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的黑色、白色與金色,似是一場涅槃後重生的盛典。神話之所以成為神話,是因為它承載了先人對世界與生命的無限遐思。是的,這一系列與神話有關的插畫作品皆出自法國插畫師奧芬妮·阿切隆(Orphné Achéron)之手。她沉浸在古老的神話故事裡,並用畫筆詮釋著那個優雅女人的一顰一笑。
01奧芬妮的神話世界
奧芬妮·阿切隆在巴黎學習藝術史和時裝設計,她通過插畫創作,試圖在神話故事裡探索著自己的繪畫風格。奧芬妮認為,遠古世界的遺蹟及其神秘主義的象徵,是祖先留下的遺產,也是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奧芬妮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尋著遠古世界的不凡之處,並運用神話與空想主義彌合的方式,詮釋著內心的敬畏與信仰。
目前,奧芬妮的作品《永恆遊蕩的獅身人面像》分別在巴黎和美國的畫廊展出。對於這幅作品,奧芬妮有著這樣一段描述:「作為一個遊蕩的幻靈,她是孤獨的時間守護者。她被製成木乃伊,身著珍貴的永生之衣,永遠用金錢編織著時間,行走在鮮花永不凋零、夜晚永不落幕的地方。」
類似於古埃及的浮雕與壁畫,奧芬妮的作品更多強調的是人物形體與姿態的展現。值得一提的是,擁有時裝設計專業背景的奧芬妮,使用了大量剛硬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的空靈與飄逸。這樣看似矛盾的表現手法,卻賦予了人物柔軟卻不柔弱、剛柔並濟的獨特氣質,儼然一場埃及神話的時裝秀。
奧芬妮的作品筆法細膩,對輪廓的勾畫和紋理的處理極為精妙。黑色墨水與金箔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明暗相間、錯落有致的視覺效果。雖然作品中用到的色彩只有簡單的黑色、白色與金色,但畫面整體疏密得當,華麗的畫風加之精緻絕倫的細膩刻畫,具有一種神秘且聖潔的高貴感。
02太陽神與冥神
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埃及神話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神學、宗教學、甚至是一些現存宗教信仰的前身。依託尼羅河谷,信奉多神的古埃及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在其信奉的諸神之中,太陽神和冥神是最具影響力的兩位神明,也是古埃及神話中永恆的主題。
太陽神古代埃及人認為許多東西都具有神性,並給予其神名,信仰著他們。比如,古埃及人對太陽神荷魯斯(Ra)非常尊崇,他是天空、大地和冥界的統治者。太陽神的形象通常是一隻頭戴太陽圓盤的鷹隼,太陽圓盤上纏繞著一隻眼鏡蛇,象徵著神權的威力。在古埃及,法老被喻為荷魯斯神的後裔,是荷魯斯神在地上的代表者。奧芬妮也將這一特點融於她的作品中,那個頭戴太陽圓盤,手握權杖的人物,其原型就是太陽神荷魯斯(Ra)。
冥神在奧芬妮的作品中,時常會出現一隻威風凜凜的胡狼,這即是古埃及的冥神阿努比斯。在古埃及神話中,阿努比斯通常是一位有著胡狼頭顱的男性,他與木乃伊的製作密不可分,同時也是冥界路途中的守護者。另外,阿努比斯身上特有的黑色是腐肉與尼羅河谷泥土的顏色,在這裡有著「重生」的象徵含義。
03新時代的神話
神話,或許是一切文學和文化的源頭。蒙昧時代的人們便開始用壁畫等他們能夠掌握的方法,闡述著他們的希望、恐懼、部落的生活,以及這個奇異世界是怎麼誕生的。久而久之,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和文字繪畫的遺蹟逐漸體系化,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神話。
神話,至今依然是許多中西方文藝作品繞不開的印記。在科學還未萌芽的古代,神話承載了先人們的卓絕想像力,他們將傳說與想像作為敘事的主體,編織成我們的共同記憶 。但現在,我們對於那些悠久的神話藝術的記憶還剩下多少呢?
社會文化的更迭與傳播方式的變革,使人們對神話的賞讀方式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那些跨越千古的神話傳說也以影視劇等更加現代的方式演繹著。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現代藝術形式經由主創人員的研究、整理、改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讓很多人了解了一段段蒙塵已久的神話故事。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孫悟空這一形象,其根源可追溯到印度史詩《羅摩耶那》中的神猴。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吳承恩的《西遊記》讓「孫悟空」的形象得以確立;82版的電視劇《西遊記》讓這一形象以更加真切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眼中;而星爺的《大話西遊》則又讓這個古老的形象平添了更加濃鬱的後現代意味。
然而,仍有很多神話與故事傳說,幾經時光的流轉,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再也不會被人們所知曉。而人們也總是在深感遺憾的同時,才體會到傳承的意義所在。
好在,文明的腳步仍在繼續著。如奧芬妮的插畫一般,新的時代有著新的故事,也有著新的講故事的方法。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故事的聆聽者,也都可以成為故事地講述者。千年之後,我們的時代也將成為一段華麗而精彩的神話。
眼緣藝志 第528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