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仙洞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石臺縣貢溪鄉杉山下,洞全長3000多米,面積達到了兩萬多平方米,是一個有著層次豐富、多階段、多堆積形態的大型溶洞,分為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層結構。到目前為止,蓬萊仙洞是已經被發現的溶洞景觀中最為優秀的代表作,也是因其體量大、景觀別致的特色最為吸引。
蓬萊仙洞是一個石灰巖溶洞,由於地殼運動,海水下降陸地崛起,才溶蝕稱現在我們看到的洞體和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整個洞體的形成距今已經有9000多萬年的歷史。溶洞內依據自然形態分別被分為迎賓廳、探海長廊、龍海動宮、通明宮、迷仙宮、玉蟾宮、銀河長廊、瑤池、南海、朝音殿、送客廳10個景點,每個景點都有自己的鎮點之寶。
探海長廊中9米多高的「落地金鐘」宏偉壯觀、通明宮中的「凌霄寶殿」惟妙惟肖、玉蟾宮入口處的「石花」、銀河長廊中的「天馬行空」,等等,無不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在大大小小的近百處景點中,令人稱絕的還是潔白無瑕的羅紗帳、立體國畫山水浮雕、晶瑩剔透的天絲、精美雄渾的天佛山。這幾處景點還被稱為蓬萊仙洞的「四絕」。
「四絕」依次分布於通明宮前端迷仙宮的入口、瑤池和南海。一絕「山水浮雕」也被稱為「天然壁畫」。這是一個巨大的巖體溶蝕景,景中樓臺亭閣,山環水繞,起伏跌宕,仿佛人工就地精心雕琢而成。二絕是「羅紗帳」。羅紗帳是由高純度碳酸鈣凝結而成的巨大的結晶體,渾如帳幔,從洞頂直垂到溶洞的底部,因其顏色潔白如玉,晶瑩剔透,故名「羅紗帳」。這種高純度的碳酸鈣結晶體在地質學上被稱為「石盾」。類似的結晶體在在其他的一些溶洞景觀中,也有可能見到;但是,像這樣大體量的「石盾」,從目前已經掌握的信息看,當是國內僅有,華東唯一。
三絕「千佛山」和四絕「天絲」,同在南海景點中。千佛山是由無數個蓮花瓣狀、黃褐色的鐘乳石自然壘砌而成的洞中山,高約20米,圍度約50米。雄偉壯觀。四絕「天絲」,又被叫著「天女散花」。南海西南側溶洞穹頂上,懸掛著無以數計的玻璃管狀結晶體,晶明透亮,仿佛一場急雨從天而降,卻又因為某種神力的不期而至,使「雨絲」僵持在了半空中,從而被遊客們因物象形的叫著「天絲」;也有的遊客,將天絲叫著「天女散花」。理由是:那些玻璃管狀的、密密匝匝的碳酸鈣結晶體,是「天女」散花時,飄散在空中的花絮所形成的。
蓬萊仙洞,遠不止這些奇景,「四絕」只不過是她眾多景觀中最為大家所熟知,也是最為典型的景觀。蓬萊仙洞以自然形成的獨具魅力為遊人所喜愛,不同地形與地貌的景觀,如同進入另外的世界,在這裡發現大自然的神奇,也讓每一個參觀的遊客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