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Cell | SMC5/6複合物亞基NSE4A參與DNA損傷修復和種子發育

2021-01-16 網易

2019-05-05 09:24:18 來源: BioArt植物

舉報

  真核生物的基因組被組裝成高度有序而又動態變化的染色體,染色體這種高級結構的形成需要一類被稱為染色體結構維持的複合物(Structural Maintenance of Chromosome, SMC)。SMC複合物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黏連蛋白 (cohesion) 包含SMC1和SMC3,用於促進姐妹染色單體間的黏連;濃縮蛋白 (condensin) 包含SMC2和SMC4,介導染色質的摺疊和染色體的濃縮;SMC5/6複合體,主要通過解除複雜DNA結構來維持基因組的穩定性【1】。酵母中的研究表明,SMC5/6複合體的兩個核心組分SMC5、SMC6以及6個非結構性元件亞基 (non-structural element NSE) 組裝成了3個亞複合物 (NSE1-NSE3-NSE4, NSE5-NSE6 和 NSE2-SMC5-SMC6)。 NSE1-NSE3-NSE4與雙鏈DNA結合併與SMC5、SMC6相互作用,NSE5-NSE6同樣與SMC5、SMC6互作,而NSE2具有E3 SUMO連接酶的活性,可對其底物進行SUMO化修飾【2】。擬南芥中存在多個SMC5/6複合體亞基的編碼基因,但對於擬南芥中SMC5/6複合體包含的具體組分,以及每個亞基所參與的具體的發育過程還不是很清楚。

  近日,The Plant Cell 雜誌發表了德國馬普育種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lant Breeding Research)Ales Pecinka教授課題組題為The SMC5/6 Complex Subunit NSE4A is Involved in DNA Damage Repair and Seed Development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細胞學、遺傳學以及生物化學等實驗手段揭示了SMC5/6複合物的NSE4A亞基參與植物體細胞的DNA損傷修復並且影響種子發育。

  

  擬南芥基因組包含兩個NSE4的編碼基因,分別命名為NSE4A和NSE4B,進化分析表明這兩個基因起源於4700萬年前的全基因組重複事件。轉錄及翻譯水平的表達分析表明,NSE4A在花瓣,花絲,花粉,子房,發育的種子中表達,尤其是在減數分裂細胞中表達信號很強。NSE4B表達較弱,僅在10期和12期的花葯及受精後的胚囊中表達。研究者分別分析了這兩個基因的各兩個T-DNA突變體的表型,nse4a-1的插入位點在第二個外顯子,該突變體純合致死,雜合狀態有28.8%的種子不育,而nse4a-2的插入位點是最後一個外顯子,是一個弱突變,純合突變體有53.4%的種子敗育。敗育種子的發育過程停滯在心形胚或者心形胚向魚雷形胚轉換的過程。而nse4b-1 和nse4b-2完全可育,nse4a-2 nse4b-2雙突變體的表型也更像nse4a-2單突的表型,表明NSE4A和NSE4B兩個旁系同源基因並不功能冗餘,可能是由於NSE4B的表達相對較弱造成的。

  

  NSE4A is necessary for seed development

  接下來,研究者分析了NSE4A在體細胞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的作用。首先,研究者發現NSE4A的表達可以被基因毒劑zebularine和bleocin所誘導。其次nse4a-2的生長對於zebularine 和 MMS的處理非常敏感。Zebularine處理使得莖尖分生組織的面積降低了31%,同時使得細胞周期的G2期大達延長。同時對zebularine處理前後的材料進行轉錄組分析表明,zebularine處理使得nse4a-2中1374個基因上調,773個基因下調,這些上調的基因包含了許多DNA損傷修復所必須的基因,說明NSE4A的突變激活了植物的DNA損傷修復反應。最後Y2H, BiFC和Co-IP等實驗表明NSE4A可以和SMC5/6複合體中的 NSE3以及SMC5亞基進行相互作用。這些結果表明,NSE4A參與SMC5/6複合體的形成,從而發揮修復DNA損傷的功能。

  

  NSE4A is involved in somatic DNA damage repair

  綜上,通過本項研究,研究者揭示了SMC5/6複合物的NSE4A亞基參與體細胞DNA損傷修復重要功能,並且證明NSE4A是小孢子發生,配子體形成以及種子發育正常過程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Diaz, M. and Pecinka, A. (2018). Scaffolding for repair: Understanding molecular functions of the SMC5/6 complex. Genes (Basel). 9: 36.

  【2】 Duan, X., Yang, Y., Chen, Y.-H., Arenz, J., Rangi, G.K., Zhao, X., and Ye, H. (2009). Architecture of the Smc5/6 complex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reveals a uniqu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se5-6 subcomplex and the hinge regions of Smc5 and Smc6. J Biol Chem 284: 8507–8515.

  www.plantcell.org/content/early/2019/04/29/tpc.19.003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高寧研究組《自然通訊》報導人源核糖體大亞基前體複合物結構
    核糖體的生物生成是一個非常複雜及高度耗能的分子過程,在真核細胞中超過300個因子(包括蛋白質和snoRNA)參與核糖體亞基的生物生成。它們參與了rRNA的轉錄、加工、修飾及摺疊,80種核糖體蛋白的修飾及組裝,以及核糖體前體顆粒的構象成熟及跨核膜轉運等一系列過程。
  • Plant Physiol:擬南芥miR396參與調控心皮數量
    它們通過鹼基互補配對的方式識別靶基因,並在轉錄後水平上剪切靶基因或(和)抑制靶基因的翻譯過程。無論在動物還是在植物中,miRNA都起著關鍵的調控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植物miRNA通過調控靶基因時空表達模式進而控制植物的器官發育。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餘迪求研究員領導的植物分子生物學組已於2009年報導了miR396調控擬南芥和菸草葉片發育的分子機制。
  • Mol Cell:新研究揭示DNA損傷後的組蛋白降解促進DNA修復
    2020年9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DNA損傷可能發生在基因組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數DNA被包裹在核小體上,這就使得修復複合體無法進入。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弗雷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巴塞爾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DNA會誘導組蛋白耗竭,這增加了DNA纖維的可訪問性和靈活性,並提高了同源重組修復過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
  •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2 14:30:17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Jochen Zimmer課題組解析出植物纖維素合酶複合物的結構
  • Cell丨代謝標記法研究多蛋白複合物的成熟過程
    撰文 | 章臺柳細胞產生大量的蛋白質複合物,這些複合物參與調節幾乎所有的生物功能。例如,最近在後生動物的全蛋白質組研究中發現了1000種不同的多蛋白複合物【1】,而這個數字可能也是被低估的。隨著越來越敏感的蛋白質組學和電子顯微鏡技術,蛋白質複合物的鑑定和結構表徵正在迅速加快,使得接近自然條件下的高通量分析成為可能。
  • The Plant Journal | WD40蛋白參與水稻花粉管萌發和伸長
    目前農作物中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儘管這些機制對於植物繁殖和種子形成至關重要。WD40重複序列是由40-60個胺基酸組成的優先以色氨酸和天冬氨酸(WD)殘基結束的基序;從細菌到哺乳動物,這些序列高度保守,具有不同功能。WD40結構域蛋白作為支架蛋白,促進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形成多蛋白複合物,調節基因轉錄、蛋白後調節和發育。
  • 氫氣生物學機理(4):複合物 I 和氫化酶
    >, NuoA, H, J, K, L, M 和N亞基)(圖)。Q模塊接受自來自N模塊的電子,並經FeS簇將電子傳給輔酶Q,I亞基與鐵氧還蛋白相似,B和D亞基分別與可溶性[NiFe]氫化酶的小亞基和大亞基相似。值得關注的是,複合物I中的輔酶Q結合位點與D亞基氫化酶中的[NiFe]活性位點相對應。
  • 【學術前沿】雷鳴組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和確保端粒末端穩定...
    端粒結構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染色體末端保護和複製問題,對確保基因組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端粒的長度主要由一個特化的反轉錄酶—端粒酶—維持,利用其自身RNA亞基的一部分為模板增加端粒末端DNA重複序列。然而,人的正常成年體細胞內沒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增加而逐漸縮短。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的穩定性被打破,就會起始細胞衰老和凋亡。
  • DNA 複製過程中,組蛋白如何複製?核小體如何重組?組蛋白修飾如何遺傳?
    在酵母中,RPA 包含 Rfa1、Rfa2 和 Rfa3 三個亞基;在人類中,RPA 的三個亞基為 RPA1、RPA2、RPA3。RPA 可覆蓋在在 DNA 複製和修復過程中產生的 ssDNA 上。RPA 對於這些過程非常關鍵。在芽殖酵母中,RPA 結合 H3-H4,以及三個已知參與新生 H3-H4 的核小體組裝的組蛋白伴侶 CAF-1、FACT、Rtt106。
  • B細胞基礎生物學:發育和調控
    2B細胞是在初始淋巴器官發育的,B細胞受體( B cell receptor,BCR)是由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Igα和Igβ共受體以及輔助信號轉導元件組成的完整的B細胞受體複合體,這個複合體貫穿B細胞發育和存活整個過程。Smlg是鑑別B細胞的主要標誌。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Hodskinson等人[2]在《自然》發表的文章報導了一種乙醛誘導ICL的修復機制,他們發現的這種修復機制比常規機制更安全。ICL修復失效與罕見遺傳病範可尼貧血症(FA)有關。有22個FANC基因可以編碼參與ICL修復的蛋白,任何一個發生突變都會導致這種疾病[3]。FA患者具有基因組不穩定、骨髓衰竭和過早老化的症狀,患癌的風險也偏高。
  • 阿斯利康設計的PROTACs降解PRC2複合物
    背景PRC2是一種表觀遺傳轉錄調節因子,在幹細胞維持、DNA修復以及上皮-間充質轉化等多種生物學過程中發揮作用。EED、SUZ12和EZH2是構成PRC2複合物的核心亞基,通過H3K27的甲基化調節基因表達。
  • 種子和胚乳之間的雙向分子對話是種子發育所需的
    種子和胚乳之間的雙向分子對話是種子發育所需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6:38:31 法國裡昂大學G.
  • Cell|突破!位點特異性ADP修飾的實現!
    ADPr化是一個可逆的修飾,PARG和ARH3都是去ADPr化酶。ADPr修飾廣泛地參與了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包括病菌的致病,DNA損傷修復,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特別地,靶向ADPr被認為是癌症治療的有效方法,多種PARP抑制劑也已投入臨床使用。然而,與ADPr的重要性相反,我們對ADPr如何行使功能尚不了解【2】。
  • 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56:34 美國芝加哥大學Joseph W. Thornton研究團隊發現,疏水性棘輪能夠固定分子複合物。
  • 針對新冠病毒SARS-CoV-2/COVID-19,Cell期刊最新研究進展一覽(第1期)
    3.Cell:從結構上詳細闡明單結構域駱駝抗體可強效中和包括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在內的β冠狀病毒doi:10.1016/j.cell.2020.04.031冠狀病毒表面有刺突糖蛋白(S),它是一種大型I類融合蛋白。S蛋白形成了一個三聚體複合物,在功能上可分為兩個不同的由一個蛋白酶切割位點分隔開的亞基,即S1和S2。
  • 經典 | Cell | 腸道平滑肌發育的遺傳和機械調節
    雖然對腸道平滑肌形成的過程有明確的描述,但是肌肉層是如何在適當的位置、正確的方向和正確的時間被特化的仍然未知。已經有幾種信號被證明廣泛地影響腸道發育中肌肉分化,特別是由內胚層表達的Sonic(Shh)和Indian(Ihh) Hedgehog基因,它們通過旁分泌的方式向周圍的間充質發出信號,控制其分化[4,5]。
  • 新研究揭示VDAC蛋白寡聚體促進線粒體DNA釋放和自身免疫反應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是兩種以不同形式的自身抗體為特徵的疾病。硬化性膽管炎與抗核抗體(ANA)有關。另一方面,膽管性膽管炎患者具有靶向含有丙酮酸脫氫酶複合物E2亞基硫辛酸酯的AMA。此外,這些患者通常還具有靶向與肝臟線粒體相關的亞硫酸氧化酶和糖原磷酸化酶等酶的抗體。 在目前情況下,尚不清楚這些特定類型的抗體是如何和在何處產生的。
  • 《自然》子刊:二甲雙胍能修復大腦損傷改善認知
    它帶著修復大腦,恢復認知能力的潛力來了!在《自然·醫學》雜誌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和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他們的III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結果[1]。對於接受過顱腦放療的兒童腦瘤患者來說,相比安慰劑,二甲雙胍明顯提高了他們的工作記憶和陳述記憶功能,修復了白質的損傷。
  • 華中科技大學發現自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複合物的修復作用
    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起源於胚胎中胚層,具有多能分化潛力,研究表明huMSCs具有修復受損組織的能力。近日,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建立了非人靈長類恆河猴IUA模型,創新性地利用自交聯透明質酸凝膠(HA-Gel)承載人臍帶間充質幹細胞(huMSCs),探索其對恆河猴子宮內膜損傷和粘連的雙重修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