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瓶草科
土瓶草科(Cephalotaceae),單屬單種,只有土瓶草(Cephalotusfollicularis) 一種。只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海角很小的一塊區域。外觀和豬籠草類似,捕蟲籠的籠口很顯眼並會分泌蜜液。在唇的內緣具有唇齒,以防止捕蟲籠內的獵物爬出。昆蟲常常被它們唇上分泌的蜜液和類似花朵般的形狀和顏色所吸引。
2、雙鉤葉科
雙鉤葉科(Dioncophyllaceae),包含三個單種屬,但只有盾籽穗葉藤(Triphyophyllumpeltatum)一屬一種是肉食植物,分布於西非象牙海岸一帶。鑑於該科和粘蟲草科以及其它肉食植物的近緣關係,其它兩屬可能是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肉食習性。盾籽穗葉藤極難種植,目前只有幾處專業的植物園有種植。盾籽穗葉藤會在幼芽上長出如同毛氈苔一樣的長長的帶有粘液腺的變態葉來捕捉昆蟲。
3、茅膏菜科
茅膏菜科(Droseraceae),肉食植物的大科,包括了最為人所熟知的幾種肉食植物。三個屬:茅膏菜屬(Drosera),捕蠅草屬(Dionaea)和貉藻屬(Aldrovanda),三個屬之間形態差異巨大。
叉葉茅膏菜(Drosera binata),長得比較奇葩的茅膏菜。茅膏菜屬種類很多,全球分布,靠分泌粘液的腺毛來捕獲和消化獵物。
捕蠅草(Dionaea muscipula),單種屬,分布於加州海岸平原。進化出了所有肉食植物裡面最主動的捕蟲陷阱。
囊泡貉藻(Aldrovanda vesiculosa),單種屬,除美洲以外廣泛分布,完全水生的肉食植物,捕蟲機制跟捕蠅草類似,被達爾文稱為水生的捕蠅草。養殖非常困難。
4、粘蟲草科
粘蟲草科(Drosohyllaceae),單屬單種,只分布於西班牙、葡萄牙和摩洛哥。
粘蟲草(Drosophyllum lusitanicum),捕蟲機制和茅膏菜類似,利用粘液腺毛。但生境在喜歡溼潤的肉食植物裡面尤其特殊,生長在乾旱的環境中。養殖比較困難,對澆水的多少極為敏感。
5、豬籠草科
豬籠草科(Nepenthaceae),一屬一百多種,分布於從馬達加斯加到澳大利亞東北部,新喀裡多尼亞的太平洋熱帶地區。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捕蟲植物啦。
馬桶豬籠草(Nepenthes jamban),物如其名,惡趣味而已。
蘋果豬籠草(Nepenthes ampullaria),值得注意的是該種豬籠草已經失去肉食習性,改為搜集從上面掉落的落葉和鳥糞產生的腐殖質提供營養。(籠口寬闊,籠蓋後翻)
6、瓶子草科
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有三屬約17種,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
太陽瓶子草(Heliamphora chimantensis),本屬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委內瑞拉和蓋亞那,約10種。只能通過存積在漏鬥葉中的液體淹死動物,再通過液體中的消化細菌分解屍體,可算是謀殺植物。它們的捕蟲器是由葉片捲曲融合成的一個簡單的瓶狀結構演化而來。為南美洲高降雨量地區特有的,因瓶蓋不發達無法擋住雨水,為了防止捕蟲瓶中的液體過多而使得其倒伏,它在基部上方的葉片融合處進化出了一條細小的縫隙,可讓過多的雨水流出。
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 californica),名如其形,很有意思,該屬就只有這一種,分布於美國北加州和俄勒岡。它們瓶蓋的左右兩側黏連,形成一個球狀的頂部,使得整個捕蟲瓶幾乎密封。球狀的瓶蓋與瓶身的銜接處有一個凹陷的縫隙,另外,整個瓶身上部有許多缺少葉綠素而呈現出白色的斑紋,陽光可以透過這些白斑射入捕蟲瓶內。昆蟲(大部分為螞蟻)可以從狹縫中進入捕蟲瓶。一旦進入後,它們會被這些白斑迷惑,誤以為白斑處為出口而在捕蟲瓶內迷失方向,最後落入消化液中而被消化。眼鏡蛇瓶子草的瓶蓋因具有類似蛇信子的附屬物而得名。
小瓶子草(Sarracenia minor) 。瓶子草屬分布於北美,約有10種,可以產生消化酶,是真正意義上的肉食植物。瓶子草屬植物為了解決捕蟲瓶中液體過度而導致倒伏的問題,進化出了瓶蓋。瓶蓋是位於瓶口的一片寬大的葉狀結構。它覆蓋了整個瓶口,使得雨水不能進入其中。瓶子草具有分泌蛋白酶和磷酸脂酶的能力,蛋白酶和磷酸脂酶可將蛋白質和核酸分解,釋放出胺基酸和磷以供瓶子草吸收。由此可猜測瓶子草進化出瓶蓋也許是為了防止消化酶的流失。
7、腺毛草科
腺毛草科(Byblidaceae),單屬若干種,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北部和紐幾內亞島南部。粘液在陽光下反射色彩,又叫彩虹草。
絲葉腺毛草(Byblis liniflora),捕蟲機制為葉片上布滿粘液腺毛。
8、狸藻科
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三屬,世界性分布。包括狸藻和捕蟲堇這些為人熟知的肉食植物。
人見人愛的小兔狸藻(Utricularia sandersonii)。萌萌噠。狸藻為水生植物,採用非常獨特而精緻的捕捉陷阱。
這個是狸藻的捕蟲囊,一般狀態處於負壓,如果有水生小動物遊過觸動了囊口的纖毛,捕蟲囊就會瞬間釋放負壓,如同吸塵器一樣把小動物吸進捕蟲囊內進行消化。
圓切捕蟲堇(Pinguicula cyclosecta)。捕蟲堇的捕蟲機制類似於粘蠅紙。
螺旋狸藻(Genlisea subglabra)。該屬只分布在熱帶美洲和非洲,看起來其貌不揚,但其捕蟲手段卻非常之牛逼哄哄。
螺旋狸藻的玄機在於,地下變態葉會形成叉狀結構,叉子的頂端有很多空隙讓土壤生物鑽入,但空隙裡的倒毛使得土壤生物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最後到達中央膨大的部分結束它們悲慘的一生。
9、花柱草科
花柱草科(Stylidiaceae),五屬,只有花柱草屬(Stylidium)有肉食性。分布於澳大利亞,利用花莖上的粘液腺毛捕捉和消化昆蟲。
花柱草(Stylidium turbinatum)又被稱為扳機植物(triggerplants)。圖中左上方彎曲的部分是合蕊柱,當昆蟲來傳粉時,合蕊柱受到機械刺激便會像扳機一樣彈出,把花粉打到昆蟲身上,並接受昆蟲身上來自其它植株的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