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孤獨,就喜歡思考各種宏大但是又不太貼近現實的本源性問題,長大後更是被在別人看來不是問題的各種問題所困擾著,迷茫著。按照自己的思維行事取得了成功,但是內心的孤獨卻更加深刻起來,逐漸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是個哲學問題。
雖然常常思考各種問題,也會翻看哲學書,但真正開始讀哲學是幾年前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開始的。當時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立刻被它吸引了,一是它很好地解答了我很久以來思考的一些問題,二是它的語言和思想完全不像我之前對中國哲學建立起來的刻板印象,它一下子勾起了我對中國哲學的興趣,我甚至對這本書有很多親近感。於是立刻買下來,潛心幾個月讀完之後感覺收穫很大。
之後又讀羅素的《西方哲學簡史》,再讀更多的哲學書。隨著科學的發展,一些古老且根本的哲學問題的答案往往不在哲學之中,於是為了解答頭腦中的問題,我又不止於讀哲學,還讀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物理學相關書籍。讀書使我得以獲取前人的思想成果,也使我長期以來對各種問題的思考得到規範和指引,受到啟發,自己的思維路徑也變得多樣。
漸漸地,我所關心的人類生存、生活、人生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在我意識中的答案變得清晰起來,我不再那麼迷惘了。
儘管有很多收穫,但思考仍然是孤獨的,每次感到有很大收穫時只能自己知道,只能獨自在心中興奮,狂喜。雖然有機會也會將自己的心得講給朋友聽,但畢竟朋友無法完全懂得自己內心的所得。這思維精進、思想升華之路是美妙的,無奈知己難求,這路上的風景似乎只有自己一個人欣賞了。
雖然思想上不斷獲得收穫,但現實生活卻不那麼如意,因為一些原因,人生總在煎熬之中,但正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論怎樣的不如意也無法讓我放棄對哪些問題的思考,又如蘇格拉底所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我覺得自己的思考不枉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偶然看到王維的一首禪詩,立刻產生共鳴,詩中的意境不也是我的感受和嚮往嗎?這首詩的名字叫《終南別業》,詩文如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巧合的是我如今也生活在終南山下,還時不時去山裡爬山,喜歡山裡的泉水溪流和在林間溯溪而上的感覺,也喜歡爬到山頂時那高處雲捲雲舒的風景,詩中所描繪的情節與景致我是再熟悉不過了,讓我產生很多親近感。
更讓我興奮的還是詩的意境。沒錯,我也是步入中年了,也如王維一樣「頗好道」,對人生與世界各種根本問題的思考是我最大的興趣。我雖然興趣很多,但是最看重的還是哲學,我認為它比其它任何興趣的意義都重要,為了它我可以放下其它所有興趣,可以說它是我的終極興趣。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這不就是在說我的狀態嗎?對哲學問題的思考常常是孤獨的,而每當有重大的領悟時也只能自己獨歡喜,這句話用來描繪我的感受實在是太貼切了。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種意境實在太美,只是我現在當然還不敢說自己已經「行到水窮處」,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也許這輩子也不能這樣說。但是每每當自己經過長期思索,自以為領悟到一個重大的哲理,對世事看法變得更加自得時,那種感覺也頗有「坐看雲起時」的美妙。
最後一句「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對於我來說,是美好的嚮往。我希望終有一天,自己的各種迷茫和困惑能夠得到解除,自己可以安然地面對一切世事,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世間,那時當是「談笑無還期」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