一片精神世界待人玩味。問鼎格物之後,將增設更多對茶事美學研究的品類;從茶出發,研究與人共通的器皿。
  •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 2月7日 汀毅讀四書《禮記·大學》第一章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語出春秋末期曾子《大學》。「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比較好理解,而且比較統一:要想得到知識和智慧在於探究和認識世間萬物。「格物而後知至」的意思則比較有爭議,關鍵在於大家都忽略了「至」的真正含義。「至」的意思是到,是極,是最,引申義是指達到了極點。
  • 和荼-問鼎格物丨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 常州別墅全案裝飾|700㎡現代,物格而後知至
  • 「知止而後有定」,止於何處,才能真正定?
    《傳習錄》中有言,「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後志定」。 這就是「知止」的真正含義,當一個人明白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止於至善」,是「達至良知」,是「同於天理」的時候,他或她就達至了「動亦定,靜亦定」的心靈狀態,讓自己的心有了主宰。
  • 格物致知需要「格物至致」
    對此,我的感覺是格物致知需要「格物至致」,即分析研究事物到極致,以便得到更多更好的知識。因為就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看,大多是向事物的更小,更快,更好,更強等相對極致的方向進行研究而得到科學技術知識的極大拓展。但是可惜的是,傳統文化中好像並沒有這樣的論述或強調等等。而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物格為實體經濟鋪就數位化出路
    物格:是指三維世界映射到四維世界的物理空間方格。在碼鏈體系中由「物格數字地球」及「物格數字地產」的商圈生態兩部分構成。通過北鬥衛星遙感數據對「物格數字地產證書」的確認,碼鏈體系對「物格商圈開發商」所擁有的資產與權益予以確認,擁有可量化價值的資產錨定物——即物格數字地產的所有權,開發權,銷售權。  物聯網的格子是在真實的世界當中真實存在的,每一個格子在數字經濟世界都可以得到映射。
  • 《鬼谷子》反應篇:自知而後知人,知己知彼的深層理解
    我們來看看《鬼谷子》的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之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這句話是說: 了解別人的最好方法是從了解自己開始,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到別人了。
  •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廚房吊櫃,向下延伸20公分裝三角櫃,開放式儲物格實用又不碰頭!
    廚房吊櫃,向下延伸20公分裝三角櫃,開放式儲物格實用又不碰頭!其實將櫥櫃的吊櫃向下延伸20~30公分左右的高度裝三角櫃,打造開放式儲物格,不僅能代替置物架收納各種瓶瓶罐罐,還能增加整體性,從外觀上看非常美觀統一!三角形的收納格,可以收納調料瓶,做飯的時候直接伸手就能拿到。還能收納杯具和茶具等物品,使用的時候很方便而且收納也統一!
  •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
    「謀定而後動」出自典故《孫子兵法》,全句為:"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謀劃準確周到而後行動,知道在合適的時機收手,才會有所收穫。而如今,我們更常聽到的是「三思而後行」這句話。俗話說「衝動是魔鬼」,任何心血來潮的決定,都有可能成為未來你無法挽回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