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園街道:紅帽子 綠袖標 垃圾分類桶站值守工作進行時

2020-12-07 北京石景山官方發布

清晨,太陽剛升起來,

有這樣一群人,

頭頂小紅帽、臂戴綠袖標

早早地站在樓前的垃圾桶旁

開始了值守工作,

引導居民按照垃圾分類標準

自覺投放垃圾,

他們就是蘋三社區垃圾分類的

」老街坊」志願者。

為營造乾淨、整潔的社區環境,引導居民以實際行動參與垃圾分類,蘋三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招募104名老街坊「桶站」志願者,分早晚兩個時間段值守蘋三社區26個桶站點。

社區還為這些「老街坊們」配備了長夾子、垃圾袋,便於對破損垃圾袋以及垃圾桶內溢出的垃圾進行重新分揀「打包」。

「早晚都是扔垃圾的高峰,人員多、垃圾多,不能及時清運,應再加個垃圾桶。」

「大爺,我記下來了,您要還有什麼發現的,您及時跟我們說,社區想辦法解決。」

同時針對「桶站」工作中發現的問題,

老街坊們也及時和社區溝通,

推動問題解決,

掃清垃圾分類的阻礙,

切實讓垃圾分類成為常態化的自覺行動。

老街坊志願者

用實際行動感染者小區的居民,

他們不僅是志願者,

更是帶頭人、引導者,

下一步,蘋三社區

將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利用黨員「雙報到」等工作,

引導居民積極參與文明城區創建,

自覺加入到垃圾分類的隊伍中,

讓環保有聲,讓文明落地,

切實讓文明之花開遍社區。

來源:北京石景山

相關焦點

  • 本市兵分六路督導檢查垃圾分類 發現桶站設置不規範、標識損壞...
    原標題:本市兵分六路督導檢查垃圾分類 發現桶站設置不規範、標識損壞、廚餘垃圾分類質量差等9大類問題  5月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執行情況和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第一次現場督導檢查。檢查組採取「四不兩直」方式,兵分六路分別對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海澱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昌平區進行現場檢查。
  • 北京海澱:永定路街道復興路40號院做好垃圾分類「有門道」
    黨建引領黨員志願者來「守桶」復興路40號院社區特別注重構建紅色社區、打造紅色物業,在每個垃圾集中投放點安排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進行「看桶值守」。一到周末和下班的時間,他們就會準時出現在垃圾分類投放點,穿上藍馬甲,帶上綠袖標,檢查垃圾分類情況,細心地查看每一名居民的垃圾袋。其實,他們是來自北京市十一學校的老師們。「為了充實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社區黨委與北京市十一學校黨委建立了密切合作,通過多方協調,發動了學校黨員參與到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中。」
  • 2020徐州市「紅帽子」杯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桶設計大賽今日啟動
    十萬大獎,只為有創意的你6月,正是萬物成長,走向成熟的時節,「十萬大獎,只為有創意的你」——2020徐州市「紅帽子」杯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桶設計大賽也熱力來襲,為徐州垃圾分類工作添柴助力,促進徐州市民垃圾分類的習慣迅速形成。
  • 小紅門鄉開展垃圾分類桶前值守志願活動
    為引導社區居民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加大對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力度,鴻博家園第三社區於12月14日起,發動社區志願者、物業工作人員開展為期2周的垃圾分類桶前值守志願活動。每天上午8點到9點,志願者們站在桶前面對面指導、手把手演示,引導居民正確投放生活垃圾,提高垃圾分類投放的精準度,推動居民養成「自覺分、主動分、持久分」的良好垃圾分類習慣。
  • 海澱田村路街道阜石路11號院垃圾分類驛站投入使用
    讓我來扔垃圾!今天的廚餘垃圾是我分類的,我分得可認真了!」在海澱區田村路街道阜石路11號院社區的垃圾分類桶站前,一位小朋友從媽媽手中接過放有廚餘垃圾的袋子,熟練地站在廚餘垃圾桶的前面。收到感應後,垃圾桶門隨即打開,這名小朋友稍稍踮起腳尖,將袋子內的廚餘垃圾扔進了垃圾桶,之後又把塑膠袋扔進了「其他垃圾」的垃圾桶。
  • 垃圾分類進行時,南京這個街道很「時尚」
    交匯點訊 11月1日起,南京垃圾分類正式開啟,一時成為全市居民的一種生活時尚。在江北新區泰山街道,垃圾分類正一點一點滲透到居民的生活和意識中。組織網格員進行入戶宣傳,積極帶動身邊居民切實進行垃圾分類,使其成為習慣,融入日常生活。為進一步倡導垃圾分類理念,助推垃圾分類工作的部署與開展,滄波門社區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海報、發放宣傳單、志願者們口頭講解等方式開展宣傳,同時聯合綜合執法大隊召開了小區物業、沿街商鋪垃圾分類推進會。
  • 撤桶撤站後,胡同裡垃圾定時定點收運,分類變好還是變差了?
    晚上6點50分,一輛裝著綠桶和灰桶的垃圾收運車停在了文華胡同24號院的北門。住在旁邊小院的陳亞傑阿姨聽到收運師傅的哨聲,很快就拿著兩個分好類的垃圾袋從院裡走了出來。把袋中的廚餘垃圾「裸投」進綠桶後,陳阿姨再把剩下的塑膠袋和另一袋其他垃圾一起扔進了灰桶。
  • 豐臺區盧溝橋街道長二社區探索垃圾分類新模式
    在豐臺區盧溝橋街道長安新城第二社區,社區黨委充分發揮核心領導作用,統籌協調、廣泛發動、創新舉措,持續深化「小手拉大手」生活垃圾分類活動,注重家校聯合,以兒童帶動家庭,引領生活垃圾分類成為社區新時尚。為確保廚餘垃圾分出的純淨度,社區通過徵集志願者及協調物業資金支持,聘請了專業垃圾分揀人員,由最初的無人值守到目前每天兩個時段內的100%桶前值守率,分類投放指導。同時,增加清運頻次,晚間增加巡視人員,發現冒桶、亂堆亂放及時清理。
  • 平谷鎮凝聚「紅藍橙」力量 垃圾分類見成效
    結合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機制,廣大黨員志願者佩戴黨徽亮出身份,戴上紅袖標、手拿工具做出表率,在各垃圾桶站對混裝混投、錯裝錯投的居民進行現場勸導、監督,指導居民進行正確分類和投放。在職黨員用真心和耐心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方法等,幫助居民做到源頭分類精準投放,充分當好垃圾分類宣傳員、示範員、指導員,有效提升社區垃圾分類質量。
  • 垃圾分類有了「萬能包」!社區給他們都配了,名叫「5+7」
    為了讓垃圾分類指導員規範上崗,做到著裝統一、工具統一,昌平區城北街道二街社區黨總支部出資,以「5+7」的標準為大家配齊裝備。目前,已為轄區內投入使用的31個標準桶站的31名垃圾分類指導員配齊裝備。一大早,二街社區雙擁大院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李迎冬早早地就上崗了。只見他身穿綠馬甲,帶著口罩、綠袖標、工作證,頭頂小紅帽,腰間掛著工作包,左手拿鉤子,右手拿夾子,翻開垃圾桶,一勾一夾,上下幾下,就把混裝的垃圾正確分揀,接著又拿出噴壺、抹布將垃圾桶擦拭一新,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 通州首批垃圾分類投放站上崗!積分可換日用品!怎麼分類點開看
    目前,通州已在玉橋、北苑、新華、中倉等街道的7個小區內,首批設置了35個值守服務式垃圾分類投放站點,垃圾分類指導員開啟「值守式服務」,助力轄區垃圾有序分類。目前,街道內共增設了5個垃圾分類投放站,其中鼎盛國際小區兩處,中山街52號樓一處,通惠南路16、18號樓一處,通惠南路20、22號樓一處。
  • 石景山區垃圾分類工作全面展開,日產日清、分類運輸
    5月1日之後,我們還會聯合石景山區城市管理委、石景山區城市執法局加強對商超企業的聯合檢查,進一步落實垃圾分類工作。」建鋼南裡社區今天走訪的第二站是石景山區建鋼南裡社區。走入小區,我們便看到一處垃圾分類回收站,回收站區域內設有各類垃圾回收區,用於存放不同類的生活垃圾。
  • 朝陽群眾變身環保達人,擔當「三員」推進垃圾分類
    「這支志願隊由社區退休老黨員自發成立,共有10名成員,主要工作是在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監督,激發居民參與小區自治的積極性,培養居民垃圾分類『主人翁』意識。」北郎東社區居委會主任趙靜說。每天一大早,志願者穿上背印「益路光輝」的紅馬甲在社區的各個垃圾桶站前巡視,幫助居民「破袋」自查,進行「現場教學」。
  • 北京大學生暑假期間積極參與社區垃圾分類 用「志願藍」守護環保綠
    時下,正值大學生返校階段,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正在分階段、錯峰返校。今年暑假,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說,是不平凡的。他們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時,也參與了社區垃圾分類的桶前值守工作。身穿藍色馬甲的大學生深入北京社區,化身為垃圾分類宣講員、指導員,讓「志願藍」在綠色北京建設中展現青春風採。
  • 田村路街道生活垃圾桶站規範化達標率100%
    自9月開始,田村路街道為實現「生活垃圾桶站規範化達標率100%」的目標,全面推進居民區生活垃圾桶站設施的規範達標建設工作,截至11月16日,街道共完成改造提升317個,完成率100%。田村路街道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多次主持召開街道垃圾分類聯席會議、黨建協調委員會討論研究相關問題。
  • 重慶石橋鋪街道啟動垃圾分類樓層撤桶行動
    重慶石橋鋪街道啟動垃圾分類樓層撤桶行動 2020-07-30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穿上檸檬黃,帶上小喇叭:豐臺區文明引導深入社區助力垃圾分類
    「您好,廚餘垃圾放綠桶,塑膠袋要拆開來;在家分好不麻煩,投放就能更簡單……」社區裡的文明引導員,為垃圾分類宣傳全覆蓋、指導全覆蓋和監督全覆蓋注入了強進動力。豐臺街道:加強培訓,揮師動員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5月13日上午,豐臺街道單潔副主任組織轄區垃圾分類文明引導員代表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會,指出垃圾分類引導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排頭兵,一定要提高站位,加強重視生活垃圾分類這件民生大事,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 天壇街道垃圾分類設「娃娃桶」
    近日,在東城區天壇街道金臺社區小花園,一場「我為垃圾找個家」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吸引了社區50餘戶家庭參加。現場,一組垃圾桶頗為吸睛,這組垃圾桶比正常垃圾桶「小一碼」,非常適合小朋友身高,被居民稱作垃圾分類「娃娃桶」。
  • 北京青年為垃圾分類貢獻青春方案
    根據北京市城管委發布的數據,生活垃圾分類實施8個月以來,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為4024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北京市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超過94%,參與率達74%。而提高公眾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北京社區青年匯的社工和志願者的「桶前值守」和社區宣講。
  • 大興5個小區、2個村獲評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
    ,結合小區工作實際,由原來的38組桶站合併為19組垃圾桶站,並配備19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垃圾分類指導員每天早7點至9點、晚18點至20點在垃圾桶站進行垃圾投放指導,並對垃圾進行精細化分揀。該小區採用「兩桶一袋」上門回收模式的模式。兩桶即在小區設置桶站專門放置廚餘和其他垃圾桶,以便於居民按需求投放。一袋為可回收物圾袋,使用「綠色當鋪」微信小程序預約上門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