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點叔推薦
一、羞恥
如果說對這部電影最大,最直觀的感受,點叔就三個字來概括「大尺度」,不過,這也正是這部電影宣傳的噱頭。看完之後,你都會有那麼一刻的震驚。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部片,就是一個當代渣男實錄,但事實上,這不是個例,甚至你也曾是他生活的過客,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羞恥》是一朵導演獻給立於情感邊緣「癮君子」的玫瑰花。在電影中,布蘭登是一個有著對性無法自持的「病態」的人(實際上,不能用「性,癮」這個詞來稱呼,雖然社會心理學對於一切不能解釋的行為,都統稱為某某癮,但是,在不同的個體中,對性上癮有著不同的區分和背景)。
電影《羞恥》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布蘭頓是一個外表光鮮的都市人,他和任何一個身居曼哈頓的白領沒什麼不同,衣冠楚楚,有著不錯的工作和薪水,有屬於自己的公寓自己的錢財,並且極具個人魅力,他看起來是一個擁有高水準生活的贏家。可實際上,他的生活似乎又顯得枯燥無味,似乎每天都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沒什麼朋友交集。
於是,在他的工作間隙,或者說業餘時間,會以任何一種方式,瘋狂地解決身體需求的形式中度過。一夜情,勾搭良家婦女,不斷地觀看各種視頻、電影、書籍。他是一個對真正的情感失眠的人,發洩就是他唯一擁有的安眠藥。
有性無愛,深陷成癮,不斷的風月更像是發洩,交歡後的無力和孤獨才是癥結。他沒有愛與被愛的能力,這是一個空虛的軀殼,沒有靈魂。
而與他的妹妹希西相比,一個無限索求性,一個無限索求愛。你可以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社會的異端,有些「病態」,是不恥,但無論你怎樣認為,他們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只是跟大多人不一樣罷了。
二、為奴十二年
2014年第8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是一部成功的傳記電影,根據美國一位名叫所羅門·諾薩普的黑人的同名自傳改編。
19世紀初,奴隸制依然在美國橫行,所羅門·諾薩普是一位自由人,也是一名懂得木匠工藝和小提琴演奏的知識分子。然而他在1841年被人口販子在華盛頓綁架,繼而被賣到南方成為了一名黑奴,在被迫度過了12年奴隸生涯後,終於在朋友的幫助下回到了北方與家人團聚。
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豆瓣8.2!從某種意義而言,這算是黑奴版《肖申克的救贖》,只不過它沒有那麼多聰明的小花招,但究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雖然身體不自由,卻始終追求實現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而這部電影更大的意義,在於在銀幕上如此直觀地表現關於南方莊園裡奴隸制的方方面面——骯髒、殘酷、尤其虛偽。
電影第一個鏡頭就是田地特寫,然後直切一排毫無生氣地等待主人訓教的黑奴,然後就是重複的勞動,類似的鏡頭,又在影片中反覆數次出現,時代的背景,奴隸人性的壓抑、自由的剝削以及商品屬性,就通過幾個鏡頭暴露出來。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史蒂夫·麥昆的力量始終沉穩、鈍重,緩緩得推進著。觀影中有時覺得平靜無望,敘事結構不緊湊,轉念一想,也許這就是身為奴隸最真實的感受。看《為奴十二載 》感覺悶的人,可以立刻看一遍快意恩仇的《被解救的姜戈》平衡一下。
三、飢餓
豆瓣評分8.0!這部電影牽涉英國,愛爾蘭和北愛之間的關係,如不了解背景,很難理解。回憶電影開場:北愛爾蘭,1981年。自從1969年以來,有2187人在糾紛中喪命,英國政府撤銷了入獄囚犯的政治地位,愛爾蘭共和軍的激進分子們,在監獄裡用極端方式進行抗議。
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羞恥》的導演事同一個人。影片在作者路線和風格化道路上走得很遠,令人不敢相信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飢餓》的視覺效果卓越,它真實地再現了監獄的環境和犯人的待遇。囚犯把排洩物塗滿牆壁,倒灌到走廊通道。後來出現一位清潔人員,他從裡頭走近鏡頭,一路打掃,呈縱深方向移動,單鏡全長兩分半鐘。周圍只有掃把與地面汙水摩擦發出的枯燥聲音,囚犯們也不做聲,整個過程對觀眾而言是難以忍受的壓抑折磨,仿佛置身於骯髒的現場。之前的虐囚場景,搖晃不安的手持攝像機營造了可怕的空間感。
梅茲監獄裡的抗爭並沒有結束,這個頑強絕食66天後死去的北愛爾蘭共和軍英雄,最終名列國會;繼他之後有9人絕食而亡,16名獄警在毯子不乾淨抗議中被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英國政府答應了囚徒們的所有要求(儘管沒有正式的官方確認)。
正如,英國《衛報》所評論的:「《飢餓》是一部原始的充滿力量的電影作品,時刻警醒世人在英國和愛爾蘭歷史中還有一段如此醜陋不堪的悲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