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氣,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近義詞有:狼狽為奸、同流合汙,反義詞有: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精誠團結,沆瀣一氣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沆瀣一氣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沆瀣一氣(hàng xiè yī qì)
成語釋義: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成語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近 義 詞:狼狽為奸、同流合汙
反 義 詞:志同道合、肝膽相照、精誠團結
成語用法:可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正音: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沆瀣一氣的例句:
1、他們兩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氣。
2、他們互相勾結,沆瀣一氣,正是一丘之貉。
3、他們兩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鎮上的人總是避而遠之。
4、但一旦出現故障,冷空氣熱空氣就沆瀣一氣,集於一處,不冷不熱的,弄得我的黃油化了,牛奶臭了,凍起來的蔬菜也爛掉了。
5、日本入侵者和偽軍沆瀣一氣,鎮壓抗日英雄。
6、父子兩人是先後任的縣官,卻沆瀣一氣地搜刮民財,貪贓枉法。
7、腐敗分子和不法分子就此沆瀣一氣、「貓鼠同眠」,同氣連枝,共同攫取到大量「黑金」和不義之財。
8、這些官員和警察沆瀣一氣,勾結起來坑害國家。
9、這三個沆瀣一氣的貪官,不知汙了多少民脂民膏,人們一提起他們來就咬牙切齒。
10、鳥盡弓藏後,我們一家子酒囊飯袋,沆瀣一氣,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11、他倆在一起,可謂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的成語接龍:
沆瀣一氣 > 氣吞山河 > 河東獅吼 > 吼天喊地 > 地地道道 > 道聽途說 > 說到做到 > 到處碰壁 > 壁間蛇影 > 影影綽綽 > 綽約多姿
沆瀣一氣由小學家庭輔導平臺[小孩子點讀]APP獨家整理並發布。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