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情變「七年之癢」?不,應該是「三年之癢」

2020-12-15 新京報網

撰文丨海倫·費舍爾


編者按:


當今社會,正是離婚率飆高不下的時代。每對夫妻都希望白頭到老,但每天都有無數對夫妻勞燕分飛。


或許,兩性之間最有意思的共同之處就是,雙方壓根都不想結婚;然而,婚姻又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其地位在幾乎所有社會裡都難以撼動。2000至2011年,全世界有平均90.2%的女性和88.9%的男性選擇在49歲前登記結婚。在當今,有85%—90%的美國人預計會步入婚姻殿堂;與之呼應的是,全美將近一半的婚姻最終會走向離婚。


當我們開啟一段親密關係時,未必會知道未來的婚姻與愛情將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場。加拿大東部的米克馬克人有句老話,叫「一個人結婚可不是為了在這輩子剩下的時間鬱鬱寡歡。」對此,世人基本同意。只要男女有條件分手,婚姻不幸的夫妻往往會這麼做。依照傳統,他們之後還會再婚。


在美國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博士看來,戀愛與婚姻即便有諸多障礙,也依然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如果人類這一物種要存活下去,往後的一百萬年,我們還是必須墜入愛河,並與對方結為終身伴侶。」 她的作品《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是二十世紀關於兩性情感與婚姻的有趣作品。


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PhD)。美國生物人類學家、金賽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交友網站Match.com首席科學顧問。著有《情種起源》(Why We Love)、《誰會愛上你,你會愛上誰》(Why Him, Why Her)。除了研究人類的性與愛情,她在TED上還有關於婚姻與戀愛的演講,已有超過一千萬人點擊。目前居於紐約。


二十五年後,海倫·費舍爾根據當下的社會趨勢,對這本書進行了增修再版。她精準剖析了人類情愛行為的進化,研究了58個社會中的結婚與離婚的案例,42種文化中外遇出軌行為的起因:我們如何求愛、如何選擇伴侶、如何結為夫妻?為什麼有些人會出軌,為什麼有些人會離婚?我們為什麼需要龐大的親友團來幫忙帶孩子?費舍爾博士堅信,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最有機會結成恩愛伴侶的時刻,就是現在。




《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性、婚姻和外遇的自然史》,(美)海倫·費舍爾,倪韜 、 王國平、 葉揚譯, 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版


人之結合與背叛:

一夫一妻制符合自然規律嗎?


「人類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天性,一部分是藝術。」

——羅伯特·赫裡克(Robert Herrick),《論人》

 

達爾文使用「適者生存」這個詞的時候,並不是指你長得多好看,或者你銀行卡裡有多少錢;而是你的子女數量。如果你的孩子生了孩子,你就是自然界的適者。因為你把基因傳給了下一代,從生存的角度來講,你勝利了。就這樣,男女雙方陷入一場求愛之舞,無法自拔,並不斷調整各自的動作,以配合對方。只有步調一致,男女才有可能繁衍後代,令人類生命的律動生生不息。

 

這段求愛之舞——亦是人類最基本的繁衍策略——早在很久以前就已上演,那時我們的世界才剛剛誕生,我們的遠古祖先進化為男人和女人。

 

全球共有八千餘種鳥類,其中約有九成會結成伴侶,共同養育後代——也就是奉行「一夫一妻制」。它們必須這麼做;一隻鳥得孵著蛋,直到伴侶帶食物回來,否則它就會餓死。不過,鳥類學家發現,在上百種奉行「一夫一妻制」的鳥類中,依然存在偶外交配的行為,俗稱「偷腥」。 

 

鴛鴦。


從實際上,不忠行為在講究一夫一妻的鳥類和哺乳類物種——包括人類——中十分廣泛,歷史悠久,以至於科學家如今形容一夫一妻的物種僅僅是在履行社會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說,伴侶雙方展現出一系列與對偶匹配相關的社交和繁衍行為,但與此同時卻不一定做到忠貞不二。

 

對偶匹配,只是人類最基本的繁衍策略中的一部分;婚外情與性往往在我們的混合或雙重求愛技巧中扮演一個次要和補充性的角色。


 離婚藍本:

什麼樣的人容易婚姻不穩定?


這絕對是位一輩子有分量的婦人,在教堂門口嫁過五次人。

——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巴斯婦的故事》

 

塞繆爾·詹森(Samuel Johnson)將再婚定義為希望戰勝了經驗。美國人喜歡拿「七年之癢」開玩笑。人類學家管這種人類習慣叫「連貫式一夫一妻制」。隨便怎麼叫吧,總之,人類離婚和再結良緣的傾向全球共有,而其顯露出的幾種形態令人驚異。

 

如今,不少男女選擇同居,或者結成其他形式的正式關係,卻不會在離婚後再婚。不過,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羅斯·克萊德(Rose Kreider)卻提出:「多數人在首次婚姻破碎之後還會再婚。」有大量研究表明,離婚與再婚是一種普遍的跨文化現象。

 

儘管夢想破滅,對往日裡的大吵特吵記憶猶新,而且勢必將意識到婚姻或同居關係煩人、無趣、痛苦,但是大部分離了婚的人還是會再度墜入愛河,要麼再婚,要麼與新伴侶重新開始新生活。我們似乎對下一位對象永遠都持樂觀態度。


披頭四樂隊有首歌這麼唱來著:「你只需要愛」。其實不然。除了經濟獨立之外,還有許多別的文化因素在左右著婚姻的穩定性。

 

舉例而言,在過去,有著不同社會經濟、種族和宗教背景的美國夫妻離婚率較他人更高。但這點正在發生改變。

 

社會學家馬丁·懷特(Martin Whyte)在走訪了底特律的459名女性之後,發現諸如社會經濟等因素對男女關係走向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相似的性情、同樣的習慣、類似的興趣、一致的價值觀、相同的閒暇方式和共同的朋友則是婚姻穩定的最好兆頭。

 

有意思的是,懷特還總結道:「要是你在較成熟的年紀成婚,投入大量的感情,是個白人,出身的家庭溫馨親切的話,這些均有助於婚姻穩定。」不具備這些要素的夫妻婚姻破裂的風險較大。

 

心理學家表示,不懂變通的人婚姻往往不太穩定。治療專家聲稱,要是把夫妻綁在一起的力量大於將他們拆散的力量時,他們傾向於不分開。另外,夫妻之間的互相適應、討價還價、爭吵拌嘴、彼此聆聽以及說服對方的口才,都會發揮作用。要是雙方都不肯妥協退讓,婚姻破裂的可能性更高。人口統計學家指出,要是男女比例失調,女性就會成為稀罕物,夫妻離異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另外,年紀輕輕就結婚的夫妻也容易離婚。


《婚姻故事》劇照。


人類學家繼而為我們理解離婚增添了一種跨文化視角。在諸如納瓦霍這樣的母系社會, 離婚很是常見,這多半是因為以下原因:妻子掌握資源,子女隸屬於母親這一脈,她的丈夫在照顧親姐妹子女一事上承擔著比撫養自己孩子更大的責任。由此可見,配偶僅是夥伴,而不是維持生活所需的經濟伴侶。

 

倘若丈夫為了迎娶心上人,必須支付給對方家庭一筆「彩禮」,這種情況下的離婚率往往也較低。因為一旦雙方離婚,這部分「彩禮」理應退還。內婚制,也就是同族人內部通婚的一個結果是婚姻維繫得較為長久,這是因為共同的親屬、朋友和義務會將新人推入一張共同的網絡。

 

在農業社會,

為什麼離婚少之又少?


要是夫妻需要互相依靠才能過活兒,那麼離婚率便低得多。

 

至於經濟獨立與低離婚率之間的關聯,最值得注意的例子是工業化之前的歐洲,以及任何依然用犁耕地的農耕社會,譬如印度和中國的某些地區。歷史上,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離婚率較低,有人將其歸結為宗教原因——這麼說不難理解。耶穌禁止離婚。另外,正如前文所述,到了公元 11 世紀,基督教婚姻變得神聖而莊嚴;多數教徒休想離婚。

 

然而,文化往往可以對自然法則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前工業化的歐洲社會之所以離婚率低,還因為一項躲不開的生態現實——務農的夫妻只有彼此扶持才能活得下去。

 

生活在農場上的農婦要靠丈夫搬走石塊、砍伐樹木和犁地。而丈夫則需要妻子播種、除草、採摘、清理和儲存菜蔬。地要兩人一起種才行。

 

更重要的是,誰選擇出走,誰就得淨身出戶。夫妻雙方都做不到收集一半的麥子,然後搬家。從事農業的男女一輩子與土地為伴,被牢牢捆綁在一起,只同幾個固定的親屬往來。鑑於上述生態條件,離婚是行不通的。

 

無怪乎離婚在前工業化的歐洲少之又少,不管是在高加索這片「大糧倉」,還是生活在太平洋沿岸的不少農耕民族,均是如此。


男耕女織


什麼樣的社會離婚率高?

個人經濟獨立是重點


男女均擁有土地、牲畜、貨幣、信息和/或其他財物和資源的社會離婚率較高;除此之外,夫妻雙方都有權在近親之外處置或交換個人財產的社會,離婚率也高。

 

許多文化中都能見到這種經濟自立於離婚率之間的關聯。舉例而言,在西非的約魯巴人中間,女人傳統上掌控著複雜的銷售體系。她們種莊稼,收割後一周一次去趕集——集市完全由女人經營。結果,約魯巴族女人不光會帶主食回家,還會帶錢和貴重物品。這些財富都只歸女性處置。約魯巴人的婚姻高達46%都會以離婚收場。

 

哈扎人生活在坦尚尼亞奧杜瓦伊峽谷附近的草原上。儘管峽谷地區乾旱而崎嶇,但是卻有著豐富的植物根莖、漿果和小型獵物。到了雨季,夫妻往往會在早上離開聚居地,外出找食物。到了旱季,人們又聚攏在永不乾涸的水源附近,男人打到大型獵物後,載歌載舞、打賭、聊些閒言碎語,最後分肉。不過,哈扎族男女在準備晚餐一事上互不依賴。他們的婚姻也折射出這種獨立精神。1960 年代,他們的離婚率差不多比美國要高五倍。

 

個人經濟獨立帶來的是離家出走的自由。

 

《致命女人》中離過三次婚的Simone。

 

羅馬人在基督教西漸之前的幾個世紀裡,打了多次對外戰爭,貿易壟斷給羅馬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財富。一個城市上層階級應運而生。富有的羅馬貴族不再願意在嫁女時,任由大筆嫁妝流入女婿之手。因此,在公元前1世紀,隨著一系列新婚姻法案的出臺,上流社會的女性開始對屬於自己的財富(和未來)有了更大的掌控權。另外,隨著一個經濟越來越獨立的女性階層在古羅馬不斷崛起,離婚呈席捲之勢。


西方歷史上曾出現過離婚率上升與婦女經濟獨立相伴相隨的現象。


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當工廠出現在農耕地區的糧倉之外時,男男女女開始離開農場,外出找工作。而除了錢這一可攜帶和分割的財產之外,他們又帶回來什麼呢?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多數女性依舊管著家。但到了20世紀最初幾十年裡,美國中產階級女性逐漸加入勞動力大軍,且人數不斷增加。這賦予了她們經濟上的自主性。

 

不出意外,工業革命後在美國逐步提高的離婚率持續緩慢攀升。這是因為,比起一個為花園除草、給奶牛擠奶的女人,內心不快的丈夫更傾向於拋棄一個會賺錢的老婆。而這些職業女性比起那些連一頓晚飯都要靠丈夫提供的女人,往往更無法忍受婚姻的不如意。

 

今天,全美將近一半的婚姻最終會走向離婚。而許多觀察家將女性在外工作——以及她們對自己錢財的控制力——列為離婚率上升的首要因素。


婚姻情變的「七年之癢」?

不,應該是三年之癢

 

劉易斯·卡羅爾在《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書裡寫道:「越奇越怪,越奇越怪」。婚姻期內的情變存在一種跨文化的規律。

 

這一人類配對的規律甚至還存在於西方神話中。12 世紀,歐洲的遊吟詩人召集領主和貴婦、騎士和平民,一同傾聽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的史詩級愛情悲劇——這也是西方首部現代浪漫劇。「各位大人,」一位詩人開口道,「如果您想聽一個關於愛與死的高雅故事,不妨看看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公主吧;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既滿心喜悅,又充滿哀傷。最終, 他倆雙雙殉情;她緊挨著他,他也緊挨著她。」

 

法國作家丹尼·德·魯吉蒙(Denis de Rougemont)評價這則故事是「對我們高度複雜的不安情緒的某種描摹」。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一見解有多高明。故事的開頭,一位年輕騎士和一位美麗的公主服用了一種靈丹妙藥,據說其可使愛情之火三年不滅。

 

我們是否會在相愛並相守了幾年之後,萌生出分手的念頭?或許,這種婚後三到四年產生的「離婚之癢」是人類的一幅藍圖,一種史前就已存在的安排。人類離婚背後還隱含著其他規律。


令我最驚訝地是,通常離婚發生在婚姻早期——婚後三到四年時達到峰值——這之後隨著婚姻年限的增加,離婚率逐漸回落。

 

並不存在什麼「七年之癢」,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三年或四年之癢」。儘管社會劇烈變遷,但是這種「三年之癢」或「四年之癢」的離婚高峰期在過去的六十年來並未出現重大變動。的確,就連莎士比亞也在婚後差不多三到四年的時候拋棄了斯特拉福德的妻子,去倫敦追求事業了。

 

這種「三年之癢」或「四年之癢」的離婚高峰期必然存在例外。比如在埃及等穆斯林國家,離婚通常發生在婚後幾個月內,這同三年或是四年的節點可謂相距甚遠。這種基本的穆斯林離婚規律哪怕在最近的數據採集周期(2003—2011年)內也並未發生變化。

 

不過這種例外並不令人奇怪。在許多穆斯林國家的文化中,要是兒媳婦無法融入新家, 新郎的家人是可以把她送回娘家的。這種事要做得趁早。另外,《古蘭經》規定,穆斯林丈夫未與妻子圓房而解除婚約的,不必支付一半的婚禮費用。就這樣,社會壓力和經濟原因促使婚姻不幸的埃及人等穆斯林男女儘早離婚。最後,上述聯合國資料包含了「可撤銷離婚」, 這一類型的離婚,在法律上所需承擔的經濟賠償少之又少。「可撤銷離婚」加快了離婚的速度,簡化了流程,縮短了婚姻存續的時間。

 

這些聯合國的數據還存在其他問題,這是因為,在關於何時結婚何時離婚的問題上,人與人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在一些社會,伴侶談情說愛需要幾個月;在另一些地方,他們幾乎是「閃婚」。籌備婚禮所耗費的時間、一個人忍受糟糕婚姻的時間、離婚成功的難易度以及取得離婚證明的所需要的時間……這些因素不僅因人而異,而且也因地而異。

 

深入來看,人類兩性關係始於獲得法律背書之前,同樣,早在合法離異之前,感情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簡言之,婚姻的變質呈現出幾種大致的規律。結婚三到四年的夫妻離婚率會達到峰值。而「奔三」和三十出頭的夫妻離婚風險最高——這也是他們生育力最強的時期。不少離異人士都育有一到兩名子女。離了婚的男女趁自己還年輕,會再續良緣,不過一般也要過個三四年。再婚後,他們形成穩定的同居關係,並且往往會再要孩子。實際上,如今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孩子的美國母親當中,與不同男人育有後代的人數比例達到了28%。

 

所有文化習俗都會對人類的結合造成影響。女性的經濟獨立、都市生活、世俗化潮流和包辦婚姻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那麼,男女雙方發生情變是不是有套路可循?也許吧。

 

我們可不是由 DNA 操縱的提線木偶,通過進化而產生的巨大的大腦皮層助我們權衡選擇、制定決策、引導行為。然而,幾年,幾十載,幾百年,乃至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古已有的腳本演出自己的戲份——趾高氣昂、搔首弄姿、賣弄風情、談情說愛、大展風採、情投意合。之後便是共築愛巢,比翼雙飛。有的人會沾花惹草;有的人則勞燕分飛。多數人則懷揣希望,再尋新緣,陷入愛河,重新啟航。人類這一物種具有永恆的樂觀精神,在生育期內似乎很不安分,而隨著年齡漸長,卻又安定下來。


作者:海倫·費舍爾

摘編:董牧孜

編輯:徐偉

相關焦點

  •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到底癢在哪裡?
    所以,不管是愛情還是婚姻,註定不會是一路平坦的,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做七年之癢,說的就是愛情和婚姻在七年後,會因為種種原因進入一段危險時期,它最早源自於1955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七年之癢》。朋友阿K,新時代的好青年,與女朋友五年戀愛,兩年婚姻,到今年正好第七年,最近,夫妻倆在家裡的交流明顯變少,也經常莫名其妙的鬧矛盾,他開始焦慮不安,害怕自己過不了「七年」的坎兒。面對「七年之癢」,真的有必要如此焦慮嗎,「七年」從來都不是婚姻的坎,不會處理婚姻中的問題,才是婚姻中最大的坎。
  • 婚姻裡的「七年之癢」,到底「癢」什麼
    頭圖:攝圖網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我一直以為自己嫁給的是愛情,也一直認為自己很幸福。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發現我們對彼此都不再上心。 到今年7月份,我們就結婚7年了。難道真的是7年之癢嗎?我不相信,可是又不得不懷疑。 現在的我們生活基本沒有交集,白天各忙各的,下班回家接娃、帶娃,哄娃睡覺。然後各自玩各自的手機,他不過問我的生活,我也不會過問他。即使很累,都不會向對方抱怨,也許是沒有心情和精力吧!
  •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到底是指什麼?分析了三點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不僅僅是傳於生活中的一種說法。
  • 從「七年之癢」到「五年之癢」越來越容易疲憊...
    《2015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婚後3年至5年,夫妻雙方的幸福感、婚姻滿意度都達到最低值,「七年之癢」已經縮成「五年之癢」。
  • 七年之癢太長,三四年之癢才是爆發期
    婚後的各種大吵大鬧,雙方說話口無遮攔,缺乏溝通,聽不進對方的話,排斥性生活等等,男人女人們對於為何要離婚所給出的理由和原因與他們一開始結合的動機一樣多。針對這一現象,有心理學家研究,全世界的人選擇離婚的原因總還是有一些共通之處。
  • 從「七年之癢」到「三年之癢」,是什麼讓婚姻保鮮期越來越短?
    01咪咪和老公結婚4年,寶寶2歲半,今天找到我,故作平靜的跟我說,「我馬上離婚了,恭喜我吧」我一臉迷茫看著她,:「朋友圈天天看你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怎麼?他也出軌了?」結婚之後能主動為對方著想的少之又少例如咪咪在抱怨時,就反覆強調,「我在家帶著孩子這麼累,他為什麼不能回來幫我做做家務?」
  • 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
    都說七年之癢,到底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很多家庭都說忍受不了七年之癢?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七年之癢」是一種婚姻現象,意思是經熱戀而結婚,婚姻進入第七個年頭時,隨著夫妻雙方的熟悉,浪漫與瀟灑隨著生活的壓力而蕩然無存,婚姻進入第一個危險期。 七年之癢變為三年之痛。婚姻諮詢師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特別指出,大部分問題婚姻都是因為夫妻雙方溝通不夠而導致的,尤其這種聚少離多的夫妻,更要利用機會多做溝通,著力解決問題,防患於未然,才能避免離婚。
  • 三年之癢、五年之癢、七年之癢怎麼辦?
    黃國華婚姻關係諮詢師中級、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春無悔婚前輔導師、希望之家心靈關懷輔導師、CWF全人框架輔導會員擅長領域婚前輔導、家庭婚姻輔導、情感挽回、關係修復、情緒疏導2021年1月16日我在溫州世貿中心舉辦一場One
  • 婚姻中的「七年之癢」
    「七年之癢,十年之痛」。光陰似箭,轉瞬即逝……年輕的時候,我時常對愛情抱有幻想。幻想著未來的生活,將會是一條鋪滿鮮花的陽光大道。我的那個他天天寵我寵得不得了。婚後的生活,並非我想像的那樣完美和浪漫。家裡一大堆的家務做不完,常常也會為柴米油鹽吵個不停。一點瑣碎的小事就能引起我和丈夫的憂煩。成為父母后,我在面對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時常抓狂。畢竟,這是個令天下父母都頭疼的問題啊。  我漸漸被生活的稜角,磨礪的破為圓滑。家庭和工作的忙碌,讓我變得有點不修邊幅。身材嚴重走形。整日的素麵朝天讓我看起來黯淡無光。
  • 「七年之癢」變成「五年之癢」!你的婚姻保鮮期到了嗎?
    「7年之癢」已經變成「5年之癢」,婚後3-5年出現危機的比例最多!——《2015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博士很會談戀愛!  一說到博士,總給人一種戴著眼鏡奔命在實驗室和論文堆之間的印象。但是,今年通過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戀愛經歷調查發現,博士群體在戀愛中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
  • 七年之癢縮短成五年之癢了?!離婚原因前三竟然是……
    連孩子都知道「七年之癢」這個詞是指婚姻的保鮮期,意思是說:人們愛情或婚姻生活到了第七年,可能會因愛情或婚姻生活的平淡規律,而感到無聊乏味,要經歷一次危機考驗
  • 婚姻「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癢、十年之傷」我們如何度過?
    婚姻中有「三年之痛、五年之冷、七年之癢、十年之傷」的說法。
  • 沒有七年之癢的婚姻,只有不夠粗暴的愛情
    眼睛一晃,結婚已經7年有餘,刷到了傳說中的「七年之癢」。我時常夜觀星象反思:我的婚姻「癢」了嗎?和許多女人一樣,我的腦門也有破洞。不要說七年,哪怕一年恐怕也癢得受不了。所謂的七年之癢,不過因為愛得不夠努力。七年之癢,因為輸給誘惑有個讀者找我聊過天,他說自己結婚七年因一時衝動出軌了,其實心裡還是愛老婆,不過婚姻生活過得太平淡,想給生活來點刺激。
  • 小知識|什麼是三年之痛七年之癢?
    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歷時七年。也就是說,在生理上,我們每七年就是另外一個人...愛情三年為期,能走過三年,成為夫妻的情侶不多,叫做三年之痛.七年之癢,意思是說許多事情發展到第七年就會不以人的意志出現一些問題,婚姻當然也不例外。所以現在「七年之庠」一般都會感到無聊乏味,可能要經歷一次次危機的考驗。
  • 心理學:有2個方法,可以幫你度過婚姻的「七年之癢」
    在經典電影《七年之癢》中描述了在結婚七年之後,已婚男性心中的糾結和壓抑,他們想要掙脫,同時又活在婚姻的道德底線中。電影中描述了出版商夏曼先生和妻子海倫結婚七年之後的生活,他們的情感穩定,關係甜蜜,一家人其樂融融。
  • 為什麼會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婚姻是如何變質的?
    在很早的時候,我就在電視劇上聽過三年之痛,七年之癢這句話,但是當時由於年齡還小,並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慢慢得知是兩個人在相處3年後感情出現的問題讓人心痛,相處7年後感情平淡如左手摸右手,不痛不癢。
  • 七年之癢,十年之痛
    「七年之癢」一詞解釋為:經熱戀而結婚,婚姻進入第七個年頭時,隨著夫妻雙方的熟悉,浪漫與瀟灑隨著生活的壓力而蕩然無存,婚姻進入第一個危險期。「十年之痛」一詞解釋為:婚姻關係節點理論。即婚姻幸福感和夫妻二人的溝通都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變少。
  • 七年之癢根本不存在?夫妻感情的好與壞與時間無關
    其實「七年之癢」的來源是1955年上映的美國電影《七年之癢》,意思是指愛情在七年後會進入一段危險時期。好多事情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就像「七年之癢」,大家都這樣說七年這個概念,很多人也不知道它的出處。說來說去,七年好像就成為了婚姻問題節點的一個代名詞。每一段婚姻都有每一段婚姻的獨特性,都有各自的好各自的壞。
  • 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 夫妻該如何度過
    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 夫妻該如何度過,「七年之癢」是一種婚姻現象,意思是經熱戀而結婚,婚姻進入第七個年頭時,隨著夫妻雙方的熟悉,浪漫與瀟灑隨著生活的壓力而蕩然無存
  • 夫妻如何度過「七年之癢」到達幸福彼岸
    「七年之癢」指的是夫妻或者戀愛雙方的愛情經歷了七年時間,被生活的平淡,瑣碎牽絆逐漸沒有了當初的激情,彼此感受不到對方的愛,每天看到的只有對方的缺點,這些變化到了第七年是爆發點,雙方忍受到了極限,這時感情有可能會發生危機,甚至破裂,俗稱「七年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