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延安,一個閃亮的名字,一份中國共產黨光輝歷史的記憶。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無數次夢裡來到延安,站在寶塔山下。就在今年暑期,學院黨委組織全體中層幹部來到延安、來到延川、來到梁家河,來到了讓我們把心留住的地方。
延安之行,唱著一首首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參觀了楊家嶺、王家坪、棗園革命舊址,走進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居住和工作過的地方,一個個簡陋的窯洞,一幅幅珍貴的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豐富的人物模型、滄桑的歷史圖片、生動具體的文字介紹,再現了當年延安的生產、生活、戰爭情況、追溯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仿佛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和革命先輩們當時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革命和生產的高昂革命鬥志。
在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就在課本上讀過「毛澤東與毛岸英的父子情」,「張思德及其為人民服務精神」,今天在延安又一次淚流滿面聆聽到這些動人的故事。毛岸英自小帶著兩個弟弟流浪上海,留學蘇聯,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回到祖國,奔赴朝鮮戰場,犧牲在那裡,他是主席的兒子,卻沒有得到一絲特殊的照顧,他不是一名好丈夫,結婚第二天就奔赴戰場,毛澤東沒有因為自己是主席,而給兒子特殊照顧,在兒子回國第二天,就讓他自己去食堂排隊就餐,更安排他去農村開墾,但他也是一位父親,在得知兒子不幸犧牲的消息後,他一個人在屋裡,悶頭抽了一宿的煙,一張「兒啊」的字條,壓在他床頭許久許久。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1944年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裡,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鬥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延安,觀看了情景劇「延安保育院」,在保育院需要轉移的時候,聽到那句「媽媽,我留下吧」,淚水沾溼了我的眼眶。在梁家河,我們的習作為知青下鄉生活過的地方,在這裡,他克服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和思想關。梁家河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勞動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在這裡,他帶領村民打井汲水、辦磨坊、縫紉社、代銷店、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在南泥灣,我們的三五九旅將多年來雜草叢生、荊棘遍野的「爛泥灣」變成了稻田翻綠浪的陝北好江南。
在延安,站在寶塔山下,學院黨委書記蘇國安同志帶領我們舉起右拳,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
延安之行,收穫、感動之餘,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讓我認識到了什麼是延安精神,為什麼延安精神從革命時期到今天,仍然指引著我黨不斷走向前進,深刻領會到了延安的歷史和精神是那麼的偉大和厚重。
在延安,中國共產黨孕育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是中國共產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著巨大和深遠的影響。我們今天的形勢和條件同當年延安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中國共產黨人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要世世代代繼承下去,發揚下去,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我們要認真學習延安精神,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時光。結合我的工作實際,回來後,我將把此次延安之行學到的、看到的、領會到的充分運用到我的工作當中去。一是加強學習,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埋頭苦幹,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工作上。二是堅持以身作則,艱苦奮鬥,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帶頭堅持和發揚時代需要的艱苦創業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於心、踐之於行,為學校建設民族大學、實現跨越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延安之行是尋根之行,逐夢之旅。在這裡收穫的力量將為我以後的工作提供無窮動力,我將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篇二】
「延安」,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一個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一個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地方。在到延安之前,心中一直有一個念頭,延安是什麼樣子?延安究竟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在那個動蕩、混亂的年代,引無數青年志士神往並絡繹不絕、衝破重重阻礙也要前往的地方。延安最寶貴的是「延安精神」,而延安精神究竟是什麼?這些都隨著我在延安學習的一周時間,逐漸體會並深刻領悟,延安精神就是無私奉獻、甘於犧牲、事實求實、勇於創新。
初到延安,給我這樣的南方人最明顯的感覺就是乾燥,不到一天便鼻腔出血,雖然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延安植被不像想像中的那樣荒蕪,但是仍然可以開出這裡土地的貧瘠和水源的稀缺。自然環境雖說不上十分惡劣,但是也絕對不能說好,想像南方的南京、廣州,亦或是北方的北京、天津,環境不知比上延安要好上多少,可就是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差,交通條件不便,土地貧瘠、水源不足的地方,卻孕育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力量,吸引了無數熱血青年投身革命,吸引他們的肯定不是高官厚祿,也絕不是安逸享樂,而是不折不扣的延安精神和不屈不忘初心為民的中國共產黨。延安精神的根源就是中國共產黨,就是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中國共產黨人。
在延安學習的一周,讓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延安,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了解了延安精神產生、發展、傳承的歷史脈絡,身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一名xx工作人員,一名政法幹警,延安精神在當代對自身工作、生活、學習的指導意義尤為重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艱苦奮鬥、事實求實、無私奉獻,將這些優良傳統融入血脈中,成為習慣、自然、標配,發揮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幹好本職工作,增強服務為民的意識,自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忘自己的初心司法為民,牢記自身使命公正司法。
身為一名黨員,必須時刻不忘自身入黨時的初心,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像無數革命先輩一樣為服務人民的事業奮鬥終生,奉獻一切,牢記自身使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終。牢記使命,奮勇前行。
【篇三】
5月19日,我們乘車到達了活動革命聖地――延安。期間,我們不僅有室內的黨務知識培訓,還有陸續實地參觀了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高等xx舊址、棗園、楊家嶺以及梁家河。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我們的思緒又拉回到了那個為黨和共和國奮鬥的年代。我們再次感受了延安時期那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深刻領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輩革命家的風採,體會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黨員們肅立在大刀、長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戰火硝煙,聽到了當年的戰火聲,感受到了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情景。中國革命的歷史在黨員們心頭又一次打下了的深深烙印: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的戰鬥精神,永遠是我黨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
在棗園、楊家嶺等當年中共中央所在地舊址,我們在老師的解說下重溫歷史,深刻地體會到了延安精神在新時期的偉大意義。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並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並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廉潔的政府」。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當時的延安交通閉塞,經濟落後。面對國民黨的封鎖,毛澤東同志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戰時作戰,閒時種地。多年下來,紅米飯,南瓜湯不但沒有將根據地軍民餓垮,反而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我黨我軍的最高領導人,卻住的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張木桌上,毛澤東寫出了《論持久戰》等大量有遠見卓識的政論著作,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讓中國人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也是在這延安窯洞裡,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偉大的毛澤東思想。
「延安精神」是默默無聞、勇挑重擔的「駱駝精神」。「駱駝精神」是我黨對任弼時同志道德品質和光輝人格的形象比喻,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極為漫長的路,沒有休息,只有工作,沒有任何要求,只有埋頭苦幹,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一步一個腳印,負著重擔向前。任弼時是我黨的優秀代表,他體現著延安時期人民特有的品質和美德,是延安革命根據地得以鞏固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那麼延安路則是「駱駝」踩出來的。這些「駱駝」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負著民族解放的重擔,艱難地前行。
經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我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艱苦奮鬥是我們爭取勝利的法寶。在回家路上,黨員們表示要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當中要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立足認真幹好執法辦案第一要務,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帶到具體的工作中,把延安精神傳播到每個同事當中。高等xx舊址的國旗隨風飄揚,高等xx代表革命時期的公平正義,他的傳統和精神一直指導著我們,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席捲全世界時,我們xx人也應該以延安精神為動力,守初心,擔使命,展現新時代xx幹警面貌。
#選調生#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