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出名於19世紀,其實出現已有300多個年頭了。Guylian, Cote d』Or,Godiva世界聞名。即便是最大眾化的Leonidas,也擁有來自全世界的愛好者。
比利時巧克力特點是口味細膩、柔滑,這是大批量生產達不到的。製作只用可可白脫,而不是便宜的豬油。
特別的外形和悅人的美感,來自傳統的比利時模具。為了與這一切匹配,巧克力被小心地放入美麗的金鑲邊黑盒子裡,然後再用手工蝴蝶結或緞帶裝飾,就像是一個個迷你版的中國月餅。
杏仁糖在比利時是巧克力糖中的極品,很多巧克力工廠至今都用手工製作,幾乎每個小鎮或城市都售賣昂貴的杏仁糖。
巧克力不一定就有提子味、果仁味等等幾種變化,比利時巧克力口味變化之多,令人覺得有無數種可能,比如水果味、白巧克力味、塊菌形等等。如果找不到自己最喜歡的巧克力口味,可以說,你並不真的愛巧克力……
第一次在歐洲做獨行背包客,我選擇的國家便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作為歐盟總部,再加上我去的那天是11月中旬的一個陰天,整個城市總體上有些冷淡嚴肅的氛圍,在烏雲沉沉之下仿佛沒有生機。
可是在灰濛濛的雨天裡,美食的色彩讓布魯塞爾瞬間生動起來。城市的觀光點很集中,市中心幾乎擁有布魯塞爾最重要的數個景點——市政廳、撒尿小童、巧克力博物館、賽爾克拉斯臥像、丁丁漫畫牆、聖于貝爾長廊……更別說隱藏在街頭巷尾的各種巧克力店,用它們夢幻般的裝飾吸引著有童心的旅人們駐足。
巧克力博物館坐落於一座有些破舊的閣樓,定時會有巧克力師在廚房講解製作過程和可可豆的分類。不遠處的桌子上擺放了不同純度的黑巧白巧,還有一臺正在攪拌巧克力的機器。我拿起一旁的長條餅乾伸到滴管前,柔順絲滑的巧克力濃漿立刻溫柔地包裹住了它,馥鬱的香味在狹小的空間裡瀰漫開來。
聖于貝爾長廊則匯集了比利時的多家名品巧克力店。朋友推薦給我的品牌叫Pierre Marcolini,相比於商業化程度高、已經入駐中國市場的「巧克力勞斯萊斯」Godiva,這家店顯得比較神秘。它的包裝盒主要以黑為底,低調奢華感與其他品牌的絢麗色彩各有千秋,算是近年裡名聲大噪的「巧克力LV」。
但如果在布魯塞爾閒逛,只著眼於巧克力未免錯失了其他美食。精巧的馬卡龍、繽紛的華夫餅、鮮香的炸薯條,都在寒冷的秋冬季節裡散發出誘人的香氣。華夫餅工廠在丁丁漫畫牆附近,食客眾多,幾乎找不到一張空桌。意料之外地,華夫餅竟然有甜鹹兩種口味。看來在中國粽子豆腐腦的甜鹹之爭,在歐洲也依然存在。華夫餅現做,澆的醬是自選的,看不懂法語的我買了個甜上加甜,又是燙口又是酥軟,在冷天裡呵出陣陣白氣。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裡說,「對於大量的吃,這是貪得無厭。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大吃大喝那是饕餮行為,細嚼慢品食物豐味才是美食客的「饞」。我在布魯塞爾的最後一站,是一家叫「永遠吃不飽」的當地餐館。一份白啤酒燉牛肉套餐,我竟吃了一個小時。服務員從點單到上菜到結帳,都堅決貫徹了「慢節奏」,這讓我也不得不隨之放緩,細嚼慢咽,從日落西山坐到了華燈初上。
實話說,在布魯塞爾的旅行中,除了必要的景點打卡,我大概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吃」上。然而,巧克力王國實在是名副其實,這裡確乎是甜食愛好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