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大致是指第三方機構發揮自身的場景、數據和科技等優勢,幫助銀行等放貸機構改善客戶篩選、信用評估、風險管控、貸款催收等,緩解信息不對稱、定價不精細、資金不充足、風控不完備等導致的信貸供給對信貸需求的不適應問題,並且基於協同效應、規模效應、網絡效應等,更好地實現信貸成本、收益和風險的動態平衡(朱太輝等,2019)。
在傳統的銀行信貸模式下,從產品、資金、獲客、徵信等整個業務流程,大都是由銀行等放貸機構獨立承擔,只要銀行等放貸機構在任一方面存在短板,貸款發放都會受到抑制。
在助貸模式下,銀行等放貸機構和第三方助貸機構根據自身在客戶、資金、風控、數據、技術、場景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來分別承擔貸款業務的營銷獲客、資金供給、徵信審批、風險定價、貸後管理、風險處置等環節,共同完成整個信貸流程。
從理論來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和「金融功能理論」(李嘉圖,1817;Merton,1993),助貸業務有助於改善信貸功能,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其發展具有顯著的必然性。
從實踐來看,有助於改善銀行的數據獲取、經營系統和風控模型,提高銀行的客戶獲取能力、科技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提高銀行的信用評估和風險定價能力,其發展是大勢所趨。
1. 助貸業務發展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在信貸領域的體現
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數據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等一樣,都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對生產關係的迭代升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數字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未來社會無論是在生產上還是生活上都會更加數位化,但大量信息並不是由銀行掌握,助貸業務有助於緩解銀行發放貸款面臨的數據信息不對稱制約,放鬆了銀行信貸發展面臨的約束條件。2.助貸業務發展有助於提升金融體系的適應性和普惠性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更具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金融體系」。從適應性來看,助貸業務的發展既是金融發展適應金融科技發展的需求,也是金融服務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數位化發展的需要。
從普惠性來看,「麥克米倫缺口」在各國普遍存在,我國大量的小微、民營企業在傳統銀行貸款模式下獲得的金融服務遠遠不夠,近年來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存在,助貸業務的發展有助於緩解這個問題,極大地提升金融發展的普惠性。
3.助貸業務發展有助於提升銀行服務的差異化和精細化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但銀行等金融機構經營在戰略定位、經營模式和服務方式上同質化問題還比較嚴重。正因如此,2019年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將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助貸業務一改被動等待上門的服務理念,主動「走出去」營銷獲客;大多聚焦小微貧弱客戶,提供小額貸款和信貸服務;應用外部場景嵌入、多維數據徵集、風控模型升級等方式,為廣大客戶進行差異化服務和精細化管理。在實踐中,很多銀行的管理者也認識到了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務融合發展的大趨勢。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陳四清(2019)提出,「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在深刻重塑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改變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場所、方式和物理布局。金融機構必須把握金融數位化發展的未來方向,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大力開展金融創新,提升服務的精準性,降低服務成本,控制金融風險」。
Moven銀行的創始人布萊特·金(2018)在《銀行4.0》中提出,未來的銀行服務是內嵌的、即時的和無所不在的,「銀行業正身處一個『技術主導一切,並且無處不在』的世界中,不被淘汰的唯一辦法就是為那些數位化的消費者打造新的體驗模式,重複網點的模式終將失敗」。
文章來源:【大鵝來啦】微信公眾號,京東數科旗下個人大額貸款信息服務平臺,作者為朱太輝 張彧通 張夏明 龔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