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戎藝 李壁均 新新報NewTimes
學生立場 時代潮流
「想念劇場。」音樂劇演員龔子棋在3月12日發送了一條微博,下方評論區中,不少粉絲稱「想念舞臺上的你」,並配上擁抱的表情。
近期國內的各類演出再次迎來延遲高峰,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不完全統計,3月份全國20餘省市,近8000場次演出(包含劇場和大型演出)被取消或延期,3月份直接票房損失直接超過10億。
疫情為整個演出行業按下了「暫停鍵」。
據網友保守估計,九月前或難有大型演唱會,綜藝類節目、藝人巡演生日會等也將無限延遲。2月1日,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演員委員會發布通知,暫停一切影視劇拍攝工作,國內劇組紛紛停工。
蔡依林巡迴演唱會內地各站接連取消/圖源網絡
演出業被按下「暫停鍵」
「這次疫情對我們行業衝擊蠻大的,延遲復工把今年的工作計劃全部打亂了,可能很多合同都要重新談,包括公司也要重新和劇場談演出時間。」音樂劇演員魚餅分享道。
疫情當下,對在國內較小眾的音樂劇圈衝擊尤其大,本身一部較好的音樂劇作品需要團隊長期磨合才能呈現,而疫情讓不少演員全年的規劃一推再推。
演員阡陌稱:「這會影響所有9月之前甚至9月之後的演出檔期規劃,9月之前積壓了很多演出的項目,大部分劇作延期時間都集中在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對演員和劇院的檔期帶來「撞車」事故。」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出延期及取消部分名單/圖源網絡
同時,演員的收入也受到極大影響。「有的演員籤了公司,公司會有一些基本工資,但演出費的話可能需要就具體劇作籤約條款去履行。」阡陌說。
魚餅也提到:「本身作為音樂劇演員的收入不太高,很多剛畢業的演員擔任的還是群演和小角色,現在這種情況有不少孩子都開始做一些副業了,但隔行如隔山哪有那麼容易。」
而同樣的大石,也壓在了製作公司身上。阡陌說:「演員的薪資損失相比於製作公司來說是小得多的,製作公司牽涉的方面更多,必然會有一定的收支缺口。」
不少國內音樂劇作品來源於外國作品的改編,涉及劇本譯配和表演授權等多個方面,除此之外,劇目主辦方需要提前與場地方籤署租賃合同。
據了解,不少製作公司都會選擇地方較大劇院進行長期合作,受疫情影響,場地的空置損失以及租賃費用如何分擔,都是不小的問題。
日前,北京和上海相繼發布《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北京市(上海市)演出場所防控指引》,其中都提到了上座率應控制在50%以內,進行隔座賣票,儘量保證觀眾間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劇迷小陳還是對劇院復工表示擔憂:「畢竟演出場所是封閉空間,如果疫情沒有完全退散還是會顧慮吧。」
雖然政府在防控監測機制、醫療資源分配等方面表示了對演出業的關注,也給予了劇院一定的補貼,但可售票數的減少勢必會造成多方虧損。他們能做的更多的是觀望與等待。
南京市應對疫情針對性扶持演出企業/圖源南京文旅公眾號
各大平臺開啟「雲演出」
即便如此,各活動方及平臺也竭力給觀眾最好的體驗,雲演出、雲音樂會形式受到熱捧。
湖南衛視的《歌手·當打之年》改為「雲錄製」,招募線上聽審團。也有不少頻道選擇推出一些明星在家分享生活小tips的活動。保利劇院推出「保利雲劇院」,推出戲劇、音樂會、大師課、文藝戰疫四大板塊,提供一些音樂劇、話劇的資源播放,還有圈內人對戲劇文化的普及。國家大劇院也推出「線上大劇院」,每天推送各類演出視頻。
國家大劇院推出線上活動/圖源國家大劇院公眾號
由中國音樂劇協會、微博戲劇和戲劇博主「挖金礦科考小組」共同發起的「家就是劇場」雲話會活動大受歡迎,觀看人數累計達到426.4萬人次。
該活動在不同時段安排了不同劇組進入直播間為大家演唱劇中曲目,讓演員分享一些在家的日常生活,還給觀眾提供了與演員互動的機會。
魚餅也是此次雲話會的參與者,他很認可這次活動:「線上活動給了我們和劇迷一個見面的機會」。阡陌也表示:「這是一種增加演員與觀眾互動的形式,值得推薦。」
但是,戲劇畢竟是需要現場感染力的藝術。全程觀看了雲話會的劇迷憨蝦說:「雖然能見到各個劇組很開心,但是直播的設備音質等等因素還蠻影響效果的,會讓人愈發想念劇場。」
阿七卻有不同的想法,她開心地說:「之前看劇經常會因為經濟狀況等原因買不到前排票、搶不到票,現在有了這種雲觀看真的很爽,就像坐在前排一樣可以很清楚的聽到成員們的交流,直播還提供了互動發彈幕的功能呢。」
「雲劇場」、「雲演出」雖然無法提供劇場演出不可取代的參與感和現場氛圍,但在長時間無法親臨現場的疫情時期,讓劇迷們頗感慰藉。
活動為觀眾設計的票根/圖源戲劇博主「挖金礦科考小組」
「黃牛黨」難維持生計
除演員和活動方外,還有一群通過演出行業獲得收入的人。他們就是票務,即大家俗稱的「黃牛」。
票務往往擁有大量資源,能向有需要的受眾提供入場票。譬如永樂、大麥、票牛,就是知名的票務平臺。而非平臺的個人票務,都是通過出售門票賺取中間差價與資源。他們除了出售一般的演出門票,還會出售綜藝節目入場名額、劇組探班名額等。
「沒有演出,我還怎麼營業?」 「吃蝙蝠的,你害死我了。」朋友圈的票務們一邊忙著為顧客退票,一邊紛紛哭訴,失落之意溢於言表。
票務忙於退票/圖源受訪者
據票務「快樂追星記」說,2020年本應該是演唱會旺年,自己的朋友圈本應該每天更新演唱會和節目錄製,生意興隆,但因為一場疫情,一切都變了。
「兩個字:失業。今年上半年票務幾乎沒有收入了。」在通話中,她苦笑道。
為了維持生計,不少票務開始開拓和延伸別的生意,如出售明星相關的周邊、籤名,接淘寶折扣的單子,改做海淘代購等。
票務「一手飛賊」說:「現在不管是全職還是兼職的票務都沒什麼經濟收入,我身邊一些人都去做微商之類的了。」疫情期間票務行業的成本與收入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缺口。
不少票務選擇做其他生意/圖源受訪者
「演出從業人員全國預計兩萬人左右,本身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是弱勢群體,依附性極強。為了生存,大部分人會考慮轉業,他們現在的壓力不比任何人小。」
票務「一手飛賊」做票務這一行有10年了,對該行業看的比較透徹。他向我們分析,不管是社會還是國家需要,娛樂行業都不會在第一步發展,2020基本全年不太會有大型演出活動。今年對於票務行業可謂是一場寒冬。
不少粉絲都表示想念能看戲劇、看演唱會、看livehouse的日子,期待疫情結束後有票可購。如能堅持到疫情結束,場所與政策開放,票務業或能迎來一次「小高潮」。對此票務「快樂追星記」透露:「疫情後的票價或許會總體上漲。很多人都想從疫情的壓抑中快速走出來,放鬆自己,購票的小高潮一定會有。」
同時,「一手飛賊」說:「在疫情到來之前,全國一線城市平均每天一場到兩場話劇音樂劇。三月之後單月兩場演唱會。二線城市現在也日漸繁榮起來。就算是疫情之後會迎來小高潮,但是也恢復的很慢很慢。我現在8月份之前都賺不到錢了,家裡的開銷還在繼續,這次損失超級超級大。」
這場演出行業的寒冬何時能過去,尚沒有準確答案。無數場演出的開場時間遙遙無期,但我們看見全國疫情正在漸漸好轉。
無論如何,我們都期待著寒冬儘快過去,迎來春暖花開。希望春暖花開後如約而至的不止是春天,還有想進的劇院、想見的舞臺和舞臺上的你。
編輯 | 賴文昕 梁善茵
若您有新聞線索或有意轉載,請聯繫編輯部:szunewtimes@126.com
原標題:《新戰疫 | 演出業的寒冬,誰的等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