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日前,生活家居的新零售品牌NOME(諾米,由於顯示問題,下文提及的NOME均為陳浩創立的帶上標的NOME)對外宣布「已於2018年底完成了由紅杉資本和華興資本共同領投,天圖資本、今日資本跟投的B輪融資,融資金額達6億元人民幣。」
當被問及融資後規劃,NOME的創始人陳浩指出,會將B輪融資中的2億投入產品研發與品牌推廣,另外4億投入新業務的開發。
值得關注的是,在談及新業務時,這位被稱之為「投資女王徐新投過的年齡最小的創業者」卻做出了一個「出爾反爾」的戰略決策——他想探索「諾米超級十元店」,並計劃在今年9月開出門店。
時間回溯至2018年3月26日時,陳浩還言辭犀利地指出,「新生產力註定會埋葬落後、腐朽的舊生產力。」在他口中的「舊生產力」指的是以「廣州阿富」為代表的「十元店」商業模式。這位85後青年在彼時認為,在NOME新零售模式的「創新革命」下,「十元店」模式終將會被拋棄。
儘管陳浩解釋其「超級十元店」的「超級」表現在模式上加入了「線上聯動」的體驗創新,但他同時也指出,「國內十元店做的不純粹,面積小,款式少,價格也調高了。我們就做全場十元,全場不超19.9元。」
僅僅一年時間,NOME便從進駐高端商超轉向進入下沉市場,做起了當初被陳浩認為「必死」的十元店,是什麼讓陳浩的創業邏輯來了如此一個大逆轉?對於NOME的加盟商、供應商們而言,能否順應這一模式轉向?日前,經濟觀察網記者從接近NOME的人士處獲悉,不少加盟商向NOME方面申請退店未果之下,開始尋找機會進行轉店,而供應商們更是出現催款、壓貨、停供現象。
對此,經濟觀察網記者也進行了一系列調查採訪,還原NOME及其上下遊產業鏈的真實處境。
加盟商頻頻轉店
李成算得上陳浩創業歷程的親歷者,從當年陳浩創立KM快時尚品牌,到後來做起「新零售」NOME,這也讓李成在「坑」裡踩得越來越深。
原來,作為KM的加盟商,李成曾在北京、瀋陽開了兩家品牌店,但自2017年出現盈利下滑後,「一個品牌店鋪50萬押金。」當他向陳浩提出退店想法後,「他提出來讓我直接轉為NOME的加盟商。」從服裝到家居用品零售,李成也想試試,「萬一成了呢?其實也沒想這兩家店能多賺錢,只要不虧損就行。」據李成透露,其他NOME的加盟商的店鋪押金都在60萬,而他算是特殊的一個,「打折優惠了」。
不過,真正經營NOME店後,李成才意識到起初想得依然樂觀了。兩家店鋪都開在高端商超裡,即便在裝修之初用了熟悉的包工隊,節省了一小筆,但李成透露,NOME的店鋪無論是拿地價格、人員工資等都高出不少,單店的營業額在開業兩三個月後就開始下滑了。
儘管李成嘴上說著「兩家店拿在手上,以後做點什麼都可以」,但當經濟觀察網記者化名為店鋪買家的合作夥伴,與其溝通時發現,談到轉店,李成依然是迫切期待的。
「怎麼著也得拿回兩家店的押金100萬。」李成說只要和陳浩提出退店的事,對方就打「感情牌」,還不如找到合適的買家出手,「止損最重要。」
李成並不是最為迫切來見買家的加盟商,一下子與陳浩籤約了北京、河北、河南、東北近五家店的劉芮,面對買家更是急切。
她最為關心的是轉店的同時是否能將此前和陳浩籤訂的合同一併轉接走。原來,自2018年11月籤約經營NOME門店以來,經營也就4個多月時間,門店的營業額走勢就讓劉芮心裡感覺不踏實。
與劉芮一樣,眼看著營業額在經營三四個月後出現50%的差距,讓來自西安的NOME加盟商林偉也著急了。
「拿地價格、裝修費用、人員成本都高得不行。」林偉坦言,加盟NOME,以上都得按照NOME的規定走,自己就像一個投資員,只要去付錢談落地商場就行,而最終的經營困局卻也是留給自己解決。
而記者從成都某加盟商的兩家店的銷售數據中看到,其中1店在2019年1月的銷售額在47.33萬元,客流量在70499,然而2月的銷售額卻直降10萬至37.27萬元,客流量僅為43394人。
2店在今年1月的銷售額為37.80萬元,客流量為37686人,2月的銷售額為28.84萬元,客流量為30168人。
在林偉看來,這樣逐月遞減的銷售額和客流量,就是在用事實說話。他向經濟觀察網記者透露,「現在的大環境是十家店裡,也就一兩家盈利。」
「我記不清每家店的流水,但總體來說,的確是不如預期的。」除卻門店的經營狀況讓劉芮不放心外,原來門店的裝修費用在籤約時承諾會有3成的補貼,在經營三個月後反給加盟商,可劉芮從2019年2月開始催問NOME公司,得到的回覆只有一個字「等」。
記者拿到了一份北京房山龍湖天街店加盟商與廣州諾米管理品牌有限公司籤訂的市場經營服務合同,每個店鋪的保證金在60萬,門店裝修是3000元/平方預收。
合同的白紙黑字寫著的,加之作為加盟商的劉芮的真實情況,記者了解到,NOME一直將尾款拖著未與加盟商結算。
林偉共加盟了兩家店,「未來不到三個月,就得有虧損的態勢了。」他強調,如果十家店,有七八家在賺錢,自己怎麼也不會有轉店的想法。
在向NOME公司問詢後,林偉得到的回覆是「如果確認要退店,就發流程,一個月之內辦理。」壓根等不及的林偉坦言,「出於加盟費的考慮,必須轉店。」
除了與林偉相似的經營問題,讓劉芮下定決心轉店的是,進入3月後,部分門店的貨品開始出現斷供,有些貨品還出現殘次問題等。
被拖欠的供應商
就劉芮提及的貨品問題,經濟觀察網記者經過多方取證,與NOME的供應商取得了聯繫。
作為NOME門店一部分T恤和針織衫的合作供應商,某服裝公司老闆陳紅算是較晚與陳浩進行合作的。即便如此,她向記者透露,「陳浩拖欠貨款都差不多四五百萬了。」
被NOME拖欠貨款的供應商裡,陳紅不是孤例。據她了解,「我周圍加起來應該有兩個億了。」陳紅進一步指出,「像她這樣做T恤的,欠款算是少的,還有做牛仔褲、羽絨服的,陳浩拖欠七八百萬的多了。」
在暗訪中,陳紅講到單就合同條款利,他們可以用法律保護自己,「只是時間問題,不怕陳浩不給錢。」原來,陳浩給了陳紅一個「緩衝」的時間期限,3月20日一筆,之後4月份、6月份相繼還款。
不過就記者暗訪了解到的情況是,截至3月21日,陳紅目前還在等著。
「已經終止接NOME的單。」陳紅講到,在接完近9萬多件的一單後,她退掉了兩單,自春節後一張NOME的單都沒接。
正如陳紅所言,為NOME供應冬季服裝的廠商負責人朱君則是被陳浩拖欠的一個「大頭兒」。
「我一直以為是600萬,結果讓財務算了下,起碼還差我800多萬。」朱君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我昨晚又沒睡好覺。」
在暗訪中,朱君告訴記者,陳浩起初就是做服裝生意的,所以服裝的供應商資源他不缺,可能這就是後來做NOME會大量拖欠服裝供應商的錢的原因,「陳浩首先要保住比較弱勢的地方」。在朱君看來,陳浩對於服裝供應商不當回事,是因為NOME缺乏的是一些小商品供應商,這對於陳浩而言也是劣勢。
據朱君透露,陳浩與他之間的帳期是半年,「本該在去年10月份時就付款,但就付了一點點。」朱君說,陳浩就像擠牙膏那樣,每次給個10萬20萬,但整體就拖欠了七八百萬。
商業模式遊移
就目前來看,陳浩及NOME還在照常運作,並選擇在這個節點公布其融資消息,讓經濟觀察網記者不禁要與上述一系列暗訪結果加以關聯。
在記者調查暗訪中獲悉的,加盟商提及的店鋪保證金、各種尾款,加之NOME拖欠各個供應商的欠款,可以償還嗎?
經濟觀察網記者從公開資料獲悉,成立於2017年的NOME到目前已正式完成三輪融資,此前分別是今日資本領投A輪及紅杉資本領投、今日資本跟投的A+輪,至今累計融資超十億元。
但陳紅在暗訪中曾透露,陳浩給服裝供應商下的單量過大,像她接一單就近10萬件,但從NOME門店的真實銷售情況來看,庫存必定存在積壓,如此導致流動資金受阻,更在預料之中。
「本來做服裝賺很多錢就不現實。」朱君近來一直很晚才能入睡,想到陳浩拖欠的錢,他甚至不敢想,「如果他申請破產了,我們怎麼辦?」
像陳紅、林偉這樣的供應商,陳浩在這裡的欠款高則數億,低則數百萬,即便將對外公布的6億「火線融資」用於補窟窿,結果都未可知,何況陳浩還說著要拿這筆錢去投入品牌宣傳和開發新業務?
來自廣州誠和管理投資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程子文,此前參與過美團等的投資,也正因此對華興資本也有所了解。談及NOME近來剛剛公布的於去年底完成的B輪融資,程子文在接受記者暗訪時也表達了他的質疑。
在程子文看來,他的判斷建立在兩大依據上,「按說已經融資三個月了,可到目前為止NOME都還沒有做工商變更。」其次,程子文認為NOME陳浩還沒拿到全部錢,「可能連三分之一都沒拿到」,他透露,一般對於投資方來說,只有企業的經營業績達到了一定指標才會給全款,就目前NOME的真實發展狀態而言,全部錢到帳很難。
對於程子文所言的第一依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也登陸天眼查進行查詢,在廣州諾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變更記錄裡,並未看到相關B輪融資的信息顯示,最新的一次投資人股權變更還停留在去年5月時。
此前在商標品牌之爭時,陳浩曾怒懟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的「十元店」模式走不通,短短一年時間過去,陳浩本人卻要做「十元店」,其考量又在哪?
對此,記者多次致電陳浩本人,未能獲得回復。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今NOME在全國範圍內「瘋狂」開店,數量暴增之下反而展露了其掣肘:加盟成本趨高、加盟商虧本轉店、供應商催繳欠款等問題,都已經讓NOME存在擠兌風險。
就NOME後續的發展問題及陳浩所講的新業務探路,記者還將進一步追蹤報導。但對於加盟商與供應商能否拿回本錢,這也只有陳浩能給出答案。
(為保護採訪對象,文內李成、劉芮、林偉、朱君、陳紅均作化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