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紋浮綠影搖金,倒挽銀河百尺深。走進濟南市平陰縣洪範池的大門,碧綠晶瑩的池水和幽深古樸的庭院如古人勾勒的清雅風韻無二,令人慶幸得以尋到一片驕陽中的清涼綠意。
洪範池名源於《尚書·洪範》,取其「洪水就範」之意,在洪範池泉群中最為著名。池南側外壁上,鐫有行書「龍池」二字,此乃洪範池的別名,也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據清道光九年《東阿縣誌》載,池「在城南十五裡群山之中……泉仰吐其上,甃石為池」。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範池碑記》中也有記載,龍池呈正方形,四周石砌,邊長各七米,水深約六米。泉水自池底及四壁散泉緩緩浸溢,日湧量約一千立方米。
近觀龍池,青石雕刻的龍頭從池壁探出,龍頭口中吐出晶瑩剔透的泉水,水量豐富卻平穩流暢,絲毫不顯噴湧之狀。水面清澈,猶如一面碧綠的明鏡,在微風浮動下漾起微微波光。清人楊士元曾為洪範池題聯「常將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長隨春秋。」足可見這泉水不為時節改變的清澈與豐沛。
明代嘉靖進士何海晏曾為洪範池賦《洪範浮金》一首:「方池十丈水之潯,洪範錫名稱到今。戲擲一錢清澈底,隨波蕩漾似浮金。」這便是洪範池奇特之處之一——「洪範浮金」。據說,擲硬幣於池中,泉水會使硬幣漂浮而不下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呈現出浮光耀金的奇觀。
泉水流經池周名為「月河」的石渠,上有月河橋連通龍池和龍廟。古時,人們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便有龍王駐守,所以會在寺廟供奉掌管興雲降雨的龍王,祈求平安、豐收、風調雨順。如今,這座古老的寺廟依然安靜地佇立在池的正北方,寄託著世世代代的百姓祈求豐收和平安的美好願景。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步入洪範池旁的庭院中,偶得這樣一處清幽雅致之境令人倍感驚喜。牆角處有一方造型別致的「日月泉」,古人將月泉用一塊新月形中空石板覆蓋、日泉用一塊中為圓洞的石板覆蓋,因看著像太陽和月亮而得名日月泉。傳說天地之初,女媧用泥造人時,一對最完美的男人和女人沿著黃河東岸來到了平陰一帶,拂曉立於山巔觀日出;傍晚倚靠大樹賞月。日與月,陽與陰,這泓清泉傳遞著古人對於道法與哲學的參悟與妙想。
錯落有致的山水設計為這所庭院增添了許多崎嶇之趣。洪範池優良豐沃的水質養育了茂密的青荇和成群的錦鯉,在清透的池水中閃爍著點點光芒,相映成趣。高出屹立著一座古樸的涼亭,而庭下的洞穴中更是別有洞天——裡面儲藏著勞作用的石制農具,磨盤承載著歲月的痕跡,為這片清幽的風景更添一絲樸實的煙火之氣。
清泉池上,碧波粼粼,庭院深深,古樹成蔭。「不以旱澇而消長,不以冬夏而變溫」的洪範池,在這個底蘊深厚的小鎮中,安靜地綻放出獨特而珍貴的意境與美好。
文/楊童童 攝影/欒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