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一期一會和食研究中心」)
目錄
簡介 -歷史來源- 結構 -變化衍生 -製作流程
簡介
對多數中國人而言,對蛋包飯的印象一般是薄蛋包蛋包飯,先炒好雞肉飯備用。再攤一張薄蛋皮,把雞肉飯置入其中,再整齊地包好。出品形態有棉被式的矩形,也有橄欖形的。
從字面上來看,稱其為蛋包飯到也是名符其實,的確是用蛋把飯包住。中國和韓國餐館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蛋皮蛋包飯,而且一般家庭料理也都是這種。其優點是,製作工藝簡單,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即使是新手稍加練習也可以製作得很整齊漂亮,有模有樣。而缺點是蛋皮口感較差,乾巴巴的,體現不出蛋的滑潤軟糯。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不是這種,而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蒲公英蛋包飯。
蛋包飯的日語為「オムライス」,是法語「omelette」的簡稱與英語「rice」結合的和制外來語。
歷史起源
很多店都自稱是蛋包飯的創始店,但真正是哪家店開創的,已無從考證。其中有兩家店是比較有信服力的。蛋包飯原型始於東京銀座的「煉瓦亭」,而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為大阪心齋橋的「北極星」。另外東京老鋪「たいめいけん」完成了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創造的「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蒲公英蛋包飯)首次亮相於1985年的丹十三導演的電影《タンポポ》,並一炮走紅。所以說たいめいけん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日本特有的蛋包飯)開創者也不為過。
煉瓦亭
煉瓦亭創業於明治28年(公元1895年),創業者是木田元次郎的叔父。現在仍以炸豬排、炸牡蠣、西式炸蝦、蛋包飯、西式燴牛肉飯等經典的和風洋食為主打。
在明治時期,當時的洋食店(西餐館)都是以高還原度的正宗西餐為主。搭配料理的主食不是米飯,而是麵包。餐具也只有刀叉,並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作為裝飾或鋪墊盤子的蔬菜也是正宗西餐的那種過油加熱的蔬菜。後來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於朝鮮半島暴發日露戰爭,徵招了不少西餐廚師。當時為了減少料理的步驟,開始用一夜醃漬的捲心菜切成極細絲(千本切り)來代替配菜,最常用於炸(豬)排,當時被稱為「カツレツ」(現在簡稱為カツ)。
而蛋包飯的誕生是源自該店的員工餐(賄い料理)。「賄い」是江戶時期對廚師職位的稱呼,後來引伸為夥食的含義。當時以蛋液摻入絞肉和洋蔥,煎燒後,混合米飯作為內部員工餐吃。後來在客人們的強烈要求下,終將這品料理加入了菜單。當時這品,雖然與現在的蛋包飯有很大的差別,但據說這就是蛋包飯的雛形。
北極星
北極星的前身於大正11年(公元1922年)在大阪的汐見橋(現在的大阪市浪速區)創業,屋號為「パン屋の食堂」(麵包房食堂)是兼西餐廳與麵包房於一體的店鋪。當時無論是炸排,還是咖喱都只售10錢(1日元的1/10),是非常親民的西餐廳。昭和11年(公元1936年)才改名「北極星」。
北極星是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大正14年(公元1925年),當時屋號還是「パン屋の食堂」。有一個雨具屋的姓「小高」的常客,由於腸胃不是很好,總是點一份日式滑蛋和白米飯。為了照顧常客,某天廚房為小高先生特別製作了一份,以蘑菇、洋蔥炒飯,用番茄醬調味,以薄燒蛋皮包裹的料理。小高品嘗之後,大加讚許,感動萬分。自此,蛋皮蛋包飯就誕生了。
たいめいけん
昭和2年(公元1927年),茂出木心護(原名茂出木真太郎)在位於東京京橋的『「西支御料理処」泰明軒』修業,學習西餐和中餐。
昭和6年(公元1931年),繼承了「泰明軒」的屋號,獨立出來。
昭和23年(公元1948年),移址中央區日本橋,店名取消了漢字寫法,改為平假名的「たいめいけん」。
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在1985年完成了一部經典名作《タンポポ》(蒲公英)。其中首次現身了現在形式的蒲公英蛋包飯。而製作的店就是たいめいけん,以後這種「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的別名即為「伊丹十三風オムライス」。
チャブ屋論
蛋包飯的誕生還有一種言論為,誕生於「チャブ屋」。チャブ屋並非某一間店鋪的屋號名。而是指1860~1930年代,面向駐日洋人、船客的小規模的快餐店,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私人經營的形式。也有提供色情服務的,但並不是專門的色情場所(類似於我國的洗頭房特殊服務)。而蛋包飯就是誕生於這種小型的チャブ屋。提出這種論點的是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學者——小菅桂子。小菅桂子是東京生人,出生於1933年08月04日,逝於2005年08月10日。於「昭和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國文學科」畢業後,又在「國學院大學文學部」進修,畢業後就任於「毎日映畫社製作部」,離職後就任「杉野女子大學博物館非常勤講師」、「別府大學短期大學部生活科教授」、「くらしき作陽大學食文化學部教授」、「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昭和女子大學近代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數職。專業為食文化史,在專業領域內可以說相當權威。
影視作品偽史
2013年的人氣晨間劇播放的電視劇小說《ごちそうさん》中文譯名為《多謝款待》中也有蛋包飯的由來,當然劇情是虛構的,與真實歷史無關。故事開始於明治44年(公元1911年)女主人公家裡是開法式西餐廳的。其父手藝很精湛,嚴守正宗的法餐料理。店內只有刀叉,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且料理搭配的主食只有麵包,不提供米飯。兒時的女主和同學打賭說自己的爸爸做的料理是最好吃的。於是招待了小夥伴們,而小孩子吃不習慣純正的西餐,並否決了女主的說法。結果女主想起自己平時在家裡吃過的超大滑蛋和番茄炒飯非常美味。就讓其父做給小夥伴們吃。結果意外地發現兩種料理混合在一起讓美味更上一層樓,於是蛋包飯就此誕生。劇情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借鑑了煉瓦亭、北極星和經歷,而形式上借鑑了蒲公英蛋包飯。
結構
蒲公英蛋包飯的主要結構為オムレツ(日式滑蛋)和チキンライス(雞肉飯)。番茄醬作為裝飾和調味用。
オムレツ
オムレツ源於法語的omelette。意為雞蛋打散後,在蛋液裡以胡椒、鹽來調味,用煎鍋製成的簡易蛋料理,世界各國都很流行。只是其它國家對omelette的定義與日本有些出入。其它國家是指使用蛋液加熱凝固的所有料理。比如日本的「玉子焼き」,中華料理的「蟹蛋」(蟹肉炒雞蛋),都算作omelette。而在日本,玉子焼き是另一道料理。
プレーンオムレツ
只對蛋液進行調味後製成的滑蛋團,不加入其它任何餡料的稱為「プレーンオムレツ」(素滑蛋)。如果想吃其它配菜,都是單獨擺放的。製作蛋包飯的正是這種素滑蛋。
圖中的素滑蛋是用模具製作的,普通的平底鍋做不了這麼周正。
レアオムレツ
如果以火腿、絞肉、芝士、蔬菜作為餡料包裹在蛋中的稱為「レアオムレツ」(珍饈滑蛋)。
與素滑蛋的區別就是裡面有餡而已。
チキンライス
チキンライス就是雞肉炒飯,調味約定俗成地使用番茄醬,幾乎沒有其它變化。而配料通常為:細切雞丁、洋蔥、胡蘿蔔、菌菇類、玉米粒、豌豆等。
變化衍生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味蕾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單一的番茄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口味了。所以醬汁部分料理人們做了很多嘗試。一些對雞肉飯和蛋相性較合的被保留並推廣。比如カレー、ドミグラスソース、シチュー等,衍生出許多新口味的蛋包飯。
2002年日劇《午餐女王》中,洋食大廚勇二郎說過。雞肉飯就是以番茄醬調味,如果再淋上番茄醬,就好象妙齡美女穿了絲襪,又套上了褲子,絲襪之美別人完全看不到,如果換上裙子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他們店——馬卡羅尼廚房的蛋包飯澆的是自家制秘傳西式燴牛肉的醬汁。
オムカレー
咖喱和蛋包飯的結合,絕對算是味覺上的新突破
オムハヤシ
鬆軟滑嫩的半凝蛋和西式燴牛肉醬汁也是絕配
オムシチュー
法式的濃湯燉菜也是絕品
製作流程
必備食材
米飯(一人份200~300克)、雞蛋3個、雞胸肉或腿肉(依個人口味適量)、洋蔥1個、番茄醬、味醂、鹽少許、黑胡椒少許。
可選食材
胡蘿蔔1根、玉米粒適量、豌豆適量、日本酸梅肉少許。製作其它口味時可選咖喱、美乃茲、西式燴牛肉醬汁、法式燉菜濃湯等。
雞肉飯部分
將炊好的米飯靜置晾涼,在等待過程中可以進行下面的操作
將雞肉切成便於入口的肉丁,洋蔥及其它蔬菜也切碎
用黃油或橄欖油熱鍋
用中小火炒洋蔥(如果使用胡蘿蔔、玉米等其它蔬菜,也在這步加入一起翻炒)
香味飄出時加入少許鹽和胡椒
加入雞丁短時間翻炒,表面變化即可
加入切碎的酸梅肉(如果使用的話),加入晾涼的米飯,同時加入番茄醬
加入味醂調整口味,可根據個人口味追加鹽和胡椒的量
蛋皮部分
將雞蛋打散,同時摻入牛奶和美乃茲
用黃油熱鍋後注入蛋液,將火力調整至中小火
蛋液開始凝固的時候,將蛋整形成橄欖形蛋團,表面固態但內部要保持半生的液態(需要一定的技巧)
出品部分
將雞肉飯裝入盤中,可以配合碗或其它模具來整形
將蛋團放在雞肉飯上
劃開蛋團,兩側自然流淌垂下,包住雞肉飯
澆上番茄醬(或其它醬汁)
想像一下
鮮豔軟糯的雞肉飯上載著光滑Q彈的日式滑蛋
用湯匙劃開的瞬間,香氣四溢
半凝固的蛋皮自然淌下,包住雞肉飯
半熟的粘滑蛋液上,澆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醬(或其它風味的醬汁)
切下一塊送入口中,鬆軟滑潤的蛋皮與鮮香軟糯的雞肉飯在舌間交融
一起品嘗美味的蛋包飯吧!
從字面上來看,稱其為蛋包飯到也是名符其實,的確是用蛋把飯包住。中國和韓國餐館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蛋皮蛋包飯,而且一般家庭料理也都是這種。其優點是,製作工藝簡單,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即使是新手稍加練習也可以製作得很整齊漂亮,有模有樣。而缺點是蛋皮口感較差,乾巴巴的,體現不出蛋的滑潤軟糯。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不是這種,而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蒲公英蛋包飯。
蛋包飯的日語為「オムライス」,是法語「omelette」的簡稱與英語「rice」結合的和制外來語。
歷史起源
很多店都自稱是蛋包飯的創始店,但真正是哪家店開創的,已無從考證。其中有兩家店是比較有信服力的。蛋包飯原型始於東京銀座的「煉瓦亭」,而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為大阪心齋橋的「北極星」。另外東京老鋪「たいめいけん」完成了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創造的「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蒲公英蛋包飯)首次亮相於1985年的丹十三導演的電影《タンポポ》,並一炮走紅。所以說たいめいけん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日本特有的蛋包飯)開創者也不為過。
煉瓦亭
煉瓦亭創業於明治28年(公元1895年),創業者是木田元次郎的叔父。現在仍以炸豬排、炸牡蠣、西式炸蝦、蛋包飯、西式燴牛肉飯等經典的和風洋食為主打。
在明治時期,當時的洋食店(西餐館)都是以高還原度的正宗西餐為主。搭配料理的主食不是米飯,而是麵包。餐具也只有刀叉,並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作為裝飾或鋪墊盤子的蔬菜也是正宗西餐的那種過油加熱的蔬菜。後來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於朝鮮半島暴發日露戰爭,徵招了不少西餐廚師。當時為了減少料理的步驟,開始用一夜醃漬的捲心菜切成極細絲(千本切り)來代替配菜,最常用於炸(豬)排,當時被稱為「カツレツ」(現在簡稱為カツ)。
而蛋包飯的誕生是源自該店的員工餐(賄い料理)。「賄い」是江戶時期對廚師職位的稱呼,後來引伸為夥食的含義。當時以蛋液摻入絞肉和洋蔥,煎燒後,混合米飯作為內部員工餐吃。後來在客人們的強烈要求下,終將這品料理加入了菜單。當時這品,雖然與現在的蛋包飯有很大的差別,但據說這就是蛋包飯的雛形。
北極星
北極星的前身於大正11年(公元1922年)在大阪的汐見橋(現在的大阪市浪速區)創業,屋號為「パン屋の食堂」(麵包房食堂)是兼西餐廳與麵包房於一體的店鋪。當時無論是炸排,還是咖喱都只售10錢(1日元的1/10),是非常親民的西餐廳。昭和11年(公元1936年)才改名「北極星」。
北極星是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大正14年(公元1925年),當時屋號還是「パン屋の食堂」。有一個雨具屋的姓「小高」的常客,由於腸胃不是很好,總是點一份日式滑蛋和白米飯。為了照顧常客,某天廚房為小高先生特別製作了一份,以蘑菇、洋蔥炒飯,用番茄醬調味,以薄燒蛋皮包裹的料理。小高品嘗之後,大加讚許,感動萬分。自此,蛋皮蛋包飯就誕生了。
たいめいけん
昭和2年(公元1927年),茂出木心護(原名茂出木真太郎)在位於東京京橋的『「西支御料理処」泰明軒』修業,學習西餐和中餐。
昭和6年(公元1931年),繼承了「泰明軒」的屋號,獨立出來。
昭和23年(公元1948年),移址中央區日本橋,店名取消了漢字寫法,改為平假名的「たいめいけん」。
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在1985年完成了一部經典名作《タンポポ》(蒲公英)。其中首次現身了現在形式的蒲公英蛋包飯。而製作的店就是たいめいけん,以後這種「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的別名即為「伊丹十三風オムライス」。
チャブ屋論
蛋包飯的誕生還有一種言論為,誕生於「チャブ屋」。チャブ屋並非某一間店鋪的屋號名。而是指1860~1930年代,面向駐日洋人、船客的小規模的快餐店,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私人經營的形式。也有提供色情服務的,但並不是專門的色情場所(類似於我國的洗頭房特殊服務)。而蛋包飯就是誕生於這種小型的チャブ屋。提出這種論點的是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學者——小菅桂子。小菅桂子是東京生人,出生於1933年08月04日,逝於2005年08月10日。於「昭和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國文學科」畢業後,又在「國學院大學文學部」進修,畢業後就任於「毎日映畫社製作部」,離職後就任「杉野女子大學博物館非常勤講師」、「別府大學短期大學部生活科教授」、「くらしき作陽大學食文化學部教授」、「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昭和女子大學近代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數職。專業為食文化史,在專業領域內可以說相當權威。
影視作品偽史
2013年的人氣晨間劇播放的電視劇小說《ごちそうさん》中文譯名為《多謝款待》中也有蛋包飯的由來,當然劇情是虛構的,與真實歷史無關。故事開始於明治44年(公元1911年)女主人公家裡是開法式西餐廳的。其父手藝很精湛,嚴守正宗的法餐料理。店內只有刀叉,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且料理搭配的主食只有麵包,不提供米飯。兒時的女主和同學打賭說自己的爸爸做的料理是最好吃的。於是招待了小夥伴們,而小孩子吃不習慣純正的西餐,並否決了女主的說法。結果女主想起自己平時在家裡吃過的超大滑蛋和番茄炒飯非常美味。就讓其父做給小夥伴們吃。結果意外地發現兩種料理混合在一起讓美味更上一層樓,於是蛋包飯就此誕生。劇情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借鑑了煉瓦亭、北極星和經歷,而形式上借鑑了蒲公英蛋包飯。
結構
蒲公英蛋包飯的主要結構為オムレツ(日式滑蛋)和チキンライス(雞肉飯)。番茄醬作為裝飾和調味用。
オムレツ
オムレツ源於法語的omelette。意為雞蛋打散後,在蛋液裡以胡椒、鹽來調味,用煎鍋製成的簡易蛋料理,世界各國都很流行。只是其它國家對omelette的定義與日本有些出入。其它國家是指使用蛋液加熱凝固的所有料理。比如日本的「玉子焼き」,中華料理的「蟹蛋」(蟹肉炒雞蛋),都算作omelette。而在日本,玉子焼き是另一道料理。
プレーンオムレツ
只對蛋液進行調味後製成的滑蛋團,不加入其它任何餡料的稱為「プレーンオムレツ」(素滑蛋)。如果想吃其它配菜,都是單獨擺放的。製作蛋包飯的正是這種素滑蛋。
圖中的素滑蛋是用模具製作的,普通的平底鍋做不了這麼周正。
レアオムレツ
如果以火腿、絞肉、芝士、蔬菜作為餡料包裹在蛋中的稱為「レアオムレツ」(珍饈滑蛋)。
與素滑蛋的區別就是裡面有餡而已。
チキンライス
チキンライス就是雞肉炒飯,調味約定俗成地使用番茄醬,幾乎沒有其它變化。而配料通常為:細切雞丁、洋蔥、胡蘿蔔、菌菇類、玉米粒、豌豆等。
變化衍生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味蕾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單一的番茄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口味了。所以醬汁部分料理人們做了很多嘗試。一些對雞肉飯和蛋相性較合的被保留並推廣。比如カレー、ドミグラスソース、シチュー等,衍生出許多新口味的蛋包飯。
2002年日劇《午餐女王》中,洋食大廚勇二郎說過。雞肉飯就是以番茄醬調味,如果再淋上番茄醬,就好象妙齡美女穿了絲襪,又套上了褲子,絲襪之美別人完全看不到,如果換上裙子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他們店——馬卡羅尼廚房的蛋包飯澆的是自家制秘傳西式燴牛肉的醬汁。
オムカレー
咖喱和蛋包飯的結合,絕對算是味覺上的新突破
オムハヤシ
鬆軟滑嫩的半凝蛋和西式燴牛肉醬汁也是絕配
オムシチュー
法式的濃湯燉菜也是絕品
製作流程
必備食材
米飯(一人份200~300克)、雞蛋3個、雞胸肉或腿肉(依個人口味適量)、洋蔥1個、番茄醬、味醂、鹽少許、黑胡椒少許。
可選食材
胡蘿蔔1根、玉米粒適量、豌豆適量、日本酸梅肉少許。製作其它口味時可選咖喱、美乃茲、西式燴牛肉醬汁、法式燉菜濃湯等。
雞肉飯部分
將炊好的米飯靜置晾涼,在等待過程中可以進行下面的操作
將雞肉切成便於入口的肉丁,洋蔥及其它蔬菜也切碎
用黃油或橄欖油熱鍋
用中小火炒洋蔥(如果使用胡蘿蔔、玉米等其它蔬菜,也在這步加入一起翻炒)
香味飄出時加入少許鹽和胡椒
加入雞丁短時間翻炒,表面變化即可
加入切碎的酸梅肉(如果使用的話),加入晾涼的米飯,同時加入番茄醬
加入味醂調整口味,可根據個人口味追加鹽和胡椒的量
蛋皮部分
將雞蛋打散,同時摻入牛奶和美乃茲
用黃油熱鍋後注入蛋液,將火力調整至中小火
蛋液開始凝固的時候,將蛋整形成橄欖形蛋團,表面固態但內部要保持半生的液態(需要一定的技巧)
出品部分
將雞肉飯裝入盤中,可以配合碗或其它模具來整形
將蛋團放在雞肉飯上
劃開蛋團,兩側自然流淌垂下,包住雞肉飯
澆上番茄醬(或其它醬汁)
想像一下
鮮豔軟糯的雞肉飯上載著光滑Q彈的日式滑蛋
用湯匙劃開的瞬間,香氣四溢
半凝固的蛋皮自然淌下,包住雞肉飯
半熟的粘滑蛋液上,澆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醬(或其它風味的醬汁)
切下一塊送入口中,鬆軟滑潤的蛋皮與鮮香軟糯的雞肉飯在舌間交融
一起品嘗美味的蛋包飯吧!
從字面上來看,稱其為蛋包飯到也是名符其實,的確是用蛋把飯包住。中國和韓國餐館最常見的就是這種蛋皮蛋包飯,而且一般家庭料理也都是這種。其優點是,製作工藝簡單,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即使是新手稍加練習也可以製作得很整齊漂亮,有模有樣。而缺點是蛋皮口感較差,乾巴巴的,體現不出蛋的滑潤軟糯。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不是這種,而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蒲公英蛋包飯。
蛋包飯的日語為「オムライス」,是法語「omelette」的簡稱與英語「rice」結合的和制外來語。
歷史起源
很多店都自稱是蛋包飯的創始店,但真正是哪家店開創的,已無從考證。其中有兩家店是比較有信服力的。蛋包飯原型始於東京銀座的「煉瓦亭」,而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為大阪心齋橋的「北極星」。另外東京老鋪「たいめいけん」完成了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創造的「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蒲公英蛋包飯)首次亮相於1985年的丹十三導演的電影《タンポポ》,並一炮走紅。所以說たいめいけん是真正的日式蛋包飯(日本特有的蛋包飯)開創者也不為過。
煉瓦亭
煉瓦亭創業於明治28年(公元1895年),創業者是木田元次郎的叔父。現在仍以炸豬排、炸牡蠣、西式炸蝦、蛋包飯、西式燴牛肉飯等經典的和風洋食為主打。
在明治時期,當時的洋食店(西餐館)都是以高還原度的正宗西餐為主。搭配料理的主食不是米飯,而是麵包。餐具也只有刀叉,並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作為裝飾或鋪墊盤子的蔬菜也是正宗西餐的那種過油加熱的蔬菜。後來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於朝鮮半島暴發日露戰爭,徵招了不少西餐廚師。當時為了減少料理的步驟,開始用一夜醃漬的捲心菜切成極細絲(千本切り)來代替配菜,最常用於炸(豬)排,當時被稱為「カツレツ」(現在簡稱為カツ)。
而蛋包飯的誕生是源自該店的員工餐(賄い料理)。「賄い」是江戶時期對廚師職位的稱呼,後來引伸為夥食的含義。當時以蛋液摻入絞肉和洋蔥,煎燒後,混合米飯作為內部員工餐吃。後來在客人們的強烈要求下,終將這品料理加入了菜單。當時這品,雖然與現在的蛋包飯有很大的差別,但據說這就是蛋包飯的雛形。
北極星
北極星的前身於大正11年(公元1922年)在大阪的汐見橋(現在的大阪市浪速區)創業,屋號為「パン屋の食堂」(麵包房食堂)是兼西餐廳與麵包房於一體的店鋪。當時無論是炸排,還是咖喱都只售10錢(1日元的1/10),是非常親民的西餐廳。昭和11年(公元1936年)才改名「北極星」。
北極星是薄蛋皮蛋包飯的創始者。大正14年(公元1925年),當時屋號還是「パン屋の食堂」。有一個雨具屋的姓「小高」的常客,由於腸胃不是很好,總是點一份日式滑蛋和白米飯。為了照顧常客,某天廚房為小高先生特別製作了一份,以蘑菇、洋蔥炒飯,用番茄醬調味,以薄燒蛋皮包裹的料理。小高品嘗之後,大加讚許,感動萬分。自此,蛋皮蛋包飯就誕生了。
たいめいけん
昭和2年(公元1927年),茂出木心護(原名茂出木真太郎)在位於東京京橋的『「西支御料理処」泰明軒』修業,學習西餐和中餐。
昭和6年(公元1931年),繼承了「泰明軒」的屋號,獨立出來。
昭和23年(公元1948年),移址中央區日本橋,店名取消了漢字寫法,改為平假名的「たいめいけん」。
著名導演伊丹十三,在1985年完成了一部經典名作《タンポポ》(蒲公英)。其中首次現身了現在形式的蒲公英蛋包飯。而製作的店就是たいめいけん,以後這種「タンポポオムライス」的別名即為「伊丹十三風オムライス」。
チャブ屋論
蛋包飯的誕生還有一種言論為,誕生於「チャブ屋」。チャブ屋並非某一間店鋪的屋號名。而是指1860~1930年代,面向駐日洋人、船客的小規模的快餐店,一般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私人經營的形式。也有提供色情服務的,但並不是專門的色情場所(類似於我國的洗頭房特殊服務)。而蛋包飯就是誕生於這種小型的チャブ屋。提出這種論點的是日本著名的料理研究學者——小菅桂子。小菅桂子是東京生人,出生於1933年08月04日,逝於2005年08月10日。於「昭和女子大學短期大學部國文學科」畢業後,又在「國學院大學文學部」進修,畢業後就任於「毎日映畫社製作部」,離職後就任「杉野女子大學博物館非常勤講師」、「別府大學短期大學部生活科教授」、「くらしき作陽大學食文化學部教授」、「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共同研究員」、「昭和女子大學近代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數職。專業為食文化史,在專業領域內可以說相當權威。
影視作品偽史
2013年的人氣晨間劇播放的電視劇小說《ごちそうさん》中文譯名為《多謝款待》中也有蛋包飯的由來,當然劇情是虛構的,與真實歷史無關。故事開始於明治44年(公元1911年)女主人公家裡是開法式西餐廳的。其父手藝很精湛,嚴守正宗的法餐料理。店內只有刀叉,不提供日本人習慣的筷子。而且料理搭配的主食只有麵包,不提供米飯。兒時的女主和同學打賭說自己的爸爸做的料理是最好吃的。於是招待了小夥伴們,而小孩子吃不習慣純正的西餐,並否決了女主的說法。結果女主想起自己平時在家裡吃過的超大滑蛋和番茄炒飯非常美味。就讓其父做給小夥伴們吃。結果意外地發現兩種料理混合在一起讓美味更上一層樓,於是蛋包飯就此誕生。劇情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借鑑了煉瓦亭、北極星和經歷,而形式上借鑑了蒲公英蛋包飯。
結構
蒲公英蛋包飯的主要結構為オムレツ(日式滑蛋)和チキンライス(雞肉飯)。番茄醬作為裝飾和調味用。
オムレツ
オムレツ源於法語的omelette。意為雞蛋打散後,在蛋液裡以胡椒、鹽來調味,用煎鍋製成的簡易蛋料理,世界各國都很流行。只是其它國家對omelette的定義與日本有些出入。其它國家是指使用蛋液加熱凝固的所有料理。比如日本的「玉子焼き」,中華料理的「蟹蛋」(蟹肉炒雞蛋),都算作omelette。而在日本,玉子焼き是另一道料理。
プレーンオムレツ
只對蛋液進行調味後製成的滑蛋團,不加入其它任何餡料的稱為「プレーンオムレツ」(素滑蛋)。如果想吃其它配菜,都是單獨擺放的。製作蛋包飯的正是這種素滑蛋。
圖中的素滑蛋是用模具製作的,普通的平底鍋做不了這麼周正。
レアオムレツ
如果以火腿、絞肉、芝士、蔬菜作為餡料包裹在蛋中的稱為「レアオムレツ」(珍饈滑蛋)。
與素滑蛋的區別就是裡面有餡而已。
チキンライス
チキンライス就是雞肉炒飯,調味約定俗成地使用番茄醬,幾乎沒有其它變化。而配料通常為:細切雞丁、洋蔥、胡蘿蔔、菌菇類、玉米粒、豌豆等。
變化衍生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味蕾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單一的番茄醬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多元化的口味了。所以醬汁部分料理人們做了很多嘗試。一些對雞肉飯和蛋相性較合的被保留並推廣。比如カレー、ドミグラスソース、シチュー等,衍生出許多新口味的蛋包飯。
2002年日劇《午餐女王》中,洋食大廚勇二郎說過。雞肉飯就是以番茄醬調味,如果再淋上番茄醬,就好象妙齡美女穿了絲襪,又套上了褲子,絲襪之美別人完全看不到,如果換上裙子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他們店——馬卡羅尼廚房的蛋包飯澆的是自家制秘傳西式燴牛肉的醬汁。
オムカレー
咖喱和蛋包飯的結合,絕對算是味覺上的新突破
オムハヤシ
鬆軟滑嫩的半凝蛋和西式燴牛肉醬汁也是絕配
オムシチュー
法式的濃湯燉菜也是絕品
製作流程
必備食材
米飯(一人份200~300克)、雞蛋3個、雞胸肉或腿肉(依個人口味適量)、洋蔥1個、番茄醬、味醂、鹽少許、黑胡椒少許。
可選食材
胡蘿蔔1根、玉米粒適量、豌豆適量、日本酸梅肉少許。製作其它口味時可選咖喱、美乃茲、西式燴牛肉醬汁、法式燉菜濃湯等。
雞肉飯部分
將炊好的米飯靜置晾涼,在等待過程中可以進行下面的操作
將雞肉切成便於入口的肉丁,洋蔥及其它蔬菜也切碎
用黃油或橄欖油熱鍋
用中小火炒洋蔥(如果使用胡蘿蔔、玉米等其它蔬菜,也在這步加入一起翻炒)
香味飄出時加入少許鹽和胡椒
加入雞丁短時間翻炒,表面變化即可
加入切碎的酸梅肉(如果使用的話),加入晾涼的米飯,同時加入番茄醬
加入味醂調整口味,可根據個人口味追加鹽和胡椒的量
蛋皮部分
將雞蛋打散,同時摻入牛奶和美乃茲
用黃油熱鍋後注入蛋液,將火力調整至中小火
蛋液開始凝固的時候,將蛋整形成橄欖形蛋團,表面固態但內部要保持半生的液態(需要一定的技巧)
出品部分
將雞肉飯裝入盤中,可以配合碗或其它模具來整形
將蛋團放在雞肉飯上
劃開蛋團,兩側自然流淌垂下,包住雞肉飯
澆上番茄醬(或其它醬汁)
想像一下
鮮豔軟糯的雞肉飯上載著光滑Q彈的日式滑蛋
用湯匙劃開的瞬間,香氣四溢
半凝固的蛋皮自然淌下,包住雞肉飯
半熟的粘滑蛋液上,澆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醬(或其它風味的醬汁)
切下一塊送入口中,鬆軟滑潤的蛋皮與鮮香軟糯的雞肉飯在舌間交融
一起品嘗美味的蛋包飯吧!
關注鮨匠匯,獲取最專業最全面的日料相關知識,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謝謝。
歡迎關注(一期一會和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