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來源:《人民日報》
4月27日,一場特殊的報告會在廈門大學外文學院「雲端」舉行。屏幕裡,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援鄂醫療隊的6名一線醫務人員和家屬,講述著在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的感人故事。
「感動」「自豪」「向他們學習」……討論群裡跳動著大家的感受。「我好幾次紅了眼眶,為他們自請『逆行』的堅決,為他們在一線奮戰的辛苦。我馬上就要踏入社會了,報告教會我要牢記初心使命,在國家需要時迎難而上!」2017級碩士研究生第一黨支部肖寧雙說。
學生不在校的日子裡,怎樣上好疫情防控這堂「思政大課」?廈門大學決定積極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讓師生定心、暖心、增強信心。
疫情發生時,廈大海洋與地球學院2018級本科生劉舒薇正在武漢,手機裡不斷湧出各種信息,一邊是離漢通道暫時關閉,不知何時開放;一邊是身邊的病例出現……「我當時不知該怎麼辦。這時候,我看到了學校推送給我的專題講座《突發性公共事件下的自我心理平衡》,聽了講座才明白,我這種感覺叫『應激反應』,也知道這種負面情緒可以調節。」劉舒薇說。
講座由廈門大學心理諮詢與教育中心副教授祝婧媛主講。「科學應對突發疫情,既需要醫學的手段,也需要心理學的方法。」祝婧媛的聲音舒緩而平和,她指導遇到問題的孩子們「化恐懼為力量」,維護心理平衡。
劉舒薇振作起來,主動加入學院微信公眾號的戰疫宣傳,參與策劃「心理防疫」「祝福武漢」等線上暖心活動,既為同學們服務,也為自己加油鼓勁。
這場講座是廈門大學「疫情防控的歷史回望與現實觀察」專題系列講座中的一場。「學校組織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講座,力圖體現科學普及和價值引領相融合、教育作用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廈門大學有關負責人說。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疾病可以改變歷史麼?——從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說起》《疫情影響下中國旅遊經濟恢復與運行》……17位學者陸續線上開講,涵蓋了公共衛生、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查史實擺現實,談數據講案例,科學邏輯和歷史邏輯相結合,正對學生「口味」。
「我聽完講座後,對疫情有了更多了解。」「越是危急時刻,越感到知識就是力量!」「我也要加入戰疫隊伍!」……系列講座上線以來,廈大本校學生的訪問學習量就已達44萬餘次,討論區留言6萬多條。
家住湖北十堰的航空航天學院2019級碩士生劉祥福,喜歡拉著當中醫的父親一起聽講座。「在預防疾病問題上,要辯證地看待中醫,懂了這些常識,就能更好發揮中醫藥的作用。」父子倆就《中醫防病治病的目標》一講,討論得熱火朝天。
疫情期間,劉祥福還自願加入當地居民的「菜籃子保障活動」,為不能出門的居民運送瓜果蔬菜。「開始每次出門都擔心,特別是遇到救護車,緊張害怕。在講座中,老師科普了很多疫情防控知識,教給我們怎麼做好自我防護,我內心就越來越淡定。」劉祥福說。
和身在湖北的1200多位同學一樣,廈大2017級碩士生孔洋波收到了來自學校的「暖心禮包」——10個口罩,以及來自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的一封信。「疫情發生以來,我看到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火速建好,一批批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馳援武漢,社會各界擰成一股繩。魏敏教授在講座中解讀中國的制度優勢,讓我深有感觸,黨和國家始終是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孔洋波說。
據了解,廈大將系列講座與學生課程學習貫通,允許學生根據實際在線學習時長申請認定全校性選修課學分。
「疫情期間,廈門大學開發各種資源,調節學生情緒,引導他們為戰疫貢獻青春力量,進行了一次生動的『課程思政』實踐。」有專家指出。(本報記者 張爍)
(責任編輯:俞曼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