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這場席捲全球的大流行疾病,已經對人類造成了重大損失。全人類並肩作戰,一起抗擊這場邪惡的瘟疫。
諾貝爾得主馬爾克斯在1985年,寫了一本舉世聞名的愛情作品《霍亂時期的愛情》,英文名和西班牙語書名分別是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筆者認為,是不是書名改譯為《愛在瘟疫蔓延的日子裡》會更貼近英文和西班牙語書名,同時也反映了該書的內涵意義。
這是一部值得人們深刻思考的作品。馬爾克斯筆下的 「愛情」 並非我們通常認知的成熟愛情或非成熟愛情,也不是理性維度和感性維度的愛情,而是一種超越我們所知的所有愛情之外的愛情,是不由人自身可以控制自我內心世界的愛情,是從愛上的那一刻起,就如同被愛神用咒語般對愛上了枷鎖,讓人覺得愛上一個人如同患上了一場瘟疫一樣,而脫離這個枷鎖,讓自己治癒的方式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在靈與肉之間進行博弈。
如您對這部作品感興趣,請大家觀看課程視頻:
英文原作封面
中文版譯作封面
引自鳳凰網(2012年9月24):「2012年8月27日,經過授權的簡體中文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第一次以完整譯本的面貌進入中國大陸。譯者楊玲談到:『我想帶給讀者陌生感』。《霍亂時期的愛情》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寫的第一部小說,西班牙語首印量是《百年孤獨》的150倍,長久以來,『窮盡愛情的可能』已成為這本書的標籤:忠貞的、放蕩的、畸形的、稍縱即逝的、永生永世的……都在書中蔓延開來。
毫無疑問,任何文學在異國的重生都必須倚賴於翻譯,尤其像馬爾克斯這樣偉大的拉美作家。為此,哥倫比亞駐中國使館文化參贊路易斯先生特別感謝了楊玲,稱翻譯《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的工作「非常偉大」。
儘管業界對該書此次重譯的水準質疑頗多,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還是對楊玲的翻譯工作給予了稱讚,甚至認為新譯質量超越了舊譯:「老版雖然並不壞,但楊玲譯得更好。」隨後,陳眾議幽默地把楊玲和《百年孤獨》的譯者範曄比作西班牙語翻譯界的金童玉女。
新版《霍亂時期的愛情》出版方'新經典'的責任編輯黃寧群告訴本報記者,對於這樣一部偉大的愛情小說,更適合女士翻譯,看過楊玲老師之前的作品,覺得很合適,試譯後決定由她執筆。
讀過新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的人不難發現,楊玲的一大特點就是直譯。『我的基本原則是直譯,如果過多運用漢語本身的成語或者俗語,會使原文中許多鮮活的細節失去光彩,甚至被消解。我想帶給讀者一點點陌生感,馬爾克斯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在很多平常的事物中讓讀者感受到了陌生,這種陌生感也是我儘量保留的,這也是中國讀者閱讀外國文學的一種樂趣。'」
*博主評論:
1. 譯者楊玲希望給讀者帶來一種「陌生感」體驗,這點讚同。然而,她談到這部作品基本採用直譯的方式,而且在文字層面不去更多使用漢語的語言規範,這個想法或許可以進行探討。博主認為,楊玲是想告訴我們她希望用漢語去重新構建一個具有南美風情的故事世界,一個屬於馬爾克斯的故事世界,但是在營造陌生感的同時,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故事本身的「可讀性」問題。如果過度直譯,而造成了困難的可讀性問題,或許對作品的故事意義和價值就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2. 這部作品是否選擇讓「女性」或者「男性」翻譯,博主認為這並不重要。我們不能把情感細膩的維度投射在譯者性別層面。馬爾克斯是一位男性作家,而且為什麼不找一位和他有著相等情感閱歷和深度的男性譯者翻譯呢?文章中談到「更適合女性翻譯」,我本人對此持有保留意見。選擇讓誰翻譯,這並不是一個性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