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唐朝雍裕之《蘆花》
初衣解詩:又是一年秋風起,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區,能夠代表秋天的,並非是明月,而是蘆花。每年的八九月份開始,蘆葦粉色的花蕙,會漸漸地轉成奶白色或者白色。此時,蘆葦的枝幹仍是青綠的,只是頭上頂著一叢飄飄的白雪,仿佛是少年白,又仿佛是白頭翁,隨著秋季漸深,晚秋時節,蘆葦才真的全身焦黃,而蘆花變得稀薄,呈現出淺褐色的光澤。
隨著這些年來國家和城市對環保的重視,三是有水的地方,都開始種蘆葦,這種原本野生的植物成長就很快,有著涵水土,調節自然生態的作用,而且蘆花叢成為各種野鳥的棲息地。於是秋天的蘆花成為網紅景觀,比如武漢江灘的蘆花。有人在蘆花背景裡拍婚紗,有人在,蘆花裡拍斜陽。那種滿滿的秋天的高爽,襯託的人像,分外的清麗鮮明。
中國詩裡最早寫蘆花的,是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們可以想見在無邊的蘆花叢中,綽約的美女身形一閃,在小舟上越行越遠。這本來是健康的,上古的佳人的形象,只是不斷地被時間抽象化,成為了一個縹緲的仙女的樣子。而後世寫許多蒹葭蘆花的詩句遂帶上了悽冷憂傷的情緒。
一種在詩文裡抽象了的意境,讓蘆花和悽涼,別愁,思鄉永恆的聯繫在一起。而成片的蘆花,壯觀的景色,又常常在詩中變成了一種人生的蒼茫之感。因為這類的詩文較多,我以後作為類型來解讀。但今天我講的,卻是讓蘆花還原蘆花本身的真實和美。
唐代的詩人雍裕之的這一首蘆花,就非常的明快健康。
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說的是秋天的蘆葦,連成了一片,在河水的兩岸邊,在沙洲上。每一隻都像是浪花。而當微風起時,每一隻都搖著雪白的浪花。
在月色明麗的夜晚,那成片的蘆花像雪一樣覆蓋在岸邊。由於蘆葦高枝,你簡直是,找不出那藏在蘆葦深處的漁船。
這裡寫了蘆花的搖曳與顏色,寫了蘆花的高度和壯闊,也寫盡了蘆花在自然之中自然之美。他用浪花來形容蘆花,一隻蘆葦頂著一朵浪花,然後風過處,形成了如潮水一樣的蘆花浪,這裡面巧妙了,用了一個搖字,化風拂蘆花的被動為主動,那麼那是蘆花自己在感戴秋天,有著自己的喜悅。這是一種生命的歡快。
歷代的許多蘆花詩裡,寫的都是一種被秋風摧殘的蕭瑟之感。但是這首詩裡的蘆花,卻很有健康的秋天的田園的氣息。這是它們的節日,就算是開出雪白的花,也有自己的美麗,也有自己的搖曳。在夜晚裡,這是蘆花的王國,你看它們如此的陣仗,連漁船都隱藏了。有一種快樂的調皮。
所以初衣說這首詩特別的健康。
蘆花並非沒有用處的野草。在中國的古代,蘆葦被廣泛地用作編織簾幕,以及建棚的原材料,蘆葦根可以入藥。在棉花成為中國的主要紡織品之前,至少是在宋代以前,蘆花絮是作為枕頭棉衣的填充品,給人們冬天抵禦寒冷。
在造紙術流行以後,蘆葦是可用作製造紙張的原材料。我記得武漢江灘在保留蘆葦地的時候,就是因為蘆葦地可以提供大量廉價的造紙原料,而且再生性能非常強。
蘆葦成為溼地環境中重要的一環,現在肯定被許多人廣為知道。
去蘆花地打卡,這幾年來成為新興的旅遊熱門。在武漢的江灘,專門修架了看蘆花的通道,有一半懸在空中。這大約是從古到今,對蘆花最大的禮遇。
初秋季節看蘆花,可以看到青青的蘆杆上,頂著一叢時尚的白髮,用當代的觀點看是十分的,新潮的,仿佛現在的年輕人故意漂染出來的。先秋裡看蘆花,看它們一桿杆的挺立在風中,也有一種骨感傲然的美麗。
所以在這秋日天高氣爽的季節,我鍾愛這一首明快的蘆花。因為一點都不消沉,有著特殊的特定的季節的美感。
「夾岸復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初衣勝雪為您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