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穎Faith 上海武志紅兒少心理
如果要問有沒有一種遊戲能讓寶寶一下子咯咯笑起來,馬上和大人建立起親密互動的遊戲,那肯定非「遮臉躲貓貓」莫屬。
遮臉躲貓貓很簡單,我們可能都曾那樣逗笑過孩子:擋住自己的臉,然後慢慢打開,時不時還配上誇張的聲音或者動作,然後寶寶就會咯咯地笑,特別歡快。
圖片來源:giphy.com
在2017年,波蘭華沙大學對寶寶和遮臉躲貓貓遊戲進行了探索。
研究發現,年齡在 4 個月左右的嬰兒,就能夠和家人進行「躲貓貓」遊戲,在 6 個月大時就能將這個遊戲進行得很好了。
為什麼全世界的寶寶都如此熱愛躲貓貓遊戲呢?
下面讓我們掌聲有請心理學大咖——讓· 皮亞傑(Jean Piaget)。看看他是怎麼解釋遮臉躲貓貓背後的秘密的~
(1896-1980,瑞士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皮亞傑提出了「客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這一發展心理學中的基礎概念。
什麼是Object Permanence?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
「掩耳盜鈴」就是一個反例,堵起耳朵自己聽不到聲音,就覺得偷鈴鐺不會被人發現。在皮亞傑眼裡,這個成語故事的主人公估計連三四歲孩子的認知水平都比不上。
但對於小寶寶來說,「掩耳盜鈴」反而是正常的,因為嬰兒最開始對於物體是沒有持久記憶的。例如小寶寶看見媽媽離開就會放聲大哭。這是因為在ta們的小腦瓜裡,認為媽媽走開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不見了,那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啊!
遮臉躲貓貓就是一個可以通過遊戲教會小寶寶們「客體永久性」的好方法。
寶寶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反應會發生改變。從一開始的驚訝「咦你怎麼不見了,咦你怎麼又出來了?」,漸漸變成「嘿!我知道你就在這兒!」。
他們開始嘗試預測事情的發展,如果事情的發展,和自己的預想是一致的時候,寶寶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寶寶對於「躲貓貓」遊戲樂此不疲的原因。
圖片來源:giphy.com
遮臉躲貓貓的好處真不少!
對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以遮臉躲貓貓為基礎,增添更多的互動方式幫助孩子區別認識「主體」和「客體」,逐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為語言發展打下基礎。
因為「客體永久性」是一種保存心理意向的能力,這個是寶寶發展語言發育能力的前提。因為只有當他意識到每個物體都是獨立存在之後,他們才對這個事物有概念,有你我之分,有各種語言來表達他所認知到的事物。
充分滿足受分離焦慮困擾的寶寶
分離焦慮是很多寶寶都會有的一種現象,究其源頭,也是心理上沒有明白和適應物體恆存這一概念。
而通過一些比如遮臉躲貓貓,玩偶消失又出現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到這一現象存在的自然合理,還可以幫助他更好的理解因果關係,從而充分滿足孩子的分離焦慮。
構建寶寶安全感和親密關係
0~2 歲的嬰幼兒,雖然對世界有著無與倫比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但是也本能地懷有被拋棄的恐懼,ta們害怕與媽媽的分離。
寶寶在玩「躲貓貓」的時候,會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我對大人發出聲音,大人也會用聲音和動作回應我」。這樣還可以鼓勵寶寶的表達欲望,並幫助他們建立對外界的掌控感。
孩子的長大總是來的很快,ta會慢慢理解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躲貓貓這種小遊戲不斷可以幫助孩子認知適應這個世界,又幫助他們逐步掌控這種能力。我們慢慢會發現,他們會主動和我們」躲貓貓「,並且總是會發出愉悅的笑聲。
他們的笑聲簡直是最治癒心靈的法寶。
我們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多和孩子玩「躲貓貓」吧,或許大人會覺得無聊,但這可是寶寶們探索世界的好辦法。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