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間飯堂
不知道你是否也會像我這樣,如果找到了一間好吃的餐館,總喜歡發掘同類型的餐館進行對比,看味道有沒有比之更好。因為沒有一個味道能「統治」你的味蕾,只有更好的味道徵服你的舌尖。
門口的黑板寫著菜品
店外就是露天的桌椅
這次發現的餐館是和古早弄堂(內有探店報告)大致相似,在菜品更傾向於主食為主,米飯粥面居多,店名(藝間飯堂)也與其相符。進到門口,服務員提醒我們下單用餐,抬頭便可看到一個大黑板上寫著滿滿的菜品名字,緊挨著收銀臺,方便你點餐後結帳。雖然這點符合「飯堂」的特色,可是遇上人多排隊的時候,這樣急促的節奏,是不是讓人有點不適?其次店內的環境並不寬敞,因此在店外設了露天的桌椅,可是深圳酷熱的天氣居多,除了晚上之外,白天即便有風扇,恐怕也不會有太好的用餐體驗吧。
臺南滷肉飯
滷肉飯細節
臺灣的滷肉飯只有簡單的滷汁和熬煮至軟糯的滷肉,這裡的滷肉飯卻是升級豪華版。加了肉鬆、豆腐、軟熟入味的肥瘦相間的滷肉和瘦滷肉,味道上甜度適中,飯上澆了滷汁,可是並沒有均勻在飯上澆勻,使得米飯未能飽滿。
招牌臺南牛肉飯
牛肉細節
這個作為招牌的牛肉飯,為了突顯「招牌」二字,用了酒樓蒸魚那麼大的盤子,這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其實一個中等圓盤就可以了。這道牛肉飯,牛肉是其主角,表現卻中規中矩,幸好有醬汁相輔,牛肉的味道得以提味。
臺南擔仔牛肉麵
牛肉麵細節
以我吃牛肉麵的經驗,考量一碗牛肉麵的好壞,就看面和牛肉。這道擔仔牛肉麵和我吃過的臺灣牛肉麵略有不同,主要表現在牛肉上,牛肉並不是大片厚實。其次面不夠筋道彈牙,普通的麵條而已。最後整體味道一般,湯頭不夠濃重。
科普:臺灣早期是農業社會,為了感恩牛的辛勞而有不吃牛的習俗,二次大戰後隨著大批外省居民移民臺灣,漸漸地帶進吃牛肉的文化,進一步發展出牛肉麵,最早的發跡處是臺北的永康街牛肉麵,由臺灣外省人所創。現在臺灣牛肉麵已發展成臺灣特色的美食,臺北國際牛肉麵節已將臺灣牛肉麵的英譯定為「NEW ROW MIAN」。關於牛肉麵起源最普遍的說法是來自臺灣今高雄市崗山區空軍眷村的中國四川籍老兵,由成都菜「小碗紅湯牛肉」改良而成。已故飲食史名家逯耀東教授考據後認為,川味牛肉麵實由臺灣起源,是臺灣獨創的牛肉麵口味,在四川當地可是吃不到的。
椰子湯
似乎現在椰子湯成為了餐飲界的主流,大部分餐館都有椰子湯這道燉湯,可是真能把椰子湯做好的少之又少。藝間飯堂的椰子湯味道清甜,大部分味道來自於椰子水的甜味,未能吸收各原料的鮮味,屬於中等水平。
招牌臺南牛肉配豆角
臺中滷豬手配醬蘿蔔
小食都是配主食的滷豬手和牛肉(一葷一素這樣的搭配,開胃解膩的意思),並不是像古早弄堂那般,有著臺灣的特色小食(鹽酥雞、肉粽、大腸包小腸等),牛肉肉質緊實,細細咀嚼感到細膩入味,滷豬手軟熟彈滑,充分吸收了滷汁。
對於藝間飯堂的整體評價是:或許是以飯堂作為特色,多數都是主食,甚至連小食都是為主食相輔,即便如此,我仍然覺得欠缺了鮮明的特色。味道上而言,中等水平。
藝間飯堂
推薦:暫無推薦
地址:南山區興華路匯港購物中心3樓(海上世界地鐵站B出口)
人均:3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