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一部影片從籌備、選角,上映都備受爭議,但《82年生的金智英》它做到了。當初在原著小說上市的時候就飽受爭議,說這是一部迎合女權、討好女性的諂媚之作。果不其然影片上映後,男女大眾評分兩極化明顯,其中男性網友評分大部分都是1.45分,女性網友評分都是9.29分。
2019年末上映的一部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猶如2019年的一匹黑馬成功的闖入我們的視野,佔據年度最佳。
明明是在看電影,但總覺得是處處在照鏡子的感覺。這一幕你一定覺得似曾相識——
當你是個小女孩,總有長輩教導你:女孩子啊,要懂事。
當你放學回家,被心懷不軌的壞人尾隨,卻被人指指點點:穿衣服要得體,不要逢人就笑。
當你畢業了沒找到工作,會有人說:別工作了,待在家裡等著嫁人吧。
當你在職場上優秀,晉升卻落選。上司告訴你:這是一份長久的職位,但女職員因為要結婚、休產假,所以很難長久。
當你瀟灑享受一個人的單身生活時,三姑六婆會告訴你:不打算結婚,現在倒是好以後怎麼辦?
這些場景在我們生活中似乎已經是平常事,不會覺得有任何不妥當。但總感覺哪裡不對勁。但當我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完一個普通女孩的一生,還是會覺得有些難過。不知道是為自己還是為女主角?
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詳細說明,我們該如何從家庭、自我迷失中抽離出來,好好地做自己。
社會角色的固定化
金智英曾問她媽媽,婚後的你,為什麼不繼續自己當老師的夢想?
金智英母親回答,現在要賺錢供你們讀書啊。
自古以來,女兒、妻子和母親的角色總被要求為家庭犧牲。她們習慣了忍耐,也習慣了角色固定。
在歷史悠久的教育體系裡,似乎很喜歡歌頌犧牲,提倡道德綁架。
可靠犧牲換來的幸福,到底是誰的幸福?道德綁架的又究竟是誰?
小時候,因為家人放棄夢想。長大後,因為孩子放棄夢想。
母親漫長的一生裡,有什麼階段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呢?甚至可能很多母親,都忘記了自己曾經有過什麼夢想。
知乎上有個話題:女人哪個階段成長得最快?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女人成長最快的時候是成為媽媽以後。
因為你是媽媽,所以你要無所不能。我們可以原諒任何人,但往往對媽媽」零容忍「。
然而我們從未想過看似堅強的超人媽媽身後早已千瘡百孔。
如果可以,她們也想卸下渾身鎧甲。
自我認知的迷失
在《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中的一位孩子媽媽,她是首爾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生子之後成為了全職主婦。她在和全職太太們的聚會時說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認真念書。旁邊有人說為了教孩子九九乘法表。
女人可以做一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好媳婦,但是卻無法真正的做自己。
「全職媽媽」這個詞語,在所有人的眼中都代表著輕鬆、悠閒。一天把孩子接送上學,喝喝咖啡,打掃家裡。從來不會有人覺得家庭瑣事繁多,甚至可能比上班還要累。
但事實上呢?每天不是泡在廚房就是蹲在衛生間收拾衣物。
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職場潛規則、性別壓力、差別對待、育兒困境,成為一道道橫亙在男女之間的千古難題。
為什麼我們對於顯性的「眾生皆苦」達到了基本的共識,而對隱形的坎坷,卻往往習以為常的漠視呢?
當代對於完美新女性的新難題,①你最好能賺錢養家,②還能貌美如花,③孩子家庭兩不誤,④四面八方都要照顧到……
這似乎是一個困局。
因為你是女生,所以你註定要承擔更多,失去更多,而你對此沒有任何辦法。
最大的偏見,是對偏見的視而不見。
許多女性已經不願意為了所謂的結婚生子放棄個人自由,轉而去探索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結婚,不生育,甚至連戀愛都懶得談。
實在太難了!
你只是你自己
意識的覺悟並沒有帶來行動的改變,人人深知男女平等,手頭裡做的卻還是歧視的事情。
就算電影的最後,給金智英一個光明的結局。
父親和弟弟開始關愛智英,丈夫溫柔體貼,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母親更加心疼女兒,姐姐儘管卑微,卻無時無刻鼓勵金智英「做你想做的,要活潑些。」
而我們要明白生活不是電影,沒有導演會幫我們安排一個完美的男主角。恰恰說明了,我們的幸福結局中,對象並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你自己才是。
正如書中寫道的那樣: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我們要知道:女孩的樣子是自己決定的,沒有人說非要說女孩就一定要懂事、要討人喜歡,我們為什麼從小就要被教育的要討人喜歡呀,我們要討自己喜歡的。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勇敢做自己。
作者:青壹呀,堅信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97年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