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明明一身絕望,卻近乎偏執地去熱愛這個世界;
明明一個人強忍著堅強,總是踽踽獨行,形單影隻,卻也要一條路走到黑;
明明顛沛流離,感受了零落與滄桑,卻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活下去。
這樣的人,是現實生活中的柯本,是劇裡的魏無羨,是「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這句話最真實的描寫。
前者柯本,心裡懷著熾烈的愛,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結束,然又將愛與祝福留給世界。
後者魏無羨,經歷了一生滄桑,半生零落,經歷了九死一生,來到窮途末路。他的一生,來時顛沛流離,去時慘烈不堪,回時卻心有陽光。
他在接觸到溫氏旁系事件之時,選擇了縱情燃燒,一條路走到黑,在邪魔外道這樣人人不屑的處境裡,向陽而生。
在那段時間裡,和親人兄弟處於兩地,忍受著思念之情深深刺痛心扉的感覺,承受著傷悲侵襲的苦澀,在往日夥伴漸行漸遠的背影裡,變得沉默,強迫著堅韌。
那些走出他視線的人,江澄、師姐也好,藍忘機也罷,都成為了他現在處境下思之不得的天涯。
因為選擇了要保住溫寧他們,所以很多東西都只能自己忍受。這場「捨生忘死」的選擇,從一開始就沒了退路。
既然無法違背初心,不顧溫情他們,而苟延殘喘的活著,那就只有縱情燃燒自己了。而這把燃燒的火,不是燃了自己,就是燒了他們,他不怨也不悔。
有一句話說「人生會經歷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有些事終究還是無能為力;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這話用來理解魏無羨在亂葬崗那段日子的心情再合適不過。雖然他沒有選擇苟延殘喘,而是選擇了縱情燃燒,但是最後他的確在盡力爭取後,發現了無能為力的失落感。
這份無力一直延伸到後來重生的時候。前生努力的獲取一席之地,發現世界那麼多,容不下他們,後來努力的想要淡然面對相連過去的人與事,發現是枉然。
很多東西他真的在努力,在盡力爭取,但結果真的是無能為力。關於他所堅持的情義和道義,有太多現實阻撓,他在其中掙扎,也在其中成長。
也許他阻擋不了世事無常,但他可以選擇繼續堅持,總有一天能夠乘風破浪。他就是羅曼羅蘭口中的英雄主義,即便認清生活的本質,仍抱著積極的態度生活。
這在他言行中表現為:面對仙門百家的責難與逼迫,魏無羨為了道義,也是恩情,選擇了一個人抵抗仙門的威脅陰謀,奮不顧身地在金陵臺質問,並前往窮奇道救援。
他沒有為了保全自己,沒有為了一時的安穩,沒有捨棄來時的初心,在是與非,正與邪的問題,堅持心中的準則,一直保持清醒自我,不去同流合汙。
他就是弗朗索瓦絲·薩岡那句話所說的一塵不染的人,「這個世紀瘋狂,沒人性,腐敗。你卻一直清醒,溫柔,一塵不染。」
他可以染痛苦,染悲傷,染上滄桑,只要不染世俗的汙氣,他就會永遠是他,那個溫柔清醒的人。
幸好,前生的悽苦慘烈,已往事隨風,後來的魏無羨其不可治癒的傷和似乎沒有結束的沉淪,在藍忘機的守護下,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治癒。
那些他失去的,在16年歸來之時,因為藍忘機的原地等候,他還可以走的灑脫恣意。
連著那前前後後歲月,經歷的流年迷離心事的感傷,經年往事下滄桑心扉的悽涼,也有了慰藉。
其內涵在我們身上而言,就是不要選擇安逸,如此青春年華裡,就應該去縱情燃燒。
因為年輕,便有可以接受失敗的資本,無論被打倒多少次,能夠站得起來,不負年少時光,就是我們最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