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化的年代,娛樂至死與奶頭樂,人生追求是什麼?你幸福嗎?

2020-12-23 筆鋒飄血

漁夫的人生追求

曾經有一個富翁見到一個漁夫在海邊垂釣,就關切地說:

「你這樣怎能賺到大錢?如果我是你,就會想辦法買一艘漁船,這樣會捕到更多魚,賺更多錢。」

「然後呢?」

「然後我會把賺到的錢再去投資。」

「然後呢?」漁夫繼續問。

「比如開工廠。然後我再去投資,賺更多的錢,我就可以成為更大的富翁。」

「你有那麼多錢以後幹什麼?」

「然後我可以到夏威夷海灘度假,享受悠閒的生活啦!」

「那麼,你看我現在不正在享受這樣的生活嗎?」

漁夫的人生追求就是在海灘曬太陽,過著悠閒的生活。而他現在的生活就是這樣,他很滿足,很幸福。

富翁的人生追求就是賺錢,於是他的目的就是賺很多錢,賺到錢他就很幸福。

追求不一樣,幸福就不一樣。

追求清淨或其他,選擇出家

現在仍有一些隱士,隱居終南山。或許是真的有隱居打算的人,或者是想體驗生活的人。不論怎樣,都算是他們的一個追求。他們的追求就是隱居,清修,靜靜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古代,經常有人出家。有些人是為了能吃上飯,有些人可能真是追求高深的道法與佛法吧。現在也有高學歷的人,拋棄我們認為的美好前景,青燈古佛常伴。如龍泉寺禪興法師,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龍泉寺賢威法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龍泉寺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物理博士;龍泉寺賢宇法師,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北大本科等。

這些在我們看來,擁有美好前景的人,放棄了大好前程。但是這是他們的追求,我們不能置喙什麼。之前網上有的觀點是,他們上了那麼好的大學,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能夠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們出家了,是社會的損失,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的思考,我認為:知識學的多,是為社會做出大貢獻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當然,我不是看不起學歷不高的人。學歷不高,不代表知識含量不大,最典型的例子如郭德綱,你能說他沒文化、沒知識嗎。熟能生巧,賣油翁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能由於我們所掌握的技能、知識的不同,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不同。但是,只要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的,都是為社會做貢獻。

上了一個好的大學,接受了比較高等的教育,他們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做出成績。但是,假如他們沒有那個意願,不去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也是不會成功的。

回過頭來繼續談我們的人生追求問題。

你的人生追求是什麼?決定了你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才能收穫幸福的生活。

你幸福嗎?

央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記者在街頭見人就問:你幸福嗎?

中國的幸福指數在全球僅排第93名,這與我國五千年歷史、世界大國的地位並不匹配。

這與我國如今的高房價不無關係,大部分人的追求還是物質層面的人,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

幸福的含義是什麼?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所以說,一個人有目標,並為之努力,並且取得了進步或成功,他就會幸福。

人生追求

在而今的社會,一般人的追求,無非是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物質條件,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比較好的工作。

比較大的追求,就是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國家的富強、崛起聯繫到一起。比如說,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理想,而他也確實實現了。

我們或許做不到周恩來總理做到的地步,但是保爾柯察金曾說過的那樣。「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泛娛樂化

所謂「泛娛樂化」現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鬆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

可以說,泛娛樂化沒有錯,就好像金錢。金錢是沒罪的,有罪的是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是犯罪的人。泛娛樂話,也沒有錯。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快,做到了「足不出戶,知天下」。錯的是那些為了追求流量,為了掙錢而不擇手段的無良媒體、組織與個人。不是所有的媒體、組織和個人都沒有下限,但只要有一部分人,並且他們佔了上風。那麼,泛娛樂話就變成了傷人的達摩利斯之劍。

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一書解析了美國社會由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得出了由此導致社會公共話語權的特徵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化,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現象,以此來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在該書中,波茲曼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令人深省,並認識到媒介危機。——援引自百度百科

美國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頭樂」理論

如何避免80%的精英與20%的loser見的衝突呢,可以——給他們一個「奶頭」,讓這80%的loser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們鹹魚的命運。換句話說,彼80%安分守己,此20%高枕無憂,需要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

最基本例如發洩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者是如滿足型,報導無聊小事明星醜聞、廉價品牌橫行、商品優惠活動、大眾化視聽娛樂……

這類娛樂十分受歡迎,由於生活辛苦的大眾不知不覺在「戲奶頭」中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因此社會對於不正統的通俗文化也就變得十分寬容,而商人、政府高層們也樂見其成。

小編的觀點

不論是「泛娛樂化」、「娛樂至死」還是「奶頭樂」理論,我覺得看問題不要那麼絕對。中國古人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中庸之道」、道家的陰陽學說等,都告訴我們事物都不只有一面。有好的,有壞的。

社會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人們需要有放鬆的渠道,泛娛樂化正好填補人們放鬆身心的空缺。但是,「娛樂至死」和「奶頭樂」理論給人的驚醒還是需要人們注意的。

前些年,網上老有一些低俗的內容、一些錯誤的信息、一些不負責任的鍵盤俠、人肉搜索等不好的事情。

但是,我們的國家就是給力,堅持黨的領導是正確的。國家越來越重視網絡安全與網絡的淨化,並且還為網絡世界立法。

最近,仍有一些組織、個人為了吸引流量,賺足眼球,沒有下限,如上海JK事件,優衣庫女主出道的消息等。

我們國家是在進步的,我們是一個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在相信黨和國家會正確引導我們的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個有理智,有正確判斷能力的人。

網上的信息繁雜多樣,有真有假。我們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力,不能人云亦云,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不要隨便評論。

相關焦點

  • 精心設計的「奶頭樂」產品如何吞噬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偶爾的放鬆娛樂沒有問題,如果人生被很多娛樂項目和產品所控制,那麼一定要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奶頭樂」得控制。一旦沉迷於「奶頭樂」,就真的會成為被控制的那部分人。1、吞噬時間,銷毀自律不管是追綜藝、真人秀還是影視劇,或者刷小視頻,一旦開啟,根本就停不下來,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只要你開啟了「奶頭樂」之旅,就會像「嗑瓜子」一樣,停不下來。
  • 比「何炅收禮」更惡劣的,是芒果臺持續輸出的「奶頭樂」!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叫做「奶頭樂」呢? 答曰:Tittytainment! 它是由兩個單詞組成:titty和tainment,前者為奶頭,後者是娛樂!這兩個單詞拼湊在一起,就直譯成了:奶頭樂!
  • 論「奶頭樂」時代的終結
    什麼叫「奶頭樂」?度娘一段網文,給大家普及一下常識吧。然後呢,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耶誕節、復活節、狂歡節,等等,這些個所謂的洋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除了消費、娛樂、逛街、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又什麼實質的節日含義呢? 一切都是娛樂,一切都是遊戲,一切都為了成批的製造白痴。慶祝,只是被淘空了實質內涵的一種廉價的消費形式,你既不相信這些節日的真實性,也懶得追溯它們的過往。所謂平安夜,不過是給自己一個約炮的由頭吧。
  • 中國的「奶頭樂」
    民眾只關注娛樂版塊了,至於時政科學、教育民生?誰還會去關注!當青年最後一絲銳意進取的勃發姿態,被充滿奶油、虛無、頹廢、庸懦的娛樂八卦消磨殆盡的時刻,中國還有希望嗎?一個形象又深刻描述這種現象的詞彙:「奶頭樂」。在英文中的原詞為「Tittytainment」。
  • 「奶頭樂」與「低頭族」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偶然聽朋友說起這個理論,然而筆者沒有具體研究過什麼是「奶頭樂」。
  • 拒絕「奶頭樂」陷阱,別讓你的手機綁架了你
    只需要幾秒鐘,就能得到一個正向反饋,「奶頭樂」式的機制拴住了你的時間。 01「奶頭樂」「奶頭樂」——Tittytainment,來自於英文 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網際網路時代中,我們早已被「奶頭樂」所包圍,尤其短視頻行業的崛起,賺足了大眾的眼球,給人們營造了一個暫時逃避現實痛苦的溫柔富貴鄉。
  • 「奶頭樂」是我們這代人的生活方式嗎?
    布熱津斯基這麼看我們這代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奶頭樂」中,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從上面的概念中可以找出答案,這些「奶頭樂」是準備給邊緣化的人的,為何這麼說,因為「奶頭樂」實際解決的就是人的欲望!試想一下,你天天玩「王者榮耀」,突然有一天覺得墮落了,把遊戲卸載了,過了幾個月你覺得無聊,又下載回來繼續玩,那麼你戰勝欲望了嗎?你天天刷抖音,後來覺得墮落,把抖音刪除了,過了幾個月又下回來繼續刷,你覺得你戰勝欲望了嗎?
  • 男孩沉迷遊戲女孩總想一夜成名,中國是否深陷美國人的奶頭樂陷阱
    他就提議給那80%的人嘴裡塞上「奶頭」,灌之以大量娛樂、遊戲和其他感官刺激節目或內容,使他們沉浸其中、無暇思考,忘掉現實中的落魄境遇。這樣就不費一兵一卒,就讓十幾億中國人中了圈套,陷在「奶頭樂」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 如何正確認識「奶頭樂」理論
    為了安慰社會中「被遺棄」的人,避免階層衝突,方法之一就是讓企業大批量製造「奶頭」——讓令人沉迷的消遣娛樂和充滿感官刺激的產品(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人們的生活、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令其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能力。
  • 奶頭樂思想讓你中了娛樂的毒,擺脫後才能離財富越來越近
    什麼叫「奶頭樂」?幾年前,一篇爆文普及了「奶頭樂」這個概念。為了照顧不了解的朋友,請允許我敘述一下。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場大型會議。差不多有500多人參加。其中有經濟學家、政治界精英等各界名流。其中包括喬治·布希、柴契爾夫人、比爾·蓋茨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熱點人物。
  • 別讓奶頭樂毀了孩子的快樂閾值
    也就是說,想要持續快樂就得把時間鎖定在手機娛樂上,所以就出現了一玩手機就忘了時間,就出現了捨不得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和睡覺的上癮行為。請注意:這不是對手機上癮,是對快樂上癮。你們知道為什麼這些娛樂帶來的快樂會如此短暫嗎?
  • 凡心俗事|娛樂至死而非娛樂致死
    我頗不厚道的翻了個白眼,知道什麼叫潮流趨勢,什麼叫算法嗎?今年流行復古法式,公號自然主推法式。你多瀏覽幾遍推薦的熱款,網站還不麻溜的用法式衣服佔領你的手機屏幕?現代人,有幾個不是手機重度依賴者?頭幾年還有人呼籲不要做低頭黨。年長者多半看不慣年輕人天天只知道拿手機刷刷刷。這兩年提的人漸漸少了。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無聊的時候,不刷手機還能幹什麼呢?
  • 多少人深陷「奶頭樂」而不自知,究竟要怎樣拒絕?
    如果人生被很多娛樂項目和產品所控制,那麼一定要警惕,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奶頭樂」的控制。「奶頭樂理論」是由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提出來的理論。它的大概含義是,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世界財富都集中到了20%的人手中,為了撫慰剩餘80%的人,大批企業會製造「奶頭」項目與產品。
  • 娛樂可以,至死不行
    你見過被綠茶傷害的人嗎我見過。那時我還在上小學,順便接姑姑家的女兒,我的妹妹,一起放學。快到門口的時候,我聽到竊竊的交談聲和壓抑的抽泣聲,被嚇了一跳,但當我把眼光瞥向妹妹的時候,我驚了。她小小年紀的臉上,是瞭然,心疼。
  • 拒絕「奶頭娛樂」和「娃娃教主」,所以我們去聽了這兩場講座
    小青前言「奶頭樂」(或者奶頭娛樂)這個詞今天在微博上又一次成為了轉發熱點。
  • 娛樂至死的年代:年輕人,你憑什麼這麼放縱自己?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所說:「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 娛樂至死時代,當代年輕人思維已趨於病態。 中國的傻子,一半在抖音,一半在快手」,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獲得短期的快感太容易了。
  • 美國有毒奶頭,塞進了中國無數人的嘴裡!(觸目驚心)
    屆時,有可能會發生馬克思在100年前提出的,所謂的你死我活的階級衝突。那將會是一個"要麼吃人、要麼被吃"的世界。布熱津斯基獻出一計:誰也沒有能力改變未來的「二八現象」,而要讓20%的精英們高枕無憂,80%的人安分守己,就得採取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像安撫嬰兒一般,給他們嘴裡塞一個「奶頭」。
  • 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女性偶像?
    「我在世界盡頭獨自居住了很長時間,在那裡,你與你自己相互依存,無人在意。」時值1950s,Andy Warhol將藝術家明星化推向極致,文化名人們紛紛著手經營流量與聲望,O'Keeffe卻開始了在沙漠數十年的獨居生活。
  • 《娛樂至死》:不要試圖在電視裡找深度
    《娛樂至死》是他對媒體知識分子的警告。他認為,印刷機更適宜於理性思考,電視只會淪為大眾娛樂,任何有志於知識工作的人都應該清醒,回到書面寫作,那才是他們該呆的地方。作者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觀點可能被扭曲,他還特別做了如下的解釋: 「我們衡量一種文化,是要看其中自認為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看那些毫無偽裝的瑣碎小事。這正是我們的問題所在。
  • 《娛樂至死》的年代,周揚青的紫金戰錘,可曾敲動你的書桌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是美國批判家尼爾·波茲曼的著名著作之一,他批判娛樂信息對媒體的技術壟斷將非娛樂性的文學作品的生存空間擠壓。網絡傳媒圖像直觀、內容絢麗,能瞬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人陷入娛樂的漩渦中無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