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去成長。面對父母催婚這件事情,我也經歷過,所以能夠清楚的明白你現在的處境。父母催婚的背後,實質上是對你未來生活的擔心和憂慮。在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中,穩定、富足的婚姻生活始終應該是女孩子最好的歸宿,例如,「學的好,不如嫁得好」這種觀念是對現實的一種真實寫照。父母的想法是他們在有限的實踐範圍和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改變他們的想法實屬不易。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父母一輩已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去實踐的生活方式相比之前也更為多元化。舉幾個例子,我家裡的姐姐43歲,至今還沒有結婚,她是一所大學的英語教師,前幾年一直旅居英國,從事中文教學工作。身邊的一些同事,雖然結了婚,有了很好的伴侶,但是卻不打算生孩子。我的一個同學很熱愛旅行,工作幾年後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就把全世界玩了個遍,在旅途中結識了一個女孩,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目前供職於一家旅遊公司,薪資不菲。我想你現在面對的問題,這些人也曾經面對過,也許比你現在的處境更為激烈和矛盾。
不得不指出,他們並沒有羈絆於父母的想法,停下探尋生活諸多可能性的腳步,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對生活並不是一時的孤勇和振奮,而是深思熟慮的籌劃,去掉丁克、獨生主義的標籤,更應該看到他們為贏得尊重所付出的努力。
因此,把自己的學習、事業籌劃、安排好,有足夠的事實讓父母相信,你最好的出路不僅僅是婚姻。
其次,要給自己足夠的愛。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彼此總是希望得到足夠的愛和關心,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在於把自己的夢想、快樂、希望加諸在另一方身上,似乎是不現實的,也是容易讓人失望的。我很喜歡花,談朋友的時候,對方是個典型的工科男,比較呆萌木訥,因此我會提醒他自己的喜好。他每次就像完成工作任務一樣,買很大的花束送過來,看到花的那一刻,我的心裡沒有太多的開心。
2010年的時候,我在杭州旅行,當時住在吳山廣場的一家酒店,酒店旁邊是花店,下午5點我在周圍覓食。天色有些陰沉,雨慢慢下起來,遠處一輛自行車緩緩駛進我的視線,男生的樣子很清秀,穿著白色上衣,戴一副鑲著黑色邊框的眼鏡。女生坐在車後,穿著一條灰色麻質V領的束腰長裙,手裡拿著一束剛買的花,花束並不盛大,大概有三四種花材組成,顏色清麗明媚。
比起那些盛大的節日花束,日常當中的溫暖和關心更讓人倍感珍惜。
後來,我明白了,與其在別人給的關心和愛中踟躕、彷徨,不如在愛自己的過程中去溫柔和堅定。因此,這兩年的花束,多是我買給自己的。
希望你明白,無論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的狀態,有些功課是必須自己獨自去完成的,即使對方再親密,也是不能把人生中喜怒哀樂完全交付與寄托在對方的身上。要明白,我們的目光要投向更遠的、更開闊和更加明媚的地方去。
最後,把執著和期待交給時間。關於你和男朋友要不要繼續下去這個問題,我的回覆是先從情感的矛盾中扯脫出來,去關注自己的成長以及生活裡其他的面向。
我姥姥的父親是個官員,家庭頗為殷實,姥姥的叔叔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左右大多去了美國,有些親屬目前在臺灣。姥姥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姨姥姥,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嫁給了名當戶對的一位男子,姨姥爺長得英俊,不亞於現在的明星顏值,他在天津自家經營的票號裡工作。因為國內局勢,後來不得已飛去了臺灣,想把姨姥姥接過去的時候,形勢已經不允許了。
姨姥爺一走就再也沒有了音信,期間她的媽媽勸她改嫁,不必再等。據我媽媽說,她的姥姥是南方人,身材嬌小,面容清秀,性格溫柔且堅定,家道落敗之後,獨自撫養5個女兒。「面對世事變化無常,人也要變,不要獨自盼望著那個不確定的未來」,是母親出於保護和愛意的教誨。但是,姨姥姥沒有聽進去。
1993年的時候,姨姥爺從臺灣回來了,然而他只呆了一段時間就走了。他在臺灣重新組建了一個家庭,在結婚的時候,他和對方說明了已婚的情況,那個女人多是同情與理解,兩個人一起養育了三個男孩,家庭也算富足美滿。臺灣的生活水平在那個時候比國內好,回家這段時間,姨姥爺已經明顯不適應了。後來,他還是回臺灣去了。
姨姥姥沒多說什麼,她還是要繼續等他,直到60歲去世,她等不動了。
以前小時候,聽到這樣的愛情故事很感動,慢慢長大之後,除了感動,我不禁追問,用一輩子等一個人值得嗎?
後來,也懂得等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是在等對方的時候,也在不斷尋找著自我成長的可能。也許,最後等不來期待的對方,但卻能意外收穫更好的自己。
後來,我也多少明白,與其把執著和期待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不如交付給時間,只是靜靜觀察著一切在時間中發生的變化,然後順應著,勇敢著、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