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中醫藥針灸科醫師發表一篇論文稱,量子糾纏理論能運用到針灸臨床的直系親屬互治上。這個「突破性」的成果意味著,如果孩子生病,針扎媽媽就有可能治好。16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發表聲明,表示該論文屬於作者個人根據相關理論和現象所作的思考和探討,並非最終臨床研究報告。(9月17日新華社)
孩子患病針灸媽媽,令人不禁想起武術界中的「隔山打虎」。傳說中的神奇武藝,是否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恐怕不然。一如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段偉文表示:「實驗本身設計極不嚴謹,不論是對針灸的療效還是直系親屬療效間的關係,都應該有更嚴格的實驗設計以嚴格確定結果的相關性。」否則,就只能是穿鑿附會,是與科學研究無關的行為藝術。
自從我國量子技術研究深入以來,相關的「量子項鍊」「量子鞋墊」等所謂能夠抗病防病的產品不絕於耳,連「量子之父」潘建偉院士的家人也曾陷入這種騙局。可見,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一旦沒有普及原理,或者明確其應用領域,就會具有高度秘密性。這也成為了商家炒作消費和科研人員包裝成果的絕佳外衣。公眾對此越是知之甚少,給有心人鑽的空子也就越多。即便我們並不否認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百家爭鳴,但是,這種證明必須建立在嚴謹治學和規範研究上。天馬行空的科技構想牽連上十餘個因果關係不明的臨床試驗,不僅是科研人員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中醫科學開了一次黑化的玩笑。
當前,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一方面,中醫藥學的振興,會受到現代科技和西方醫學的檢驗。歷經千年的中醫藥學,反映了我國先輩對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具有完備系統和獨特技術的醫學體系。在西醫傳入和普及後,中西醫結合乃至西醫先行成為常態,傳統的望聞問切略見式微。另一方面,中醫藥學有被科技裹挾和隨意交叉的危險。「量子針灸」只是一個縮影,而以後是否會出現量子煎服、量子拔火罐等離奇事件,取決於科研工作者能否準確把握中醫藥學發展規律,自覺杜絕誇大療效、隨波逐流的不良之風。中醫藥結合現代科技是必然趨勢,但在敏感的衛生事業上,科研工作者一舉一動動輒牽動公眾追求健康的心。
於此,三人成虎可能已經不足以形容醫學謠言傳播之迅速。不但老人購藥騙局時有發生,你我朋友圈中亦不免每日幾條的「養生誤區」。一旦有某醫院院長、紅牆國醫等頭銜背書,這些醫學謠言的公信力就更會被無限加持。因此,這種結合,必須千錘百鍊,既要去除坐而論道的非科學理念,又要摒棄利用高端科技牽著公眾牛鼻子走的炒作心理和誇誇其談。
最後,退一步說,姑且不論「量子針灸」的實驗成效是否經得起科學的拷問,這種對科技前端盲目追捧、趨之若鶩的研究風氣就應該及時剎車。否則,今天對量子科技、大數據、區塊鏈的奉為圭皋,與十年前對納米技術的萬能期待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只是換了個馬甲又再粉墨登臺。無疑,這兩者都是過猶不及的。
文/劉浩田
來源:紅網
作者:劉浩田
編輯:王俞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8/09/18/465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