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沒有人就沒有社會,更談不上發展。社會是一個集體的概念,單個人構不成社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人也構不成現代意義上的社會。
數量龐大的人構成了社會,從社會意義上看,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其中,人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也就是在社會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居於主導地位,其他的社會關係往往從屬於生產關係或與其有著緊密的直接或間接聯繫。
處於不斷運動變化的人的組合存在無限的可能,由此形成的生產方式也會千差萬別,各具特色。不同的生產方式對生產力的影響不盡相同,推動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是判斷生產方式先進還是落後的主要標誌。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之下,人和人的集合之間在社會生產中的關係構成了社會經濟結構的實質並決定了各個經濟系統內部的空間關係,特別是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空間關係,由此延伸出區域結構、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組織結構等一系列社會生產布局,並通過各種經濟數據指標表現出來。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認知,往往要通過各種經濟數據指標來分析判斷,個人的感覺與宏觀經濟之間的距離已經超過現實與「蓬山」的距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似的冰火兩重天的差異場景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不停地發生。即使位於相同的環境之中,即使身處同一階層,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也會讓人得出「好得很」與「糟得很」完全不同的判斷來。即使是同一個人,即使他足夠理智客觀,觀察維度的不同,結論依然會有顯著差別。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看清主流和發展趨勢是一切探究經濟社會實際情況者的基本方法,也是唯一正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