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寫的《色戒》游離朦朧,三個簡單場景切換下,通過人物內心的意識回閃,展示那場情愛,給人晦澀難懂的感覺。
是李安用幾段激情戲,徹底激活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也讓我們看清了有些女人明知愛錯了,還會義無反顧地傻傻去愛、裝糊塗。
最初有人看過這部電影後,對王佳芝捨棄民族大義,愛上一個漢奸,並為他丟了性命,感覺費解和突兀;直到看了全版的電影後,有些人才會恍然大悟。這其中有火熱的情愛,讓人撼動了內心深處的緣由;也有被欲望折服,更有真實人性的流露。
這其中的情感變化,也更趨向於心理學上的斯德哥爾摩效應。它是指一種讓人情不自禁地屈服於邪惡,對壞人產生好感和依賴感,甚至協助他來害人的心理變化。
張愛玲在《色戒》中曾寫道,「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
為虎作倀,說的就是老虎把人吃掉了,死後的人還做了老虎的倀鬼,引誘更多的人來讓老虎吃掉。
王佳芝就是被老易吃掉的冤魂,她還滿心掛念著他。
在她心裡,她以為他是愛她的,於是她捨不得他死,便放棄了立場,背棄了使命,卻也因為裝糊塗的錯愛,斷送了自己性命。
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心理巨變,也只因王佳芝身處亂世,周圍無依無靠,是有權有勢的老易,給了她安全的錯覺。透過這個故事,在那個殘酷的環境裡,我們看到的根本不是愛情,只是一個弱女子的心疾。
而這種心疾,直到今天還在上演著。
一個女學生懷揣一腔熱血,一時衝動就做了業餘美色間諜,並且愛上了敵人,這種愛顯然是荒唐的。王佳芝一廂情願地認為易先生是愛她的,她認為倆人間激烈的歡愉,還有他在動情處留下的熱淚,以及為她品鑑的那顆大粉鑽,這些都是愛情的證據。
老易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在他恩將仇報地殺死了王佳芝後,在他看來這個女人是被他折服的,她是深深愛著自己的。
可實際上,兩人明明各懷鬼胎,也互不相愛,只是彼此自作多情的誤會了這場糊塗的愛。
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指受害者對加害自己的人產生了情感,並忘記了自己的立場,甚至會幫助加害自己的人的一種心理反應。
這種心理現象最著名的事件,是一起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劫匪搶劫銀行事件。銀行裡的人質最後保護了劫匪,其中一位還嫁給了劫匪。正是因為劫匪殘忍和強大,偶爾所表現出來的溫情,讓受害人感動了。
王佳芝作為一個弱女子,生活中貧困,情感裡孤獨。她被父親拋棄,也被心愛的男人丟棄。在她心中,是缺失愛的,也沒有任何歸屬感。
一無所靠,又沒錢沒勢,她沒有生活的根基,為了心中那青春火熱的夢想衝動,她放棄了貞潔,被一個猥瑣的男同學佔有了。當為了更像一個美少婦,他們找來唯一嫖娼過的一個男同學,大家瞧瞧散去,留下王佳芝和那男同學,那一刻她的生命已是飄零的浮萍。
精神裡一片貧瘠,生活中處處是困頓,一個人內心被恐懼和軟弱佔據著,她也就慢慢屈服於殘暴了。王佳芝周圍沒有親人,即使有點好感的鄺裕民,對她也沒起到保護作用,反而用她來設美人計。
在她心中這世界上沒有人能給她依靠,誰也不願意對她負責。她是如此地缺乏安全感,而老易強悍的外表下,恰巧就馴服了王佳芝,並給了她可以做依靠的幻覺。
由此,她的情感開始變得不理智,心甘情願地臣服於老易,在那男歡女愛間做了他靈魂的俘虜。這種愛在她荒涼的人生中被當作了救命稻草,她明知這種愛是一份錯愛,可她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她把這份愛,看作生命裡,唯一的一絲光亮。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正是源自於內心的恐慌和安全感的缺失,在加上對方兇狠中偶爾的溫情,就讓她們徹底淪陷了。
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我們才發現周圍那些忍受家暴的女人,她們儘管生活不幸,但總有些女人不下定決心去離婚,甚至還會為自己丈夫做著辯護。是丈夫打罵過後,痛徹心扉地懺悔,還有暴力過後那份柔情似水,這些強烈的反差,彌補了她們的恐慌。
我們在強勢面前,看到鱷魚偶爾流下的眼淚,就當成了一種彌足珍貴,其實那不是憐憫。
正如影片中,王佳芝是個可憐的人,她的故事是可悲的,也值得同情的。在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背後,除了她愛的糊塗,還有一份無奈的內心荒涼。在那樣一個年代裡,我們又怎能祈求一個弱女子,會變得比男人還剛強?
可是在今天的朗朗乾坤下,面對一些家暴,或者那些惡劣的強勢威脅,我們該勇敢地站出來,莫要讓這份錯愛繼續糊塗地愛下去,也莫因軟弱做了壞人的傀儡和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