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的人生追求
曾經有一個富翁見到一個漁夫在海邊垂釣,就關切地說:
「你這樣怎能賺到大錢?如果我是你,就會想辦法買一艘漁船,這樣會捕到更多魚,賺更多錢。」
「然後呢?」
「然後我會把賺到的錢再去投資。」
「然後呢?」漁夫繼續問。
「比如開工廠。然後我再去投資,賺更多的錢,我就可以成為更大的富翁。」
「你有那麼多錢以後幹什麼?」
「然後我可以到夏威夷海灘度假,享受悠閒的生活啦!」
「那麼,你看我現在不正在享受這樣的生活嗎?」
漁夫的人生追求就是在海灘曬太陽,過著悠閒的生活。而他現在的生活就是這樣,他很滿足,很幸福。
富翁的人生追求就是賺錢,於是他的目的就是賺很多錢,賺到錢他就很幸福。
追求不一樣,幸福就不一樣。
追求清淨或其他,選擇出家
現在仍有一些隱士,隱居終南山。或許是真的有隱居打算的人,或者是想體驗生活的人。不論怎樣,都算是他們的一個追求。他們的追求就是隱居,清修,靜靜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古代,經常有人出家。有些人是為了能吃上飯,有些人可能真是追求高深的道法與佛法吧。現在也有高學歷的人,拋棄我們認為的美好前景,青燈古佛常伴。如龍泉寺禪興法師,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龍泉寺賢威法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龍泉寺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物理博士;龍泉寺賢宇法師,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北大本科等。
這些在我們看來,擁有美好前景的人,放棄了大好前程。但是這是他們的追求,我們不能置喙什麼。之前網上有的觀點是,他們上了那麼好的大學,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能夠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們出家了,是社會的損失,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的思考,我認為:知識學的多,是為社會做出大貢獻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當然,我不是看不起學歷不高的人。學歷不高,不代表知識含量不大,最典型的例子如郭德綱,你能說他沒文化、沒知識嗎。熟能生巧,賣油翁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能由於我們所掌握的技能、知識的不同,為社會所作出的貢獻不同。但是,只要是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的,都是為社會做貢獻。
上了一個好的大學,接受了比較高等的教育,他們相比其他人更容易做出成績。但是,假如他們沒有那個意願,不去朝著那個方向努力,也是不會成功的。
回過頭來繼續談我們的人生追求問題。
你的人生追求是什麼?決定了你要朝著什麼方向努力,才能收穫幸福的生活。
你幸福嗎?
央視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記者在街頭見人就問:你幸福嗎?
中國的幸福指數在全球僅排第93名,這與我國五千年歷史、世界大國的地位並不匹配。
這與我國如今的高房價不無關係,大部分人的追求還是物質層面的人,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
幸福的含義是什麼?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
所以說,一個人有目標,並為之努力,並且取得了進步或成功,他就會幸福。
人生追求
在而今的社會,一般人的追求,無非是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物質條件,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個比較好的工作。
比較大的追求,就是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國家的富強、崛起聯繫到一起。比如說,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理想,而他也確實實現了。
我們或許做不到周恩來總理做到的地步,但是保爾柯察金曾說過的那樣。「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泛娛樂化
所謂「泛娛樂化」現象,指的是一股以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為核心,以現代媒介(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為主要載體,以內容淺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戲謔的方式,通過戲劇化的濫情表演,試圖放鬆人們的緊張神經,從而達到快感的一種文化現象。
可以說,泛娛樂化沒有錯,就好像金錢。金錢是沒罪的,有罪的是為了金錢不擇手段、甚至是犯罪的人。泛娛樂話,也沒有錯。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傳遞的速度非常快,做到了「足不出戶,知天下」。錯的是那些為了追求流量,為了掙錢而不擇手段的無良媒體、組織與個人。不是所有的媒體、組織和個人都沒有下限,但只要有一部分人,並且他們佔了上風。那麼,泛娛樂話就變成了傷人的達摩利斯之劍。
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一書解析了美國社會由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得出了由此導致社會公共話語權的特徵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化,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現象,以此來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在該書中,波茲曼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令人深省,並認識到媒介危機。——援引自百度百科
美國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頭樂」理論
如何避免80%的精英與20%的loser見的衝突呢,可以——給他們一個「奶頭」,讓這80%的loser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們鹹魚的命運。換句話說,彼80%安分守己,此20%高枕無憂,需要採取溫情、麻醉、低成本、半滿足的辦法卸除「邊緣化」人口的不滿。
最基本例如發洩型娛樂:開放色情產業、熱鬧選戰造勢、無休止的口水戰、暴力網路遊戲,或者是如滿足型,報導無聊小事明星醜聞、廉價品牌橫行、商品優惠活動、大眾化視聽娛樂……
這類娛樂十分受歡迎,由於生活辛苦的大眾不知不覺在「戲奶頭」中樂不思蜀、喪失思考能力,因此社會對於不正統的通俗文化也就變得十分寬容,而商人、政府高層們也樂見其成。
小編的觀點
不論是「泛娛樂化」、「娛樂至死」還是「奶頭樂」理論,我覺得看問題不要那麼絕對。中國古人早就明白一個道理,「中庸之道」、道家的陰陽學說等,都告訴我們事物都不只有一面。有好的,有壞的。
社會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人們需要有放鬆的渠道,泛娛樂化正好填補人們放鬆身心的空缺。但是,「娛樂至死」和「奶頭樂」理論給人的驚醒還是需要人們注意的。
前些年,網上老有一些低俗的內容、一些錯誤的信息、一些不負責任的鍵盤俠、人肉搜索等不好的事情。
但是,我們的國家就是給力,堅持黨的領導是正確的。國家越來越重視網絡安全與網絡的淨化,並且還為網絡世界立法。
最近,仍有一些組織、個人為了吸引流量,賺足眼球,沒有下限,如上海JK事件,優衣庫女主出道的消息等。
我們國家是在進步的,我們是一個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在相信黨和國家會正確引導我們的同時,我們也要做一個有理智,有正確判斷能力的人。
網上的信息繁雜多樣,有真有假。我們要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力,不能人云亦云,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不要隨便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