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之色》是當代法語文學大師級作家皮耶爾·勒邁特的作品。他以犯罪小說蜚聲文壇,憑藉《必須找到阿歷克斯》榮獲國際匕首獎;2013年,他的《天上再見》榮獲法語文學至高獎項——龔古爾文學獎。至此,他成為推理文學和純文學兩個領域都獲得至高榮譽的作家。
本書的女主人公叫瑪德萊娜,可以說,女性美好的特點全部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儀靜體閒,天真善良」。她是平凡的,她只是一位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一個離過婚的「富二代」。本以為生活便會這樣平平靜靜的度過,可是,父親的突然離世讓瑪德萊娜也走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十字路口,她的生活就此發生了滄桑巨變。
01、一場葬禮,悄無聲息中埋下了復仇計劃的導火索。
在為父親佩裡顧——法國著名的銀行家舉行葬禮的時候,一聲巨響,瑪德萊娜唯一的兒子保爾從樓上墜落摔在了佩裡顧的棺木之上。
看似機緣巧合,其實這背後卻是她的情夫安德烈為了進軍文壇,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幸運的是,保爾經過及時的救治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卻落下了殘疾,終身只能與輪椅相伴。
本以為生活對她的考驗就到此為止,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更是將瑪德萊娜拖入了深淵。她靠著父親打拼下來的事業和留下的積蓄,本可無憂無慮地繼續生活下去。可是,不懂經營的瑪德萊娜,在繼承銀行後更似一個「傀儡」任人操控,她完全沒有意識到,此時,正有無數雙惡狼般的眼睛緊緊盯著這一杯羹。
單純善良的瑪德萊娜總是容易輕易相信任何人,她把父親的財產交給了父親的親信茹貝爾·古斯塔夫打理。最終在自己父親的親信古斯塔夫的陷害之下,瑪德萊娜失去了父親留給她和保爾的所有財產。
破產並被迫拍賣住宅之後,瑪德萊娜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生活的無情和人類的自私。而那個曾與她親密無間、陪伴在她身邊的閨蜜蕾昂絲已經成為了茹貝爾的情婦,身邊的親人也開始冷落她、背叛她。叔叔夏爾,情夫安德烈和女伴蕾昂絲都先後露出了真面目,離她而去。
瑪德萊娜身邊空無一人,悲涼的心裡會有什麼?如果由上層社會跌落至此,她的心裡能有什麼?
02、跌落谷底,無可掌握的內心逐漸強大,有時正是命運的巨變。
在《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馬曾經為愛德蒙·唐泰斯設置了三個敵人,並由此展開一段情節跌宕的復仇故事。而在《火光之色》中,皮耶爾·勒邁特也借鑑了這個元素,裡面的「瑪德萊娜」這個角色的設計,看起來要比基督山伯爵更慘、更無助,她沒有淵博古怪的學識,本人長得並不如花似玉、三十六歲的年齡也不佔優勢,更沒有取之不盡的財產,如果想要復仇,只能憑藉自己的力量,以及徹底擺脫之前天真而憐憫的性格。
在小說中,有個細節,說明瑪德萊娜是一個善良的人,也是一個幻想道德救世的人。當銀行代理人茹貝爾·古斯塔夫發現了蕾昂絲一直在偷偷從佩裡顧家庭的開支中拿錢做假帳,他將所收集的證據擺在辦公桌上時。可愛的女主瑪德萊娜選擇了讓人意想不到的處理方式——扣除蕾昂絲未來一半的薪水以償還債務,但同時,又將蕾昂絲的薪水提高一倍。這樣的懲罰純粹是在進行道德的懲罰與批判,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卻成為閨蜜譏笑的對象,善良的羔羊,真正應了那句老話「兔子逼急也會咬人」,在她無路可走之時,選擇了無情的反擊。
一步步的隱忍退讓,一次次的委曲求全,最終換來的竟然是得寸進尺和變本加厲的欺騙。這些仇恨的種子在她的心中慢慢的生長、發芽。最終,當得知兒子保爾跳樓的真相,徹底點燃了她心中的怒火,她要復仇!她要奪回原本屬於她的一切!
或許,命運的鐵拳只有擊中要害的時候,脆弱的人才能真正地學會反抗。從脆弱無助到心思縝密,從悲天憫人到冷漠無情,這一質的轉變,瑪德萊娜做到了。在助手迪普雷的幫助之下,她懷著對兒子未來的擔憂、被親戚朋友背叛的仇恨,開啟了精心策劃的復仇之路。
她將蕾昂絲的情人作為了自己的突破點,處心積慮,準備一點點地奪回自己原本的權力,摧毀茹貝爾和叔父夏爾費盡心機攫取的財務和事業。
03、露出的火光之色,便是弱者爆發的火焰,他們奮起,實施最後的反擊。
《火光之色》的背景設置在上世紀30年代,正值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夕。除了復仇的故事之外,小說還描述了當時歐洲的前景。其中的故事情節不少地方涉及到納粹德國的崛起和戰前法國的狀態。
茹貝爾在攫取了佩裡顧銀行的資產後,將投資目光放到了發展噴氣式飛機上,就在設計上幾乎成功之時,由於瑪德萊娜的破壞,工程試驗事故頻出;叔父夏爾的政治事業,也因為瑪德萊娜在金錢上的栽贓而醜聞頻出,最終慘澹收場。
瑪德萊娜個人快意恩仇,從國家層面也有一條主線正在悄然展開。她成功地將茹貝爾噴氣式飛機的草圖偷出並派人送給德國,從而製造出茹貝爾是德國間諜的景象,她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從國家的實質而言,不得不說她是「背叛」的角色,但在小說中,她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這一條捷徑供她選擇。作為一部小說,瑪德萊娜幾乎成為了一個絕對的存在主義者。
相比之下,保爾喜愛的那位歌手倒是能給我們提供一些人性的光輝。正當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驅逐毒害心靈的藝術的時候,歌手索朗日·加裡納託接受了這一邀請,然而在舞臺上臨時改變演出計劃,演唱了一場關於壓迫與反抗及關注猶太人困境的歌劇,用她微弱的聲音,唱出了一個國家急需的吶喊。這是一種「大我」的「復仇」,與瑪德萊娜個人「復仇」緊密結合,展示了一個時代的大主題,從而使作品更顯張力,如果僅僅是「小小的我」的展示,作品的批判意義恐怕就會降低。
該書的最後,作者以瑪德萊娜復仇成功作為結局。看似圓滿,卻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遺憾。最初的瑪德萊娜,連身邊的僕人受欺負都會同情憐憫的她,最終卻被威脅、被金錢、暴力逼得如此堅強,最後她露出的火光之色,是毫不妥協與退讓的,是對待不公平命運的最後反抗。這或許更是時代的悲劇,是現代人冷酷的常態。
化悲傷為力量,化憤怒為理智,化柔弱為堅強,開始反擊、不斷的反擊,最後得償所願。並且重獲愛情,友誼和財富,成為人生最終贏家。這才是生活的寓意。
正如皮耶爾·勒邁特所言:「你感到痛苦的時刻,就是你蛻變的時刻,它讓你的生命變得豐盈而強大。」有時候逼一逼自己,不給自己留下任何退路,或許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展翅翱翔。
這本書的結局非常圓滿,令人愉快。當瑪德萊娜將所有的罪人一一懲罰,她回到兒子的工廠,看到兒子快樂而忙碌的生產著他的化學產品,保爾不厭其煩地為她講解他的產品流水線,她擁抱了他。此時虛弱的她要回去休息一下,迪普雷先生開車過來送她回去……願苦難消除之後,他們能夠幸福地生活下去。
結語:在本文的結尾處,想用《火光之色》的開篇,作家雅各布·瓦塞爾曼的一句話來總結全文:「總體看來,沒有好人與壞人之分,沒有正人君子,也沒有狡猾的騙子,沒有羊羔,也沒有惡狼;有的只是受到懲罰和沒有受到懲罰的人。」如此而已。
作者簡介:姑且慕容,現居北京,文字工作者。愛好運動、閱讀、觀影和記錄。有時候,只是拋出一個觀點,更我的是期待友友們的批評、討論和交流。點個關注,一起互通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