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問大師:明朝江山能傳多少代?大師冷笑:萬紫重孫!

2021-01-10 網易

2021-01-05 10:51:42 來源: 佚事歷史

舉報

  導語:縱觀古今,無數風流人物皆難逃一死,無數偉大王朝最後依舊落得一個城破國亡的結果。在明朝早期,朱棣也曾一樣對這個難逃的循環擔憂無比,並且詢問大師,大明江山可以傳承多少代,大師心中冷笑,作答道萬重紫孫。實際上一語雙關,只可惜朱棣只看出了表面意思。

  

  我們都知道,朱棣的皇位來的並不是那麼光明正大,他是從自己的侄子手頭奪下的皇位。沒辦法,老爹實在是喜歡朱允炆,就算長子死去,依舊不給自己這個能力更強的兒子,而選擇了長孫。在朱允炆激進廢藩時,朱棣便把握住機會,聯合其他藩國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對侄子進行圍剿。

  

  朱允炆最後以神秘失蹤為這個叔侄相爭的鬧劇畫上了句號,而朱棣則是一邊心滿意足的坐上皇位,一面卻擔心著侄子是不是在民間某處謀劃著和自己作對,或者是投奔到敵人處。

  為了探明其去處,朱棣明面上推崇鄭和出西洋,實際上卻也是為了暗中調查朱允炆的去向。由此可見,朱棣的疑心病很重,所以他也關注到了一個重要問題,自己的江山能傳多久。

  

  在歷史上,不乏有君主提出這個問題,比如說首位皇帝給自己取了個始皇帝的名號,並且希望自己的帝位可以千千萬萬代的傳給自己的子孫,只可惜不過二世而亡。

  所以,朱棣在嘗到權力的味道後也開始關注起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朱棣用行動在政治制度上保證明朝這艘大船的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他開始徵詢起高人的見解。

  

  諸事不定問鬼神,這是我國古代喜歡使用的方式,除了鬼神之外,還有一類人作為鬼神在人間的代言人也很受帝王追捧。朱棣徵詢的對象便是自己身邊追隨的和尚姚廣孝。

  雖然是個僧人,但是很顯然,姚廣孝並沒有做到僧人的超脫俗世,而是積極入世,擠到了權力的至高處,並且混的風生水起。根據《明史》記載,正是姚廣孝看準了天下時勢,並且勸導朱棣發動了清君側,在朱棣一路挺進的過程中,姚廣孝也是被不斷升官。在其死後,皇帝親自為他寫作神道碑銘,並且還入了明祖廟。這份榮耀明朝無人能及。

  

  所以,諸事不定問廣孝,在朱棣看來再正常不過。在兩人共探龍脈時,朱棣便突然發問,你看這塊風水寶地,大師認為能夠傳到幾代呢?這其實就是問江山了。姚廣孝心中一顫,並且自知必須嚴肅對待,不然跌入深淵也並非不可能。

  在一番思考後,姚廣孝回答道,帝王您看,此地乃天子之脈,可以葬下皇上的萬重子孫。此處便是明朝的十三陵。萬世對應的卻是十三,看起來似乎是滑稽的很。但是,明滅後,後人卻驚訝發現,崇禎豈不就是萬曆的重孫。這不是剛好對應了萬紫重孫之說。

  結語:其實,這種說法也是後人的事後推敲罷了,但是沒有一個王朝可以持久,這卻是真實的事。姚廣孝看透了這一點,但是他也自然不敢直言,只能挑好話來說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朱棣問大師明朝能夠沿襲多少年?大師說「萬子重孫」後果然應驗
    我國有很多風水大師,他們能夠參透別人參不透的東西,在古人看來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人物。比如說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都是這樣的人物。而且皇帝還很器重他們。明朝除了劉伯溫之外還有另外一位風水大師。
  • 明確皇位繼承人不過是一種障眼法,私底下的教育才是朱棣想要的
    太孫在明朝開國的時候就出現兩個,一個是寵愛過度的結果朱允炆,朱元璋非要把皇位傳給自己嫡長子一脈。另一個是為了斷了二兒子想當太子的野心。第一個是真實的寵溺,而第二個就有點拿自己的兒子不當回事了。朱棣劇照今天我們主要點一點朱棣為什麼要立太孫,除了想斷兒子做皇帝的路,其實也就是為了讓朱高熾一脈好好做皇帝實施的障眼法。誰還沒有一個好兒子,好孫子啊!
  • 明朝的藩王朱棣,實際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叛亂的藩王
    按道理經過宋朝理學家的強化,皇族亂國的事情應該不會在明朝出現,然而,恰恰是明朝是歷朝中叛亂的藩王最多的一個朝代。其原因是眾所周知的,朱棣開了先例,而且得到成功,於是就有不少躍躍欲試的後來人。其實還有一個往往被人們忽視的原因:朱元璋的祖訓。朱元璋的祖訓言明:「朝無正臣,內有奸逆」,諸王得以舉衛兵而入京,清君側而勤王。朱棣的靖難之師,就是指齊(泰)黃(子澄)為奸佞,打著『清君側』的旗號。
  • 一文讀懂:明朝十六帝極簡史
    ▲明成祖朱棣可能還有人會問,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墳墓在哪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堪稱中國史上出身最差的皇帝,祖上三代貧農。負責選址的風水大師廖均卿,隨後被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享受四品官員待遇。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風水佬廖三傳的後人。他選定的皇陵穴位甚得帝心,但無論朱棣怎麼挽留,他都是堅決地要回鄉。朱棣只好作罷,贈他一把紙扇,並在扇上題詩:「江西一老叟,腹內藏星鬥。斷下金石鯉,果中神仙口。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
  • 朱瞻基:朱棣的「好聖孫」,堪稱「最完美皇帝」,卻開廢皇后先河
    可以說肥胖體弱的被朱棣選中,起來很大部分是沾了好兒子朱瞻基的光。而且在朱棣徘徊不決的時候,從被稱為「明朝第一才子」的謝縉那裡獲得了答案。他先是說了句「世子(指代朱高熾)仁厚,應該立為太子,但是顯然明成祖朱棣不喜歡這個特點,謝縉深知他意,於是喊出了」好聖孫「這個殺手鐧,讓朱棣終於下定了決定:既然兒子都無法讓我滿意,不如就選好聖孫的長子,以後再傳給他。
  • 明朝建文帝逃離南京究竟是往東南還是西南藏身?
    一百多年以後,《明神宗實錄》記載年輕的神宗與內閣首輔張居正談掌故,皇帝還問:聞建文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帝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後雲遊四方,無人能知者。
  • 明朝十六帝若相見於九泉,朱元璋第一個想抽誰耳光?非朱棣莫屬
    倘若明朝十六帝於九泉之下相見,朱元璋第一個想抽的耳光?恐怕這個人非朱棣莫屬了。朱元璋能夠以一介布衣之身而得江山,的確是一個奇蹟,當然也是他的能力、謀略以及氣運使然。他在當上了皇帝之後,為了能夠鞏固老朱家的江山,也可謂是想盡了一切辦法。
  • 明朝為何出了那麼多明君?從朱棣到朱佑樘,除了朱祁鎮都是明君
    明朝皇帝看似不正經的比較多,其實出色的皇帝還是非常多的。朱元璋的子孫後代裡,出色的有很多。明朝有兩個祖,一個是太祖朱元璋,一個則是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後世皇帝認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是朱元璋,但是朱棣以後的北京政權,那是朱棣開發出來的,所以說朱棣也是明朝的創業祖先。
  • 朱棣能幹世人皆知?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真犯糊塗?
    正是這麼一位令後世膜拜的曠世英豪帝王,他在臨終前做的一件事,不少人都認為這是他一生在江山社稷的安排上,所做的「最大錯事」,那就是,他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就是皇太孫,而不是傳給自己文韜武略皆勝於眾人的皇四子朱棣!如若那樣的話,歷史上的「靖難之役」就不會發生,而且,歷史也一再證明朱棣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強於皇太孫朱允炆百倍不止。
  • 朱元璋早知道朱棣能力出眾,為何仍不願傳位給他,答案其實很簡單
    在明朝有兩個著名的皇帝,一個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大明開國太祖,朱元璋為叫朱重八,關於這位朱皇帝,謠言滿天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因為他做的事情都太傳奇了,無論是起義的時候,還是大明建國以後的事情,都讓人特別好奇,很有研究的價值,但是我們今天要說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兒子朱棣。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今天開始給大家講一個歷史人物,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朱棣。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明朝滅亡之際,明朝宗室為何不齊心協力匡扶明室?
    在明朝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有一些著名明朝宗室是有盡到自己的義務的,就比如說南明的隆武帝——唐王朱聿鍵,他就是一個大明的賢王,可以說是在晚明一眾拉胯的藩王中最出色的一位。但是作為一個一腔報國熱情的宗室,他的下場其實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極其糟糕。
  • 一本書讀懂一個大師!故宮出版社推出「跟著藝術大師」系列
    2021年新年伊始,故宮出版社推出「跟著藝術大師」系列《跟著王希孟遊千裡江山》《跟著惲壽平去寫生》兩本新書,與讀者暢聊歷史與藝術,講述藝術家的故事,帶領讀者走進繪畫藝術的殿堂。「跟著藝術大師」系列叢書是結合藝術大師簡略生平、藝術特點、同類繪畫題材的衍變過程、相關作品及其背後有趣故事的藝術普及類讀物。此系列計劃出版10本,現已出版2本。
  • 明朝皇帝取名規則是什麼?如何一眼看出誰是朱元璋的子孫?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這幾位明朝皇帝也因此躥上了熱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位皇帝的名字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個人的名字都大有講究,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明朝皇帝取名的那些事。古時候的世家大族在給子孫取名的時候往往要講究字輩。
  • 明朝一代賢后孫皇后以及她的朋友圈
    鄒平的孫氏家族,明朝時曾出了一位歷經六朝、大有作為的皇后,家族屢承皇恩,其兄是掌握軍權並位極人臣的實際「宰相」,孫氏家族堪稱山東歷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鄒平的這位孫皇后如今很少為人所知,與封建社會的多數女性一樣,孫氏家族的這位孫皇后沒有自己的名字。
  • 明朝最悲催的皇后,生前不受寵史家不承認,死後墳墓被毀屍骨無存
    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統治階級政權的朝代,在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中被屢屢提及,為世人所知。說起明朝,讀者或想到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威武霸氣、或想到成祖朱棣的果敢勇毅、亦或想到末代崇禎帝的可憐可惜。巍巍大明,享國276年,歷十六帝,國祚綿長。
  • 一本讀懂一位名畫大師!穿越千年,去藝術大師的畫中世界看看
    2021新年伊始,故宮出版社推出了「跟著藝術大師」系列《跟著王希孟遊千裡江山》《跟著惲壽平去寫生》兩本新書,力求通過輕鬆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讓大眾感受到藝術之美、之趣,讓藝術走進每一個人生活。圖說:「跟著藝術大師」系列時光倒回三年前,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一場「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引發各界的熱烈討論與研究。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200多年歷史中,你認為哪一段最精彩,為什麼?
    明朝的高光時刻,我認為是朱棣的篡位一直到其孫朱瞻基結束(1402-----1435)。期間經歷了永樂盛世,還有仁宣之治,國力達到了頂峰,之後明朝便開始坐吃山空,日薄西山了。精彩就在於後世對這段歷史的津津樂道。
  • 明朝皇帝簡介,有不少破了歷史記錄,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自從泥腿子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後,明朝共傳一十六帝,國祚延續了二百七十六年,雖說終明一朝戰爭也不少,但大明一直踐行著「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重要原因。封建社會,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每隔幾百年都要循環一次,而為了國祚永昌,即使強盛的漢唐,也幹過割地和親、忍辱負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