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繁簡轉換見變遷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20-12-02 09:23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記者 陳青 文/攝

「您好,請問有人在家嗎?我是人口普查員,您是長表填報對象,我們又上門來調查了。」11月24日下午,虹橋鎮連橋村普查員黃國沙與同事敲開了一戶村民的家門。

從今年10月份開始,樂清6000餘名訓練有素的人口普查員佩戴統一證件,在全市範圍內逐門逐戶對普查對象進行前期摸底。11月1日零時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點,這日起全面進入正式普查階段。目前,全市人口普查短表、長表填報工作已順利完成,進入人口普查數據核對階段。

「入戶登記是普查最重要的環節,決定普查數據質量和普查工作成敗。」樂清市人普辦主任張樂明介紹,入戶登記啟動後,普查人員根據普查小區圖和《戶主姓名底冊》信息,按照事先安排的登記時間和順序逐街逐樓、逐門逐戶、逐人逐項進行登記,對普查表中每個項目進行詢問,準確採集每一條信息,確保區不漏房、房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

「地毯式」登記承載「為樂清人口精準畫像」的普查任務,也展現了巨大的社會變遷。

普查員上門登記。

上門只帶手機和平板電腦

「阿叔,請問您家有幾口人?家中房子有多少面積?有車嗎?」當天上午,黃國沙在村民黃老先生家裡進行人口普查長表登記工作,只見他打開手中的平板電腦,點進黃老先生的資料頁面後,顯示出居民姓名、身份證號碼等12個問題。黃國沙邊問邊錄入信息。在確認登記信息無誤後,黃老先生在平板電腦上籤下名字,不到10分鐘,登記完成。

作為普查「老兵」,今年50多歲的黃國沙前後參加過四次人口普查。說起四次經歷,他笑道,變化肯定是大的。

30年來,每一次參與人口普查的經歷,黃國沙都歷歷在目。「要說變化,從我手提袋裡裝的『工具』就可以看出來。」黃國沙提了提手中的袋子:一支筆、一摞《致住戶的一封信》、普查員手冊、平板電腦……這是他開展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必備的工具。

黃國沙記得,參加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時,所有的報表都是手工填寫。每次上門普查登記,都要帶著一摞摞表格。「登記時,我們先把信息記在本上,再謄寫到表格上,避免填壞了浪費表格。現在,你看我的手提袋很輕便,只有手機和平板電腦。」黃國沙笑道。

電子化登記不僅簡化了流程,採集信息的正確率也提高了。「『六普』的時候,全市集中過來的普查表堆放了一個房間,七八十萬戶、上百萬張普查表要錄入核對,還要分類整理,花費時間是現在的三倍不止。如今登錄帳號,在後臺便可查看登記情況。」張樂明說著比劃了一下,那時他負責的正是數據核對工作,工作採用三班倒,只為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審核工作。

「六普」起,普查從紙質表改為電子化方式,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將數據直接實時上傳,有效杜絕人為幹擾和二次差錯,確保了數據準確和安全。

「原來用表格登記錯了,審核起來很麻煩,要每家每戶重新去核對,現在用平板電腦輸入,出現數據錯誤當場就顯示校對,也減輕了後期數據核查壓力。」張樂明說。

黃國沙感慨,「六普」那年,首次加入了手工繪圖,哪一條街哪一棟樓的具體方位,要靠普查員一步步走、一筆筆畫下來,這個艱巨的任務讓他現在回想起來還頭皮發麻。如今,他的手機上早早就保存了村社平面圖,畫圖時,只需參照衛星地圖,便可精準畫像,一目了然。

「新」「老」混搭普查員

「陳女士您好,您不在家是麼,那我晚一點再來吧,這次填的是長表,時間會長一點。」11月25日,鹽盆街道鹽城社區,第一次參加人口普查的「90後」普查員王浩撥通了村民陳女士的電話。

該街道人口普查指導員王瓊芙介紹,今年,不少鄉鎮街道特地招募了一批「80後」「90後」,就是為了應對今年的電子化普查。

「用電腦、手機,大爺大媽肯定比不過年輕人,這是一支我們離不開的隊伍。」王瓊芙解釋道,此次普查隊伍「新」「老」參半,手機使用這一塊,年輕普查員反應迅速、操作輕鬆,不經意就成了年長普查員的老師。相反,在進村入戶、普查區劃分和建築物標繪工作上,年長普查員經驗豐富。「特別是進村入戶上,老普查員大多都是本村村民或者村幹部,更容易敲開門。」王瓊芙說。

為了減少填報錯誤,全市人口普查培訓課在6月份啟動,包括劃區繪圖、普查場景的提前預習、如何表達友好化解衝突等。培訓課讓學員們更有使命感。每次培訓,王浩生怕自己漏掉一個環節,面對雪花似翻過的PPT,他都拿著筆「唰唰」地做著筆記,「後來,我索性不記了,就把手機立著對著PPT錄像,因為覺得每一頁都特別重要。」他說。

為了完成工作,普查員白天現場走訪核對,夜裡進行標繪,再三琢磨、研究方法,及時解決建築物標繪階段的各種難題。在實際普查中,為了不與居民生活習慣衝突,他們白天整理資料,晚上走訪入戶。

「最早完成的是戶口在本村的村民,因為他們在家時間比較多,大多是老年人。然後是住在小區裡的,我們將他們的普查時段集中在下班後或周末。最後一批是住出租屋的和早出晚歸者。」王浩坦言,普查工作最難的要數「把門敲開」。

入戶調查第一天,確定一戶室內有人後,王浩連敲了幾次門,出來開門的是一個女租戶。「她一開始就懷疑我的身份。」王浩說,他連忙指著身上的紅馬甲解釋自己是普查員,並出示了工作證,還表示對方可以去社區核實他的身份。租戶雖將信將疑,不過還是把門打開了。進屋後,王浩拿出了平板電腦開始操作,租戶接過看了一眼就皺起眉頭,不願填寫。王浩見狀,忙說:「你說我來寫吧!」女租戶打量了王浩好一會後,才放鬆戒備接受普查。

「把門敲開了,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由於今年可以選擇自主申報,遇到家庭情況簡單的住戶,王浩就順帶教對方如何自主申報。「喏,你掃小程序裡的二維碼,然後在上面填。」在他的指導下,一份完整信息火速完工。

普查表越來越長

始於1953年的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迄今已開展過6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普查表也越來越長。第七次人口普查一共分為四張表:普查表短表、普查表長表、境外人員普查表和死亡人口調查表。短表主要用來了解住戶的基本情況、個人基本信息等,長表除了有短表中的項目內容,還有人口流動狀況、就業狀況、婚姻狀況等信息。所有住戶都要填短表,再根據電腦隨機抽10%住戶填寫長表。短表要填的內容有19項,長表有48項。

相比前六次,「七普」內容最大變化是新增了登記公民個人身份證號碼這一項。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一項使普查工作更有效率,「尤其在解決流動人口登記問題上」。

該負責人解釋,樂清是一座人口大進大出的縣級市,長期在外經商的本地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眾多,加上鄉村變社區、村民變居民,人口流動大大增加,人戶分離現象日益突出。不好找人、找不到人,普查中容易出現登記遺漏或錯位,加上交通的快速發展,市民一夜間可以「飛」往全國各地,給普查工作帶來了新挑戰。

為提高數據準確性,本次人口普查採取了「見人就登」「見戶就登」的方式。「比如說你家有人在杭州工作,而戶口在樂清,那麼普查員仍對這個人進行登記。身份證數據上傳後,杭州那邊也會進行比對,通過數據調整,提高普查的準確性。」該負責人說。

「七普」不僅增加了登記身份證號碼這一項,在「按戶填報」部分還新增了兩個項目,一項是擁有全部家用汽車的總價,另一項是住房所在建築有無電梯。

「這次跟房屋有關項目的調查比較詳細,和近十年人們的住房狀況變化有關。」黃國沙分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時候,一般戶口在、人也在。現在走下去摸底發現,差不多一半以上住戶出現了戶口在人不在的情況。

這些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農村裡不少人搬到城區居住,村裡低矮的農房大多也改建成五六層樓房,條件好的農戶甚至安裝了電梯。「村裡大變樣,那些好幾年沒回村的人一下子回來,還真摸不到『北』。」黃國沙的打趣,折射出人民生活的快速變化。

除了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外,黃國沙等普查員感受最深的,便是樂清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升。據「五普」公報記載,與1990年「四普」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者從3726人提升到2.47萬人,到了「六普」,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數一下子躍到9.23萬人。

市人普辦原常務副主任陳旭洋介紹,這與近年來樂清強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工業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吸引了諸多高新技術人才,及推出招才引智等一系列政策不無關係。

「二十年前,來到樂清務工的外來人員普遍存在三低,即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他們大多到工廠流水線做普工。現在你再去車間看看,都是高科技人才。」陳旭洋的這番話,也是樂清經濟開發區普查員小南的體會。

日前,跟隨小南的腳步,記者來到臺邦電機工業集團。自從2015年啟動回歸之旅至今,臺邦集團50%—60%的產能已落戶到樂清。2018年,該公司的精密傳動技術研究院被認定為省級企業研究院。隨著樂清一系列人才新政的落地,臺邦集團引入的高端人才也越來越多。

「在我的印象裡,在工廠上班的人大多是流水線工人。沒想到上門普查才發現,好多車間換成了自動化設備,普工換成了高學歷的技術工人與高管。」小南感嘆,除了臺邦,經濟開發區的大大小小企業,這幾年開始大批量「機器換人」,車間基本實現全面自動化。

「數位化車間,怎麼能少得了大學生呢,稍微帶點技術的活都得請他們來做。」臺邦集團董事長陳春良笑言。

普查數據作用多且大

「米袋子,菜籃子,關鍵要摸清家有幾口子。」如登記身份證號碼一樣,從「二普」開始,調整普查項目已成慣例,每次普查前,相關部門都根據當時社會、國家的發展需要設計新的調查項目。最後得出的數據,都是對國家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變化的一個印證。

樂清經濟開發區這些年的變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據樂清經開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年間,入駐經開區的企業從最初的五六十家發展到如今的1800多家,核心區也從原先的5.95平方公裡拓展到13.9平方公裡,截至今年,園區工人7萬餘人,居住人口1.4萬餘人。隨著人口的迅速集聚,經開區積極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商業、服務以及通信、供水、排汙等配套設施。在布局規劃時,人口普查相關的數據就起著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往大了說,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市情市力調查,可以徹底摸清人口總量基數和人口結構情況,例如「七普」開展的房屋普查工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當前居民的住房情況,從而為房地產稅的徵收、各地精準調控政策的出臺提供更加有力的數據支撐。往小了說,樂清各地近幾年新生兒數量,今後上學難不難;道路交通很擁堵,如何規劃更科學;針對人口老齡化,民政局要增加多少養老機構,設置在哪……解決好這些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繫的問題,都需要掌握人口狀況的發展變化,其參考的數據均來自於人口普查公報。

【新聞+】七次人口普查調查內容變化

■1953年7月1日零時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調查項目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在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國人口底數

■1964年7月1日零時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職業3個調查項目

■1982年7月1日零時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調查項目增加到19項,第一次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

■1990年7月1日零時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登記項目共21項,是以往歷次人口普查調查項目最多的一次,與前三次人口普查採取設立普查登記站的辦法相比,這次人口普查改為主要採取普查員入戶調查詢問、當場填報的方式進行

■2000年11月1日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項目增加到49項,首次採用光電錄入技術,為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口依據

■2010年11月1日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普查項目調整為45項,首次對港澳臺居民及外籍人員進行普查登記

■2020年11月1日零時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正在進行中,此次人口普查使用平板電腦和手機登記信息,數據同步上傳

1606872215000

相關焦點

  • 蘭州人口普查員四天普查近兩百戶:守株待兔「難見戶」
    蘭州市統計局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杜萍)11月的蘭州,早晚氣溫頗顯涼意,蘭州市西固區蘭棉廠社區黨委書記張燕,最近一段時間忙完手頭的工作,趁著晚上的時間,和同事穿上「紅馬甲」去轄區裡的「難見戶」居民家裡,守株待兔進行人口普查登記。11月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開啟。
  • 那些年,陪我們走過的人口普查
    如今即將到來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嶄新的面貌訴說著歷史的變遷。從1953年到2020年,中國經歷了滄桑巨變,也經歷了6次人口普查,帶你回溯那些年,陪我們走過的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0時開展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普查內容包括本戶地址、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與戶主關係等6項。具備了現代科學人口普查的基本特徵。
  • 美國的人口普查:種族、移民與驢象之爭
    美國人口普查歷史悠久。17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人口普查法》,並開展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美國成為繼瑞典之後的世界上第二個開展全國性人口普查的國家。當時的美國憲法定義了三種居民:自由人、黑奴和印第安人,普查只包括了前兩種居民,而印第安人既不被徵稅也不當兵,所以沒有被納入普查。
  • 全國人口普查正式啟動,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究竟查什麼
    現在是 2020年11月1日上午9點,九個小時之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啟動。最快一小時內,就會有社區工作人員敲開你的門,對你完成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在中國,人口普查是如何進行的?前幾次的普查究竟查到了什麼?
  • 日本人口普查100年:跟不上社會變遷腳步,普查未來還會存在嗎?
    事實上,相當於中文語境的「人口普查」和英文「Census」的日本「國勢調查」在今年恰好迎來了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這一十分典型的現代國家項目除了對國家的正常運行具有重要作用之外,其本身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日本現代史的新視角。而近年來調查在日本受到的新挑戰,也無疑能在全球化的今天作為更多人的前車之鑑或他山之石。
  • 七人普|參與「人口普查社區行」,麥家人,給力!
    10月24日,朝陽區「人口普查社區行」系列活動,走進麥子店街道棗營北裡社區,開展「人口普查家家參與,美好未來人人共享」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視頻中,麥家居民對人口普查的知識如數家珍,在活動現場居民們表現更加精彩。本次宣傳活動在麥子店街道社區服務中心舉辦。活動中,主持人現場對居民進行了訪問,居民講述了社區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和對人普知識的了解。
  • 淄博在崛起|趣談人普變遷史-—博山區普查員探尋記
    嗨嘍,這都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了,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有幸成為一名新時代的80後普查員,對於普查工作想刨根問底,為此我專門去閱讀了相關材料,記錄了每一次人普的變遷。「話說」古代人口普查中國歷史上有文字以來的最早的人口普查,是西漢時期。
  • 人口普查見證成長——無棣縣「OO」後普查員李玉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秀成 通訊員 王延明2020年8月25日,無棣縣碣石山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迎來了一個「小朋友」——2000年11月出生的李玉潔。普查辦裡其他同事的年齡至少是李玉潔的兩倍,他們中有的作為普查員參加了三次人口普查。而2000年「五人普」的時候,出生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的李玉潔還不能作為普查對象;2010年「六人普」,10歲的她懵懵懂懂,還是個背著大書包奔跑在上學路上的小姑娘,對這段普查經歷沒有多大的印象。而這一次「七人普」,李玉潔以一個全新的身份——普查員來參與,開啟一段人生新體驗。
  • 合肥一人口普查員手繪上百幅普查區域示意圖
    「人口普查,利國利家」,今年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關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在合肥市南七街道洪崗社區,有一位人口普查員叫王家唐,他20年來,歷經了三次人口普查,他的腦海中印著一張轄區的活地圖,手下繪製出了上百幅普查區域示意圖。
  • 【人口普查】古田縣鳳都大甲兩鄉鎮開展人口普查宣傳工作
    【人口普查】古田縣鳳都大甲兩鄉鎮開展人口普查宣傳工作 2020-10-15 19: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廬江縣礬山鎮:「咚咚咚……」人口普查來「敲門」啦!
    普查有溫度,囑託顯真情「袁老,您好,我是礬山鎮田橋村人口普查員李俊義,人口普查要請您核對下信息籤個字,您在家嗎?」服務有態度,問候暖人心「感謝您對我們人口普查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再見。」自人口普查工作開展以來,這句道別的話成了礬山鎮樂華村人口普查員劉雪青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 第七次人口普查臺灣居民不需填寫普查長表
    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 (記者 路梅)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1日在北京表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對象包括在大陸居住的臺灣居民,但臺灣居民不需填寫普查長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進行,將隨機抽取10%的住戶填寫普查長表,調查更詳細信息。
  • 老物件講述人口普查那些事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畫在這幾次人口普查中,周繼厚收藏到與之相關的實物有貴州省人口普查辦公室制發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紀念章、貴陽市第三次人口普查紀念章、北京市第三次人口普查員證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員證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積極分子紀念章、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人員合影、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員紀念證書、貴州省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筆記本
  • 胡雪梅深入普查小區調研指導人口普查現場登記工作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楊嘉盛、鍾曉慧、記者王盛泉報導:11月1日,贛州市3.5萬餘名普查指導員、普查員登門入戶,開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登記。當日下午,贛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組長胡雪梅到章貢區調研指導普查現場登記工作。  胡雪梅深入東外街道辦事處白雲村委會,了解前一階段準備工作完成情況,仔細查看普查小區圖、部門行政記錄、清查摸底底冊等普查資料,詳細了解入戶登記工作部署,幫助普查人員分析入戶登記過程中的關鍵和難點。
  • 【關注】奈曼人口普查最近在幹啥?
    今年是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年 為確保按時完成普查工作 奈曼旗嚴格按照普查方案工作要求 紮實推進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
  •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 記者帶你感受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記者帶你感受泉州十二時辰中的他們利用間隙抓緊整理信息子夜時分仍在忙碌入戶細心登記信息泉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對於人口普查工作者來說,「大國點名」以來,每天都是不平凡的。普查指導員、普查員放棄假期,加班加點,按照工作方案,奔赴普查登記第一線,在社區、在小區、在居民樓裡,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通過一天裡的不同時點,記者記錄下普查員的辛勤付出。
  • 鄧州:這裡的人口普查跑出「加速度」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不只是口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高質量完成入戶登記工作,湍河街道在充分做好前期摸底工作的基礎上,緊盯普查進度,對照時間節點,全力打響人口普查『收官戰』。」近日,湍河街道普查辦主任李榮國說。
  • 人口普查來了!這次既要查人還要查房,官方回應→
    近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決定於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社會關注度很高。為此,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
  • 新蒲街道:黨建引領助力人口普查
    自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啟動以來,新蒲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大力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組建以黨員幹部與青年骨幹為核心力量的「主力軍」,助推人口普查工作,確保高質量完成人口普查各項工作任務。拓寬宣傳渠道 提高「普識」覆蓋率為提升群眾對人口普查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新蒲街道有效利用宣傳欄、LED屏、小喇叭、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平臺,全方位、多渠道對人口普查工作的意義、內容、注意事項等進行宣傳。
  • 尷尬的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
    今年已經50歲的母親現在已經有些眼花了,面對字如螞蟻的人口普查表,她只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要搭上我爸。 由於長期關注云計算,我早就聽聞有一些科技公司中標了這次人口普查項目。但既然技術助力,為何還需要這樣如此原始的填報方式? 帶著質疑,我們開始好奇2020年人口普查背後,到底做了什麼樣的技術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