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三、資糧已具
二、二、二、三、一、指廣
資糧已具者:廣說資糧,如前應知。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三解資糧已具。」
「廣說資糧,如前應知」:聖道的前方便就叫做資糧,現在這位薄塵行者的資糧已經具足了。是什麼資糧呢?「廣說資糧,如前應知」,像前《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那裡說過了。
韓清淨《披尋記》:「廣說資糧如前應知者:此如前說二道資糧,已廣分別應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頁)。」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何名為「二道資糧」?嗢柁南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覺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舍、莊嚴。謂若1.自圓滿、若2.他圓滿、若3.善法欲、若4.戒律儀、若5.根律儀、若6.於食知量、若7.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8.正知而住、若9.善友性、若10.聞正法、若11.思正法、若12.無障礙、若13.修惠舍、若14.沙門莊嚴,如是等法,是名世間及出世間諸離欲道趣向資糧。
二、二、二、三、二、略說
略有四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三、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
資糧要略的歸納為四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三、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
二、二、二、三、二、一、福德資糧
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由於這個人有福德的原因,所以「於今獲得隨順」的資糧。修學聖道也需要有些資糧的,他現在也沒有去生產,也能獲得隨順聖道的資具。「豐饒財寶」:他有很豐富、很多的財寶。或者說「於今獲得隨順資具」,就是衣食住的這些事情。
「遇真福田,為善知識」:前面是生活所需,下面是修道的時候,也要有善知識。遇見真實的福田,真實的福田應該說是聖人,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些聖人。在真福田那裡栽培了,就能令人得大福德,就像在田地種上谷種了,將來的時候就有收穫。遇見真福田聖者為學習聖道的善知識。
「離諸障礙,能勤修行」:生活所需也都具足了,修學聖道所需的善知識也具足了,「離諸障礙」:遠離了很多聖道的障礙,他沒有這些障礙,很順利地就可以用功了,「能勤修行」:能夠不懈怠,能精進地用功修行,這就叫做「福德資糧」。
韓清淨《披尋記》:「於今獲得隨順資具等者:謂如出家獲得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隨順淨命,正修梵行,是名隨順資具。生豪貴家,財寶具足,是名豐饒財寶。若生聖處,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能為善友,具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三重障,聖道得生,是名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謂如出家」:這個人出了家以後,他能「獲得如法」的「衣服」、如法的「飲食」、如法的「坐臥具」,還有「病緣」的「醫藥」。「隨順淨命,正修梵行」,「隨順淨命」:衣服、飲食、臥具這一些所需的,都是很如法的,這叫做淨命。這樣子的生命就是清淨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去取得了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那就不是淨命了。得到了隨順淨命的這一些生活所需,還能夠正修梵行,修學聖道,「是名隨順資具」。
「生豪貴家,財寶具足」:這一位薄塵行者是什麼情形呢?因為過去生有栽培,今生就生到豪貴的家庭裡面,那麼財寶是具足了,「是名豐饒財寶」。
「若生聖處,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這個說他受生的地區,這個地區是聖處,他生到有聖人的地方,就是賢良正至。這些善士,「皆往遊涉」:都到這個地方來走一走,「能為善友,具善友性」:聖人能為作好朋友,聖人具足了善友的心性,就是有大慈悲、有大辯才、有甚深的三昧,種種的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為善知識」。
「離三重障,聖道得生,是名離諸障礙,能勤修行」:這位薄塵行者遠離了煩惱障、業障、異熟障這三種障礙,「聖道得生」:遇見了有這麼多的福德因緣,他能夠精進用功修行,無漏的戒定慧的聖道就得以現前了,是名「離諸障礙,能勤修行」。這是說福德資糧。
延伸閱讀:
1、圓滿的善知識具有八種德相。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8534&idx=1&sn=a52b5a23ba1ea8fde8c9ac4f85db30ff#rd
二、二、二、三、二、二、智慧資糧
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法教義教者:外道邪教名為非法,今得真教名為法教。外道所說或有少義或全無義不名義教,佛所說教或有多義或全有義名為義教。」
薄塵行者,由於成就了聰慧。「聰」是耳聰,表示前五識都是很明利的;「慧」就是第六意識有大智慧。聰慧有什麼好處呢?「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就是他有這個力量。力和能有什麼不同?沒有發生作用的時候叫「力」,發生作用的時候叫「能」。說那人坐在那裡什麼事也沒有做,但是那個力量很大,他那個智慧要發生出來,就不得了!什麼力能呢?「解了善說惡說法義」:若遇見一個人在那裡宣揚佛法、遇見一個人在那裡顛倒說法的時候,他若去聽一聽,他就能明白這個人說得對、這個人說錯了,這個人說的是有罪過的、這個人說的是有功德的。
「善說惡說法義」這件事,粗顯的事情誰都容易知道,很粗顯的事情,殺盜淫妄是惡事,修戒定慧這就是善說是善法,誰都容易明白。但是深奧了一點,就不是容易,不知道他說的對不對,要有智慧才能知道的。現在說具足智慧資糧的薄塵行者有這樣的大智慧「解了善說惡說法義」。
「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獲得了隨順法的教授,法教和義教。法就是教,就是詮顯佛法義理的語言文字,這樣的文字由善知識來教授,叫法教;語言文字裡邊有義,有深義、也有淺義,也用語言文字來教授、教導,叫做義教。有法教、有義教,學習佛法在聞所成慧的時候是偏於法教;到思所成慧時候就有義了;到了修所成慧的時候,是在禪定裡面的境界,通達一切法、通達一切義,思惟觀察一切法義。法和義由聞思修三慧來分別,是有不同的相貌的。還有教授和教誡的不同。
韓清淨《披尋記》:「獲得隨順法教等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隨順法教。真義理門,是名隨順義教。隨順教授教誡,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四頁)。」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苦集滅道這樣的文字,是名隨順法教。「真義理門,是名隨順義教」:苦裡面也有義,集滅道裡面也有義,這些義是以什麼為門呢?門就是入,能從這裡悟入,就是以語言文字為義理的門。若沒有語言文字,我們不能明白道理,所以語言文字是門。聖道真義理門,到達第一義諦那裡的方法,是名隨順義教。隨順教授教誡,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四頁)」。
延伸閱讀:
1、四種教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8832&idx=3&sn=b970c528ac489118be9e500988f680a1#rd
2、如何教授來學習佛法的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8867&idx=1&sn=4166f18516524888f872b1e349c2357f#rd
3、具八德的善知識有五種功德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善能教授?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云何名為善能教誡?謂於大師所說聖教,能以正法、以毘奈耶,平等教誨。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者,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時如法呵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既調伏已,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如是名為「善能教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8664&idx=1&sn=e4ccbf3a9bb2204e1767ec78aab3502a#rd
二、二、二、三、二、三、先世資糧
先世資糧者: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熟。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諸根成熟者:得信等五根及七色根悉皆具足。」
薄塵行者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資糧呢?「謂由宿世」:前一生。前一生多數是指這一生的前一生,前一生也可能很多生,但是多數是就這一生的前一生。前一生栽培了很多的善根,那麼今生又再來人間的時候,前一生栽培的善根,現在又出現了,好像很容易地就有很多功德。不像鈍根人學了多少年了,還迷迷糊糊地,不是那樣子。
如果前一生栽培善根,第二生跑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或者幾千年、幾萬年後又再來人間,前生的栽培也是在那裡的,但是就是難,不容易現,就是難一點。這個難也是相對地說,前一生若是出家人,栽培很多戒定慧,今生再來人間,就很容易達到高尚的境界;若前一生在三惡道裡面,今生來,就可能會困難一點。這裡面的問題就是有剩餘的業障,在三惡道裡受苦的時候,消除了很多的業障,但是剩餘了多少,那個業障不足以令人到三惡道去,那隻好又帶來人間,帶來人間還有點業障,若用功修行的時候,就有障礙。有善知識告訴要拜懺,拜懺了,等到業障一消除了,不得了!善根又來了!
所以「先世資糧者」,多數指前一生。可能栽培善根不只是一生,多少生,連續地來到人間有佛法的地方栽培善根。「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熟」:前生對於佛法栽培了信、進、念、定、慧這樣的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熟」:來到今生的時候,又遇見佛法了,宿世的善根就成熟、就出現了。成熟了的時候,就是可以受用了,就是可以得聖道了。這個時候的善根有能力得入聖道,這叫做成熟。
二、二、二、三、二、四、現法資糧
現法資糧者:謂於今世有善法欲、諸根成熟、具戒律儀、及根律儀,如前廣說。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現法資糧者:謂少欲知足等。次解後四句。如文可知。」
「現法資糧者」:是指於今生的二道資糧修得很好,「謂於今世有善法欲」:善法就是佛法,對佛法的戒、定、慧的善法,生歡喜心。善法欲是什麼?就是要出家,他就想要出家。「諸根成熟、具戒律儀」:他一出了家,宿世的善根就出現了,在佛法裡面一薰習就出現了。「具戒律儀」:他表現於外的相貌就是具足了戒的律儀,自然持戒清淨,「及根律儀」:受了具足戒之後,戒是清淨的,而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清淨的,「如前廣說」:前面《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那裡也提過,說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