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縱觀古今,無數風流人物皆難逃一死,無數偉大王朝最後依舊落得一個城破國亡的結果。在明朝早期,朱棣也曾一樣對這個難逃的循環擔憂無比,並且詢問大師,大明江山可以傳承多少代,大師心中冷笑,作答道萬重紫孫。實際上一語雙關,只可惜朱棣只看出了表面意思。
我們都知道,朱棣的皇位來的並不是那麼光明正大,他是從自己的侄子手頭奪下的皇位。沒辦法,老爹實在是喜歡朱允炆,就算長子死去,依舊不給自己這個能力更強的兒子,而選擇了長孫。在朱允炆激進廢藩時,朱棣便把握住機會,聯合其他藩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對侄子進行圍剿。
朱允炆最後以神秘失蹤為這個叔侄相爭的鬧劇畫上了句號,而朱棣則是一邊心滿意足的坐上皇位,一面卻擔心著侄子是不是在民間某處謀劃著和自己作對,或者是投奔到敵人處。
為了探明其去處,朱棣明面上推崇鄭和出西洋,實際上卻也是為了暗中調查朱允炆的去向。由此可見,朱棣的疑心病很重,所以他也關注到了一個重要問題,自己的江山能傳多久。
在歷史上,不乏有君主提出這個問題,比如說首位皇帝給自己取了個始皇帝的名號,並且希望自己的帝位可以千千萬萬代的傳給自己的子孫,只可惜不過二世而亡。
所以,朱棣在嘗到權力的味道後也開始關注起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朱棣用行動在政治制度上保證明朝這艘大船的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他開始徵詢起高人的見解。
諸事不定問鬼神,這是我國古代喜歡使用的方式,除了鬼神之外,還有一類人作為鬼神在人間的代言人也很受帝王追捧。朱棣徵詢的對象便是自己身邊追隨的和尚姚廣孝。
雖然是個僧人,但是很顯然,姚廣孝並沒有做到僧人的超脫俗世,而是積極入世,擠到了權力的至高處,並且混的風生水起。根據《明史》記載,正是姚廣孝看準了天下時勢,並且勸導朱棣發動了清君側,在朱棣一路挺進的過程中,姚廣孝也是被不斷升官。在其死後,皇帝親自為他寫作神道碑銘,並且還入了明祖廟。這份榮耀明朝無人能及。
所以,諸事不定問廣孝,在朱棣看來再正常不過。在兩人共探龍脈時,朱棣便突然發問,你看這塊風水寶地,大師認為能夠傳到幾代呢?這其實就是問江山了。姚廣孝心中一顫,並且自知必須嚴肅對待,不然跌入深淵也並非不可能。
在一番思考後,姚廣孝回答道,帝王您看,此地乃天子之脈,可以葬下皇上的萬重子孫。此處便是明朝的十三陵。萬世對應的卻是十三,看起來似乎是滑稽的很。但是,明滅後,後人卻驚訝發現,崇禎豈不就是萬曆的重孫。這不是剛好對應了萬紫重孫之說。
結語:其實,這種說法也是後人的事後推敲罷了,但是沒有一個王朝可以持久,這卻是真實的事。姚廣孝看透了這一點,但是他也自然不敢直言,只能挑好話來說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