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的速度決定了我們晚上心情的愉悅度,今天素言就來和大家聊聊家庭WIFI二三事。
大家上網買各種路由、網卡甚至筆記本電腦時,都會看到產品評價裡有很多人點評網速。有的說網速快,有的說網速慢,有的人說是好產品,有的人說是垃圾。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太多人搞不清「網速」到底是啥。
他們說的網速好和網速差,可能只是一種情緒和感受,而不是事實。
真正的網速快,應該是這樣一種狀態:
入戶帶寬比較高(比如百兆或以上),傳輸過程損失比較小(信號強度高且傳輸數據量大),手機等終端設備可以無損接收(至少高於百兆網卡水平),可以實現穩定上網(無明顯波動,ping值不變)。
入戶帶寬
決定性因素,基礎中的基礎
幾年前主流還是10M和20M,現在已經100M和200M了,500M也就是100多元一個月。
所以,曾經百兆網卡就可以輕鬆搞定的網速,現在必須千兆網卡才能帶得動。
這裡順帶提兩點注意:
1)100M指的是100Mbp/s,換算成下載速度需要除以8,大概是12.5Mb/s。
2)除了電信和聯通,所有其他寬帶供應商提供的帶寬都是假的,儘量別用,否則網慢只能怪自己。
傳輸帶寬
可能是你家網速的最大瓶頸
無論是有線的網線傳輸,無線的wifi傳輸,現在都有點跟不上時代。
先說有線的傳輸。
10年前鋪設的感覺已經牛得不行的五類和超五類網線,現在已經成了制約網速的瓶頸。以現在時代發展的節奏,大家再鋪直接上七類起步吧(也可以理解為萬兆網線)。之前鋪的網線最好是活線,抽出來再換一條,成本也還能接受。但如果是死線……只能節哀了!
再說無線的wifi。
wifi的標準升級了好多次,之前的2.4G(頻段的意思)雖然穿牆效果略好,但數據承載量不夠,一般200~300M是上限,平時表現都在100M左右,對網速影響很大。
而5G(是5Ghz頻段,和爆火的5G網的「第5代/5Generation」兩碼事),雖然數據承載量可以,一般可以達到800M以上,一般500M以上也能穩,但穿牆能力太差,基本頂多穿1次,再穿就死。
順帶再給個結論:
相比之下,網線當然更靠譜,七類線目測3年內應該不會被淘汰。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秋葉原也不過4塊多1米(比明線線槽都便宜),如果不是擔心扯線太醜,且無線組網也成功了,我的最後大招就是直接買200米全屋盤絲洞!
信號強度
無線路由和設備網卡共同決定
有網線的話,基本不涉及信號強度問題。
五類線之前極限距離大概是100米,正常的房子都摸不到這個極限的邊。換成七類線就默認信號無損就好。
但用無線,信號強度損失就很大,尤其是穿牆。
如果不穿牆,無論頻段是2.4G還是5G,傳輸10米都沒問題。
但5G頻段基本只能穿1次,第二次之後就十不存一。200M的寬帶,2牆之後也就10~20M水平。
2.4G頻段雖然穿牆能力強一些,但頂多也就是2堵牆,而且由於原始帶寬就減半,所以穿了2堵牆之後,基本也就是個若有若無的水平。
(素言只是寫個大概,具體肯定和路由素質、牆的厚度和材質、距離和位置等都有關係)
多說一點:
穿牆,現在一直搞得很玄學……
很多200元以下的路由器,無論長多少個天線,其實穿牆能力不會有任何提升。
你可以默認那些天線都是擺設,完全是個心裡安慰……
而且,哪怕是上了500元以上的「好路由」,穿牆能力提升也非常有限。
沒有網線,想要靠無線wifi中繼來實現「滿速上網」其實也很難。
網上有很多「wifi放大器」(簡易版無線中繼器/AP),用上之後wifi的信號強度確實有了提升……但是,之前穿牆衰減掉的網速其實是回不來的。
就好像最開始是一桶水,穿牆桶和水都被消掉一半,wifi放大器等於把桶變成了原來大小,讓你更容易找到,但裡面的水其實還是只有一半。丟了的網速,放大也找不回來。
接收設備
有線請千兆網卡,無線請5G網卡
千兆網卡,這個不用解釋,百兆肯定不夠用了。
好在有線的千兆網卡也不貴,更新一下很簡單。
無線網卡選個支持5G的,其實也貴不到哪去,不到100也能搞定。
不需要懂電腦硬體拆機,直接usb一插就好!尤其適合老筆記本使用
素言最後總結,入戶帶寬要夠,室內傳輸帶寬要足,傳輸信號要強,接收要無損。然後你就可以實現真正的穩定+高速上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