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火的鞋是什麼?
最想買的鞋是哪雙?
手裡攢不住銀子不說,
花唄更是還不清
不停的買買買買買買
是不是一種心理病?
我們今天不聊球鞋,
只聊買鞋時的心態。
每到11月,都是令人難以抑制的衝動……
那種揮刀「剁手」的果決,以及斷臂楊過找不到姑姑的空虛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我們的腦子裡,「雙11」必然是要看哪雙鞋值得入,你當然知道,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圈套」但是這誘惑卻抵擋不了。那麼,我們又是怎樣被設計的呢?這個學問可就深了……
沒錢,照買不誤!
「雙11」之後,「尾款人」這個詞成了熱議。不知你本月的剁手消費帳單是否需要分期,但是現在想想 ,為了某雙鞋甘願「尾款人」也要買的決心,十多天後是否變得冷靜了呢?在車貸房貸這種人生級的尾款之後,「花唄」這個消費方式正在改變新一代人的消費理念。
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這句倒黴的話不知道是誰發明的?總之任何時候消費都是理所當然的。
去年剛剛畢業的半年的 Prince Liu(化名) 用分期的方式買了一雙價值頗高的AJ1,沒過多久鞋子價格繼續上漲,還沒捨得穿的他立刻出手,還清了「尾款」不說,還掙了一小筆。於是,他大膽的拿著這筆利潤投資下去,結果買啥啥倒閉,吃土的日子綿綿無絕期。
拋開商家誘惑,我們的身體機制,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的大腦裡有兩個活寶:「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是天使派,它代表著快樂,當你考慮購買時它就會亮起來;而大腦中的「腦島(Insula)」區域則是惡魔派,它代表著痛苦和厭惡,當你想到購買這些物品會花費多少錢時,它的表現會更加活躍。
所以簡單的說,伏隔核的快樂元素催促你趕緊下單早買早享受,但腦島會盡職盡責的阻攔這一想法,苦口婆心的告訴你買了就要吃土。
那麼,商家或者是銀行要想一種方法,去對抗理性的「腦島」……老編我年輕的時候,它叫信用卡,如今搖身一變,改名為花唄,消費模式都是大同小異。
欲望和成本是影響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而當成本不需要立即考慮時,欲望也就站了上風。實驗表明,這種消費模式,更容易讓人從容買單。
因為,消費的人不在乎花更多的錢,因為當下不需要考慮,只是數字上的一個變化而已。
而你心儀的球鞋,唾手可得,那麼,脆弱的心理防線很容易被攻破。理性在此時被拋到九霄雲外,大家轉而都去焦急刷新快遞信息了……「雙11」瘋狂的折扣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它的潛臺詞是,錯過就要再等一年了……殊不知明年還會有更新一代的產品等你買。
另外,促進我們買買買的最大動力就是「獎賞機制」。在這個接近年尾的時刻,是時候買雙鞋犒勞一下自己了……況且又是打折,太貴也沒關係,還可以分期……就算真的不想買什麼,但是大家聊起來「個人戰績」時,顆粒無收的我,是否會感覺到尷尬,或者令朋友們 覺得自己太摳門了?
近期電商運動裝備類熱銷品牌榜單,
以及筆者自己目前的消費額度
當鞋子的誘惑和大幅度折扣,以及虛榮心在一起的時候,伴隨著不需立即掏錢包的消費模式,很多人是選擇早買早享受的。即便是買完了,也是要在「雙11」享一波折扣。
沒用,買完才懂!
「收藏型」的購買,在我們的這個鞋圈裡是最常見的消費。
「穿不穿沒考慮,先收它一雙,以備不時之需。」
「歐文1234我都買了,567必須收下去……」
這種購買方式,在長輩或者圈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理解,雖然有一種說法叫「球鞋蜈蚣」但是我們只有兩隻腳……並非真的可以一下展示多雙鞋在腳上。更多的是讓它們在家等著氧化。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把喜歡的球鞋一一入手。
哲學博士Kit和她的兩本專著——
《揭秘新消費者心理》和《購買基因》
根據消費心理學家Kit Yarrow的分析,想像力同樣是影響購物的一大因素。說起來有點小尷尬,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之所以喜歡購物,大多數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會幻想未來的自己會因為這件商品而變得快樂……
「你就是 Michael !」
比如,我買了某球星的最新籤名戰靴,似乎就像是擁有了他的技能包一樣,球場上也能瀟灑過人,帥氣出手……事實上,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罷了。然後在場邊喝可樂的時候,收集一下讚羨的目光,順便聊聊新鞋的性能,唏噓當今下球鞋文化太過浮躁而已。
但問題是,往往這種想像和自身是有一定偏差的。就像有人不喜歡那麼厚的鞋底,場地感缺失,跑起來都不是自己的腿了……有的人腳愛出汗,某種鞋面材料也令他感到不適……比如鞋楦的寬窄問題,令人感到難受……而這種變差最終會導致我們將新買的戰靴打入冷宮,然後繼續尋覓下一雙。
老編我想很多朋友分享過這條經驗,如果某雙鞋讓你有知己般的穿著感,量身定做一樣的舒適度,那麼,別猶豫,根據你的能力再買它一兩雙吧。因為無論後面怎樣更新換代,都未見得有這一雙懂你。扣籃王白喬丹(Jordan Kilganon)最認可的是 LeBron X,街球王趙強不止一次說過自己多麼鍾愛 Soldier 6,他們同一款鞋藏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
便宜,是個「害人」的理由!
我有一個很喜歡買「白菜鞋」的朋友老王,那會兒人稱「白菜王」。總是喜歡聊他最新入手的球鞋是有多麼的性價比,你看這個好穿搭人稱「小XX」,你看這個很實戰XX的支線,而且價格才……
時間久了,我發現,他似乎對每一件淘到手的白菜鞋都有不滿之處。
所以,一直在尋找下一雙白菜。新鞋不上檯面不說,自己也沒有固定的穿搭套路,更重要的是錢也沒少花……
因為,價格往往會讓你忽視了最切實的需求。其實,大幅度的折扣,和信用卡以及花唄一樣,都會影響你的消費判斷,挑逗你的心理狀態,催生一種「選擇支持認知偏差」的情況。
聽上去略有些複雜,實際上就是白菜王的例子,買了再說,到手以後又發現其實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湊合穿幾天,繼續放家裡氧化吧,反正「便宜」。殊不知,幾雙白菜的錢 ,可以讓他享受一次高端體驗了。
入坑,"狄德羅效應"的威力!
當然,「白菜王」在幡然悔悟之後,遇到了新問題……
他用一堆白菜的錢,買了一雙有排面的 Nike x Sacai VaporWaffle,到手後俯視著家中的「白菜田」,真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麗心境。於是,把所有的衣服都翻了出來,想如何去搭配……
結果懊惱的發現,原來自己的其它單品都太土了,要麼太低端,要麼不夠潮。於是,配褲子,衣服,甚至背包,最後做了個髮型後發現自己的國產手機也用了快三年了,一點都沒有 Sacai 的範兒……
總之,這下來遠遠超過了他最初的預估。穿著新鞋出門,總不能擠地鐵吧,被踩了簡直要瘋了……就像是你在遊戲裡得到一件神兵利器後發現自己從頭到腳的裝甲皆為垃圾一樣。如果這樣武裝到牙齒的話,那簡直要傾家蕩產,令他欲罷不能。
這一效應因最早由18世紀法國哲學家
丹尼斯·狄德羅(Denis Diderot)提出而得名
這就是著名的狄德羅效應(The Diderot Effect)。在這種隱性的推動下,「剁手」就變成了理所當然。或許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瘋狂購買者,但切莫以為自己不是,因為當你購買了第一雙名牌球鞋之後,那種自我品味和審美的提升感,恰恰就是狄德羅效應的開始。於是在隨後的幾年中,慢慢的開始「提升自我」。
所以呢……
從價格到心裡,想要一一避開這些坑,真的是太難了。
從一個理性的鞋迷角度出發,我們要知道,球鞋至少這兩點,切莫無止境購買,或非理性收藏,因為絕大多數都稱不上古董級藏品:
1. 再稀有的球鞋難逃復刻,復刻難免不貶值。
2. 時間長了就氧化,再久就碎掉。
所以,
夠穿就行,適可而止!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後疫情時代,上馬先行一步
▲L7聊系列 | 自圓其說,當「敗筆」遇到勝勢,一切能延續多久?——TS系列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