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保爾】
最近,在一本具有權威官方性質的美國醫學期刊封面,使用了清朝三品武官的補子圖案。這並非是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宣傳,而是通過這個圖案,描述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在當前的環境下,毫無疑問,這又是個影射「中國病毒」的操作。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西方甩鍋、潑髒水已是家常便飯,並不奇怪。但這次用上清朝武將的官服圖案,估計很多中國人都不甚了解,外國人是怎麼想到的?如果只談歷史,清朝官員幹嘛要在衣服上繡繪這種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動物圖案呢?圍繞這些問題,本文略做闡釋,並談談筆者個人的一些觀點。
《新發傳染病》5月刊封面圖
一、衣服上的動物世界
這次登上醫學期刊封面的圖案,較為專業的說法叫「補子」,也根據實際的使用稱作「胸背」或「背胸」,其用處是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處,大小約為一尺見方,絲織製作,做工普遍精美。
通俗的說,就是在官老爺的衣服上,一前一後打了兩塊華麗的補丁。好好的官服,為什麼要打補丁?其實作用很簡單:區分級別。
古代區分官員級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帽簷的長短,還有身上掛的裝飾,但最常見的還是服裝的顏色、款式。比如在唐代,衣服「紅的發紫」的是高官,低級別則只能「江州司馬青衫溼」。
一些文章認為,在官服上繡圖案、分級別的做法始於武則天,其實還要更早。唐代剛剛建立,天下徵戰尚未結束,將軍們就已經有了裝飾不同的衣服,比如左右武衛將軍「服豹文襖子」,左右翊衛將軍「服瑞鷹文襖子」。真正把官服上的補子理順,訂立為嚴格制度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畫像
洪武元年,剛剛建國的大明王朝頒行冠服制度,按照不同的品級,規定了各種飛禽、花草的補子圖案。到洪武二十四年,花花草草又被飛禽走獸取代,形成了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風憲官繡獬豸的規範。清代照搬了明代的補子,又進一步完善。明代武官一品、二品都繡獅子;三品、四品都繡豹子,康熙年間細化為一品繡獅子,二品繡麒麟,三品豹子,四品老虎。此外,宗室親貴用圓形補子,與普通官員的方形補子相區別,以示出身。
在很多對服飾不甚考究的清宮戲裡,滿朝文武前胸後背的圖案都一模一樣,而且特別喜歡用仙鶴。其實,清代對於使用補子有嚴格的規定,特別禁止各級官員亂用補子。文官序列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不入流的用黃鸝。武官是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掌管監察的風憲官,比如御史,仍然使用神獸獬豸做補子。
紅緞綴平金繡雲鶴紋方補官衣 圖自故宮博物院
乾隆四十五年內務府總管兼戶部侍郎副都統金簡,因為身兼文武兩重官職,別出心裁得給自己搞了個「雙補」,在文官的錦雞邊上又繡了個獅子,結果被乾隆皇帝修理了一頓。所以,如果有朋友編寫、審核明清宮廷戲,千萬要注意前胸後背的圖案,可別再鬧出滿朝文武皆一品的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