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2021-01-13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原王朝的生產量比較發達,各種紡織品十分豐富。比如棉布、絲綢等等,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生產力比較低,按照當時的水平,遊牧民族根本無法自己生產紡織品。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為主。只有那種高級貴族才能穿絲綢衣服,這些絲綢都是從中原王朝進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樣,中原王朝已經開始佩戴烏紗帽,而北方遊牧民族沒有這個水平。

在北方地區,冬季十分寒冷。遊牧民族通常佩戴動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為主。除了這些,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會有一根動物尾巴。這是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護臉部和耳朵。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雷鋒帽,它們的性質是一樣的。動物尾巴的長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文學作品中,這一情況被無限誇大。在一些電視劇中,貴族們都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動物尾巴的長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認真的說,這就屬於文學形象了。通過一些古墓壁畫,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動物尾巴一般都是到達肩膀的部位,根本沒有那麼誇張。還有一個問題比較搞笑,在影視劇中,只要是遊牧民族的政權,似乎都是這個形象。其實,遼國和金國貴族或許還有可能是這個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貴族完全不是這個套路。比如西夏貴族,在正常情況下,西夏貴族是不戴帽子的。至於蒙古貴族,他們的帽子有自己的風格。

最更無法理解的就是夏季服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遊牧民族的貴族們,在夏天也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雖然人家是遊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麼是冷熱。大夏天戴皮帽子,沒有這麼傻的人。在真實的歷史中,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之後,會被迅速的漢化。前兩代或許還可以,但是在此之後的貴族,基本上會接受漢文化的東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遼國,到了遼國的中後期,在各方面越來越漢化。

再比如清朝,那些八旗後代喜歡吹噓自己祖宗當年從龍入關如何的威風。但是幾代人下來,八旗子弟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了。其實,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他們的滿語說的也是一地雞毛。所以說,遊牧民族戴皮毛帽子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真正進入中原之後,那些貴族們渾身綾羅綢緞,早就忘記了之前的老傳統。如果哪位貴族還戴著皮帽子,肯定會被周邊的貴族看不起。最後說一句,一些文學作品起到了誤導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遼國和金國的貴族們,無論男女,帽子上為何總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古裝電視劇中,無論是遼國、金國還是西夏、蒙元,這些政權的貴族一出來,總是戴著動物皮毛製成的帽子。本來沒有什麼,問題上這些帽子的左右兩側總有兩根動物尾巴。無論是什麼政權,這些貴族一出來總戴著這個類型的帽子。那麼,這種情況是否屬實呢?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這事估計有一半的小夥伴能琢磨出味來:「大草原種不了莊稼!」。這話是主因,但您要想把這事弄得明明白白的,您就聽俺把這話往下聊。打哪裡來講呢?就從這世界上為嘛會出現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最開始的時候,大傢伙其實是不分彼此的,都是樹上蹲的猴嗎,拿塊石頭能把自己保護了這就不錯了。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苦寒大漠上的遊牧者:古代匈奴部落,為何會形成「收繼婚」習俗?
    正式婚禮上,白族姑娘當天雖然是新娘,卻也不能閒著,要在這一天下廚,親自烹飪「魚羹」,在白族人看來,一個懂得烹飪技巧的新娘子,是非常賢惠的體現,而新娘子們也都以此為榮。在成婚以後的第一個中秋節,新娘子要親手製作大面糕,算是為這場婚禮的「烹飪部分」完成最後的展示。
  • 淺析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區分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有兩種區分方式,一個是按照中國史書文獻中的記載區分,一個是根據西方近代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進行區分。兼聽則明。按照中國的史書上,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主要分為北狄、匈奴、東胡、東夷、突厥等北狄,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族群匈奴,戰國、西漢東漢時期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遊牧部落聯盟。
  • 遊牧民族,並不是一天三頓吃燒烤,更多的則是「吃草困難戶」
    其實這種猜想還真有那麼一點客觀依據:因為原始社會的先民,最初的的生活,確實是追兔逐鹿,而後開始燒烤:畢竟那時候沒有農耕產業,也就沒有務農這麼一說。但事實上,在歷史上,遊牧民族的底層百姓,多半是"吃草困難戶"。因為頓頓吃肉的現象,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而已。原始人吃燒烤的前提是建立在能捕捉到獵物的基礎上,但如果捕捉不到獵物,那麼,原始人就需要忍飢挨餓多日。因此原始人的壽命其實普遍不高。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農耕文化圈與遊牧民族的草原遊牧文化圈的對抗與對立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這種對抗自商周開始至清朝入主中原結束,在這激烈的對抗與碰撞中,中華歷史進程及其格局受到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遊牧民族崇尚強者,並且在與農耕文明的長期對抗中,他們逐漸養成了一種」唯我獨尊」的文化心態,這也是草原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文化精神領域上的結晶。中原人民自古視中原地區以外的人為蠻夷,並認為他們不通禮法,無法教化,於是從心理上就十分鄙夷北方民族。
  • 古代帽子不能隨便戴,是身份的象徵,這個職業習慣穿超短裙
    導語:隨著炎熱天氣的到來,帽子和裙子似乎又陸續上街了。歷史上的帽子和裙子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一 、帽子的演變華夏的始祖黃帝首先帶上了帽子,在古代社會,普通百姓並不戴帽子,只有當官的才戴帽子。
  • 柔然:中國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北方遊牧民族,是怎麼發展消亡的?
    中國古代,在以農耕為生中原華夏族眼中,北方的遼闊草原=不適合生存的苦寒之地,對於向這裡移民、開發,向來毫無興趣;因此,這些地區也就游離於高度發達中原文明之外,客觀上成了遊牧民族繁衍生息德溫床。從先秦時期起,北方草原就有大量遊牧民族存在,比較強大的有林胡、樓煩、東胡、山戎等部落;在戰國末年,匈奴崛起後,強勢統一了草原,並成了其後漢王朝持續百年的勁敵。
  • 動物尾巴作用大,對平衡更重要,為何人類卻沒有尾巴?
    人類是唯獨沒有尾巴的物種,這大概是非常多人的共鳴。這個關於大無數動物都存在的布局,為何唯獨人類不具備?人類在進化過程當中歷史了甚麼,讓它們的尾巴沒有留存至今。辣麼為何天下偏巧獨寵這些物種呢?咱們不如先來看看尾巴有甚麼好處。豬牛羊的尾巴可以或許驅逐蚊蟲,防備它們被毫無所懼的叮咬;魚類的尾巴可以或許供應能源,寄託擺尾推進身材進步;松鼠的尾巴可作下降傘減緩著落速率;孔雀則把幽美的尾巴看成爭取雌性的對象。差別動物的尾巴都有著本人怪異的好處,但是大無數動物的尾巴都有一個配合的好處,連結平均。
  • 匈奴與突厥的西遷,為何能看出中國古代的強大?
    在漢唐之時,中國北方興起了兩個強大的遊牧民族,他們是匈奴和突厥,不過在漢唐名將的連續打擊之下,匈奴和突厥都西遷到中亞一帶甚至更遠的歐洲地區,因此如今就有很多人認為,從這兩隻遊牧民族的西遷就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的強大,筆者深有同感,下面試著分析一二。
  • 封建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如今成了哪個民族?你一定想不到
    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各朝各代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從最早的周朝開始,就有犬戎破了西周的首都鎬京,周王朝被迫遷都。到了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正式形成,這也是最早的匈奴。秦國時候,為了抵禦匈奴。
  • 秦人:搞清楚先有辮髮文化還是遊牧民族
    但也有人指出,商人有辮髮的傳統,因此懷疑商人並非華夏族而是來自東北的蠻族。那麼,作為商人後裔的秦人,為何不辮髮呢?《大秦賦》中對於秦軍髮型,是否說得上還原?商人真的與東北地區的遊牧、漁獵民族同源嘛?考古證據顯示商人祖上很可能來自遼河流域,有些暴論者便不假思索地認定商人出自東胡,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華夏民族很早就紮根在東北地區了。上古時期遠比現在溫暖,因此農耕民族能夠分布在比後世更偏北的地區。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商朝王牌部隊有多牛?雖沒《封神演義》的神仙,但他們有戰象兵》就指出,商人甚至可能有戰象部隊。
  • 中國有一特殊民族,高鼻子藍眼睛,卻誓死保護中國每一寸領土
    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影響力最大的是漢文化,但不可否認,中國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在這些民族中有一個民族很特別,他們無比愛國,雖然遠離中原故土,卻一直堅守著祖國的邊防安全,像熱愛自己眼珠和心臟一樣,愛著我們的大中國。 這個民族就是塔吉克族,他們藍眼睛,高鼻子,說伊朗語。
  •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
    多數動物都有尾巴,為何人類卻沒有?看走路姿勢就知道了!自然界中的動物多種多樣,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裡遊的,它們在地球上或多或少有了悠久的歷史,算得上地球上的元老級生物,往往分辨它們都是根據這些動物的生理特徵,例如鳥類擁有翅膀,才能在天空中翱翔,哺乳動物生活在陸地,以便更好的覓食。
  • 漢服小哥哥必備知識點:古代男子梳什麼髮型?
    古代成年男子的頭髮基本是全束的。只有在南北朝,因為盛行披髮的遊牧民族南下,對中原的髮型產生過短暫的影響,流行過一陣子半束髮的造型,但很快就消失了。唐宋唐宋時期流行戴「幞頭」。而宋代官員的幞頭帽也很有趣,帽頂是平的或矩形的,帽後的有兩根就像飛機翅膀一樣的長直帶。據說這樣不方便的設置,就是為了防止朝臣們在朝堂上竊竊私語而讓大家刻意保持距離。難怪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老師突發奇想,讓學生帶上這樣的自製「幞頭」,以防學生社交距離過近。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A:古代服飾復原有多種方法,細緻、生動地畫出來可能是從我開始的。一些博物館也復原古代服飾,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服飾,他們主要用現代的紡織技術,復原出實物,但這種方法往往成本非常高。據我了解,有些古代紡織面料一尺或一米的復原成本可能高達上萬元,這還不包括設計、裁剪等其他成本。
  • 宋朝官帽上的兩根長翅有什麼用途?是誰發明的?為何皇帝也要戴?
    ——《離婁章句上》對古裝宮廷劇比較感興趣的朋友會很容易發現,歷朝歷代的皇帝大臣他們的穿衣打扮並非一成不變,雖然大體上都是根據上下尊卑來設計的各種服飾用品,但在很多小細節上又有所差異。今天就來說一下封建帝王臣子所戴的帽子。
  • 中國古代內衣
    中國古代內衣與西方修身塑形的胸衣相比,更注重表現的是一種浪漫的文化情結,是無形中的浪漫。在這方面內衣文化跟中國的書法、國畫、詩歌是一樣的,它的美在於氣韻。雖然它的圖形在表現上是實在的,比如繡的花、動物都是栩栩如生,但這些實在的圖像表現又是虛幻的理想,比如獅子的尾巴會繡成一個如意。它的實是藝術變異的實,而不是生活的客觀摹寫,這種虛和實構成一種矛盾的美。
  • 哈薩克斯坦發現絲路上最早的家貓,見證遊牧與都會文化交流
    位於今日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南部的古代商貿重鎮「賈肯特」挖掘出土的文物上面經常有貓科動物的圖案和藝術品,但都是大型或中型貓科動物,而歷史上的最早家貓紀錄始於6世紀,當時的波斯人已在養貓,不過由哈薩克斯坦及德國組成的學術團隊近期鑑定了賈肯特區域的1隻貓骨骸,發現它不僅是絲路史上最的家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