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勞力士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發布首款真正適於日常佩戴的防水腕錶。這款腕錶應用的防水策略與其他公司的早期嘗試大有不同,視覺和觸覺上卻並無異常。經驗豐富的勞力士愛好者可能已經意識到,方才提及的正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遊戲規則改變者:第一代勞力士蠔式腕錶。
1927年,距今已有89年。然而腕錶上的標記告訴我們,它的年齡還要更添一歲。沒錯,1927年的那個10月,著名的英國遊泳選手梅塞迪絲·吉莉斯(Mercedes Gleitze)佩戴勞力士蠔式腕錶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但事實上,早在1926年,蠔式的構思和原型就已問世。文中配圖所示的這枚原型表,如今已是鮐背之年。在這樣的一個紀念日,關於蠔式是什麼、為什麼與怎麼樣,諸多細節值得探索深究。
漢斯·威爾斯多夫(Hans Wilsdorf),勞力士創始人,從來就不是一個鐘錶匠。在所有的法律文件中,他給自己職業的定義是「商人」(merchant),即從事買賣的人。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在漢斯·威爾斯多夫執掌公司的五十多年中,勞力士並不像現在這樣自主制表,更確切地說,勞力士只是組裝腕錶。機芯從一家廠商採購,表殼從另一家廠商採購,錶盤、鏈帶以及其他元件也是如此。漢斯·威爾斯多夫天賦秉然,洞察商機,發現市場上的空白,而勞力士則以此為指引,總能組裝出一些特別的東西。現在,我們稱漢斯·威爾斯多夫為營銷天才,勞力士蠔式的故事就是完美例證。
勞力士-梅塞迪絲·吉莉斯(Mercedes Gleitze)海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塹壕戰證明了腕錶相比懷表的優勢所在,勞力士正是首批從中獲利的製造商之一。但在接下來的年月中,腕錶民用用戶也不無抱怨:一是覺得腕錶沒有老懷表精準;二是油脂被灰塵堵塞,或機芯因進水停運,腕錶相比懷表,售後維修更頻繁。
第一個問題可以預見,因為較小的機芯意味著較小的平衡擺輪。為修正買家偏見,漢斯·威爾斯多夫嘗試將腕錶送完瑞士和英國矯實驗室進行測試,以證明其精準性。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現在,如今,勞力士是擁有COSC認證天文臺表數量最多的品牌。
第二個問題相比更難解決,儘管對於防止灰塵和水的侵入,曾有諸多嘗試。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探險家使用的懷表上弦錶冠上都配有旋入式防水帽,通過鏈條連接到表殼上。這種系統非常笨拙,上弦錶冠必須足夠小,才能適應防水帽(順便提一句,上世紀90年代,卡地亞在Pasha系列中復古了這種設計)。
防水錶殼,配備旋入式表底蓋、錶冠和表圈
20世紀20年代早期,關於腕錶防水的嘗試是製作「氣密性」(hermetic)腕錶,方法是以第二外殼包裹整枚腕錶。需要上弦或調校時,就鬆開表圈,將整枚腕錶取出來。表殼多以金銀製成,所以這種設計存在兩個主要問題。金銀質地柔軟,日常反覆擰緊鬆開會令螺紋和表圈受到磨損。螺紋磨損了,腕錶就不再防水;表圈磨損了,再想鬆開就變得困難。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注意到,上述兩種早期嘗試的焦點都集中於對錶冠的保護。錶冠是灰塵和水汽最明顯的侵入點,我們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就是鎖牢錶冠,使其自身具備防水性。1926年5月,命運的腳步悄然而至。
漢斯·威爾斯多夫習慣瀏覽瑞士專利登記簿,從中挑選可以利用的條目,代號114948就符合這種定義。在拉紹德封,Paul Perregaux和Georges Peret設計了一種錶冠防水系統,將其擰緊到表殼突出的螺管上。錶冠處於正常位置,無需受防水帽和第二層表殼的約束,使用便捷,也更容易獲得銷售成功。漢斯·威爾斯多夫不失時機購入專利,僅僅數月,勞力士蠔式腕錶正式上市。
上文所述是公認的歷史,最近的研究成果讓這段歷史更加細化。2010年,鐘錶歷史學家David Boettcher在美國鐘錶收藏家協會(NAWCC)公告上發表文章。文章指出,1926年7月19日,這項專利先是轉讓給了一位名叫Charles Rodolphe Spillmann的人,他在拉紹德封擁有一家表殼製造工廠。5天後,Spillmann又將專利轉讓給了漢斯·威爾斯多夫(有趣的是,並非直接轉讓給勞力士)。再5天後,7月29日,漢斯·威爾斯多夫註冊「蠔式」(Oyster)商標。至此,表殼、錶冠和名稱,所有元素都已到位。
我相信Spillmann絕非簡單的,幫助漢斯·威爾斯多夫掩藏對專利興趣的中間人。更可能的情形是,Spillmann將專利帶到漢斯·威爾斯多夫面前,向他講解如何結合錶冠和表殼,設計打造革命性防水腕錶。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但如果仔細觀察圖中所示1926年蠔式原型表的表底蓋,你會在底部發現一個小錘頭的標誌。這是瑞士表殼廠商的標誌,裡面的數字是136,表明這枚表殼由拉紹德封的C. R. Spillmann & Cie生產。所有早期金殼勞力士蠔式腕錶中,幾乎都印刻有這樣的標記,表明這些表殼都是由Spillmann的工廠單獨負責的。
旋入式表底蓋內側
表蓋底側小錘頭標誌,顯示這枚表殼出自C. R. Spillmann & Cie,數字136清晰可見
原始蠔式表殼設計非常有趣,機芯與殼體並不直接相連。表殼由三個獨立的部件組成:中框(附表耳)、上表圈和後底蓋。上表圈和後底蓋均採用旋入式設計。機芯、錶盤和指針由外部帶有螺紋的金屬旋筒承載,3點鐘位置留有孔洞,9點鐘位置設有栓銷。金屬旋筒置入殼體,9點鐘位置的栓銷恰好插入殼體預留的孔洞,錶冠和上弦柄軸則通過三點鐘位置的孔洞裝配到殼體上。最後再將上表圈和後底蓋旋轉鎖緊。
彼時勞力士大肆宣揚防水腕錶不使用軟木或皮革墊圈,只依靠金屬與金屬的旋接;這種說法是真實的,然而為了確保完美的密封性,腕錶還是在後底蓋內使用了墊圈,墊圈由薄鉛片製成,旋緊時會發生形變,以補償後底蓋表面加工的參差變化。
表殼外觀呈「枕形」(cushion),始於上世紀20年代,勞力士對於「枕形」表殼的使用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蠔式還曾推出替代性八邊形表殼,但並沒有像「枕形」那樣流行成功。不到十年,八邊形表殼就從勞力士的產品目錄中銷聲匿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看上去太過老式。
沒那麼流行的八邊形表殼
與同時期所有的勞力士腕錶一樣,蠔式腕錶搭載的機芯由比爾Aegler機芯廠供應。這種獨特的機芯被稱為「10½ Hunter」:10½法分(23.7毫米)是機芯直徑;「Hunter」指代腕錶設計布局,即如同獵人懷表(配有保護鏡面的上蓋),錶冠設於3點鐘位置,與之相對的是錶冠設於12點鐘位置的開放式懷表。
機芯分為三種版本:Prima、Extra Prima和Ultra Prima。三者均是15石結構,通過組裝完成後的計時測試進行鑑別。性能最佳的十分之一為Ultra Prima,Prima就沒那麼精準,而Extra Prima介於兩者之間。搭載Ultra Prima機芯的腕錶盤面通常標註相應文字,如下圖所示。
搭載Ultra Prima機芯的腕錶盤面標註相應文字
到了上世紀30年代中期,勞力士將複雜的三件式表殼簡化成兩件式,上表圈集成到殼體,同時摒棄承載機芯的金屬旋筒。Spillmann似乎已經從蠔式的故事中消失,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上世紀60年代,我們還能在勞力士計時碼錶的底蓋內見到「C.R.S.」的縮寫字樣,這種關係持續了近20年。「枕形」表殼的生產當然也沒有結束。上世紀30年代末,勞力士還為一家義大利品牌製造了一批超大款表殼。沒錯,那個當時還不怎麼出名的義大利品牌正是沛納海。
除了上世紀40年代腕錶直徑變大外,蠔式表殼的基本設計一直保持連貫穩定。直到上世紀50年代,新型表殼和錶冠一同問世,錶冠被稱為「Twinlock」(雙重鎖扣)。顧名思義,錶冠採用雙重墊圈,以確保其水密性。最初的防水深度可達50米,這是在表殼防滲方面的真正突破。
蠔式原型表搭載Ultra Prima機芯
1953年,勞力士還推出了一款配備可旋轉式表圈的兩件式表殼。首個採用這種表殼的腕錶型號是Ref 6202 Turn-O-Graph,表圈上配有嵌體,印有60分鐘標記。作為計時碼錶的防水替代款推出,Ref 6202 Turn-O-Graph的市場銷售難言成功,但它卻成為了勞力士最具代表性(之一)型號潛航(Submariner)的基礎。1953年9月份,瑞士探險家雅克·皮卡德的深海潛水器深潛海底3131.8米,貼在船身的勞力士特製腕錶仍在正常工作。次年春季的巴塞爾國際鐘錶珠寶展上,勞力士潛航系列腕錶正式問世。
多年來,表殼和錶冠的平行研發一直在繼續,這在上世紀60年代的海使型(Sea Dweller)和2008年的深潛(Deepsea)腕錶中可見一斑。在深潛腕錶中,勞力士摒棄了使用長達60年的兩件式表殼,轉而恢復到原始蠔式設計。事實證明,鮐背之年的古老設計也能滿足21世紀的性能需求。有時,前進可能意味著回到原點。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腕錶之家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