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嵐水庫樞紐工程昨天正式開工,水庫建成後年平均可增加供水量4530萬立方米,有力緩解煙臺的「缺水之困」
蓄生命之水 解萬民之渴
老嵐水庫工程規劃圖。
10月26日,煙臺市老嵐水庫樞紐工程正式開工。YMG全媒體記者 申吉忠 攝
破解「缺水之困」,煙臺跨出重要一步。
26日上午9時18分,老嵐水庫樞紐工程正式開工。這是時隔60年後,煙臺啟動建設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
作為市區「飲水機」,老嵐水庫建成後,年平均可增加供水量4530萬立方米,相當於多了3/4個門樓水庫;作為外夾河的「防汛庫」,可將下遊河道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
滔滔河水入老嵐,一泓清泉潤萬家。建設老嵐水庫,留住生命之水,可解萬民之渴,可解百世之憂。
面向長遠開啟利民工程
老嵐村南、外夾河畔,一排彩旗越河而過,延伸至對岸山坡。「這就是大壩的中軸線。」老嵐水庫工作專班副主任郭增軍遙指遠方。
就在彩旗終點處,一行大字格外惹眼:「水庫建設 百年大計」。
短短8個字,重若千鈞。分量之重,重在人民,重在長遠。
建設老嵐水庫,是現實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必然: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論證建設老嵐水庫工程,1999年正式申報並得到國家批覆。後因膠東調水工程啟動實施,加之連續多年豐水,老嵐水庫立項建設工作暫時擱置。
2014-2017年,我市連續遭遇嚴重持續乾旱,雖通過調水等應急措施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但供水安全依然存在風險隱患。
水資源短缺還將成發展「命門」:隨著全省新舊動能轉換核心城市等一系列戰略相繼落地煙臺,煙臺水資源需求量必然將大幅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逐步加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煙臺中遠期供水安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省市兩級決定實施老嵐水庫工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戰略工程,將其納入全省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和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重大項目庫,並積極爭取將其列入全國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省委書記劉家義先後兩次親赴水庫壩址現場調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龔正、李幹傑等領導親自研究、靠前指揮。
市委、市政府及時編制《煙臺市區水資源綜合利用暨供水保障規劃》和《老嵐水庫工程規劃建設方案》,並將老嵐水庫列入「三重」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重點攻堅事項。市委書記張術平、市長陳飛等市領導多次到庫區和壩址現場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
「樞紐工程的開工,既是戰前的『動員令』,又是戰爭的『衝鋒號』。」省水利廳廳長劉中會對工程建設提出殷切期望。在省市兩級的關愛呵護下,老嵐水庫,改革開放以來膠東第1座、全省第2座新建大型水庫工程,必將在36個月的施工期內快速崛起。
上下同心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2018年,老嵐水庫工程啟動建設;2019年2月,擠進國家「十三五」調整規劃;10月,老嵐水庫移民試點安置房工程開工建設;2020年4月,完成立項審批;5月,10棟試點安置房於全部封頂……
「老嵐水庫的每一個進展,無不體現著攻堅克難的勇氣、快速高效的作風、為民務實的情懷。大家上下一心,幹群共同發力,把數不清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郭增軍說。
3個多月20多次匯報爭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積極靠上全力爭取,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工作狀態,3個多月內20多次到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及有關單位溝通匯報,「五加二」「白加黑」,化不可能為可能,工程於2019年2月份擠進了國家「十三五」調整規劃,為老嵐水庫工程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40天完成庫區實物調查:實物調查工作是水庫移民規劃編制、工程可研報告編制的基礎性數據。工作專班組建市縣鄉三級34個、400餘人的現場調查工作組,全面打響實物調查攻堅戰,挨家挨戶進行現場測量,嚴格執行「不折不扣、不突不破」「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標準,堅決維護政策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僅用40天時間,就拿下了庫區3593戶9784人,土地約2.7萬畝等紛繁複雜的庫區實物調查工作。
20天完成地上附著物清障:為了後代杯中有水、倉中有糧,廣大基層幹部帶領庫區移民全力配合,保證了項目的順利推進。大壩所在的位置,佔用了福山區回裡鎮後富村的果園和菜地,共涉及470戶、332畝地。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開工,村民在20天內全部清理地上附著物,沒有一戶拖後腿。「村裡群眾都挺配合的。」後富村黨支部書記王守樂說。
搬出舊房,住進新房。隨著老嵐水庫工程的推進,配套安置房也在加緊施工。截至昨天,福山兩棟試點安置房均已封頂且通過主體驗收,正處於裝飾裝修階段。牟平區四棟住宅樓、三棟網點均已封頂且通過主體驗收,正處於裝飾裝修階段。棲霞市試點安置房均已封頂且通過主體驗收。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將實現庫區移民的安居夢。
可供水可防洪可保生態可增效益
發源於海陽牧牛山的外夾河,一路奔騰向北,與內夾河匯合後注入黃海。
外夾河,古老悠久,被煙臺人稱為「母親河」。但史料記載,她同時也是一條「害水」,遇汛澇之災兩岸百勝受盡其苦。新中國成立以後,煙臺專署、煙臺地區水利局、煙臺市政府先後進行多次整治。
時至如今,外夾河的汛期防洪依然不可忽視。專家介紹,外夾河流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7、8月份,有些年份80%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一、二次特大暴雨過程中,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加上外夾河流域屬於典型的山溪性雨源型河流,洪水集中在汛期,呈陡漲陡落型。
而外夾河下遊穿越芝罘區、福山區和開發區注入黃海,是市區防洪排澇的骨幹河道,其防洪能力高低直接關係到市區特別是芝罘區西部城區及開發區和福山高新技術產業區的安危。
郭增軍說,老嵐水庫建成後,可有效發揮防洪功能:「老嵐水庫位於外夾河中遊,防洪庫容為1400萬立方米,工程建成後,可將下遊河段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有效保護下遊萊山機場及煙臺市區的安全。」
不過,對老嵐水庫而言,如今其最大的意義,在於攔蓄外夾河水,留下生命之水。
煙臺屬於北方典型的資源性缺水濱海城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有487立方米,只相當於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5,市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700毫米,而且豐枯變化懸殊,連豐連枯經常出現,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煙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瓶頸。
「2015年至今,我市先後6次調引客水共計5.07億立方米,其中光今年就達到2.34億立方米。」郭增軍無奈地說。
調水量大,但成本高昂。開發和利用好有限的當地水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最有效、最經濟、最可靠的途徑。
在流經市區最大的大沽夾河(內夾河和外夾河)、辛安河和沁水河3條河流中,內夾河建有門樓大型(2)水庫和庵裡中型水庫,開發利用率達到58%左右;辛安河建有高陵中型水庫,開發利用率也達到了50%;沁水河流域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但沒有適宜建設中型以上規模水利樞紐的地形條件。而外夾河現僅有桃園中型水庫1座,76座小型水庫及12座攔河閘壩,地表水開發利用率18%。
因此,在這裡建設老嵐水庫,開發利用外夾河水資源,成了重中之重。資料顯示,老嵐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24平方公裡,總庫容1.58億立方米,興利庫容達8491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4530萬立方米。水庫建成後,可向市區供水11.5萬m³/日,可將外夾河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
此外,老嵐水庫還可兼作市區南水北調、黃水東調的調蓄水庫,有效緩解門樓水庫和高陵水庫的客水調蓄壓力,提高煙臺市客水調蓄能力。
老嵐水庫建成後,可利用水庫攔蓄的洪水,下放生態流量,在枯水年份、枯水季節進行生態補水,對防止水土流失及改善下遊河道水生態環境,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刁崢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