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住三洲太平圩西頭第一家。當時聽老輩說,太平圩的圩勢像一條龍,外婆家就是龍尾了,所以三間茅草屋就比較矮小。
茅草屋四面是蘆葦(蘆材)打成的蘆芭,裡外用泥糊上做成泥巴牆。蘆芭牆經過長年雨淋後,牆腳邊的泥會掉下來,到冬天就有風吹進來會很冷的。俗話說,針大的洞,鬥大的風。姨媽每年都會用黃泥和麥穩子踩成黏黏的土把蘆芭牆重新糊上一邊。
茅草屋的屋頂是用麥草蓋的,風吹、日曬和雨淋的麥草由黃色慢慢變成深褐色,下雨天,我坐在家裡看見從屋簷滴下那黃黃的水,還有一股嘔爛草味。
幾年後茅草屋的屋頂就要重新蓋叫蓋屋,姨媽首先要準備充足的新麥草,自家不夠就向鄰居借。用一張長凳子上面綁上五齒釘耙,釘耙齒朝上,就像梳子。抓住一把麥草尖部在釘耙齒上梳理麥草根部,把麥草梳理的清清爽爽(叫Shuan草)。
然後請來蓋屋匠,把屋頂舊草拿下,換上新的麥草。蓋屋匠真了不起,真是技術活,蓋的屋頂平整,前、後簷整齊,不漏雨。蓋好的新屋頂黃登登的,在太陽光照射下泛著金光,漂亮極了!
茅草屋雖好,冬暖夏涼。就有一大缺點,容易著火(失火),所以外婆家的消防意識特別強,鍋堂腳跟裡每天必須掃乾淨,不放草。廚房水缸裡的水總是滿滿的,冬天姨媽在屋後的河邊天天敲打冰面,不讓河封冰,要有足夠水源。
外婆家三間矮矮小小的茅草屋,經姨媽一家精心營造,茅草屋是那麼美,那麼溫馨!他們把家裡整理的有條不紊;家具、用具安排的妥妥噹噹;屋前、屋後打掃的乾乾淨淨。屋前鋪著一條石頭小徑通向圩前的路,屋西也有塊菜田長著四季惹人的瓜果蔬菜,西屋簷下一排全是表哥他們栽種的各位花。有梔子花、月月紅、大理菊、蝴蝶花、螃蟹花(彼岸花)…
屋後也有一條石頭鋪成的小徑通向河邊,河水清澈。吃水、洗菜、淘米都在裡面。石頭小路旁一棵葡萄樹,表哥搭了個葡萄架。夏天可以在下面納涼休息,看著墜下來那一串串紫葡萄,心裡美滋滋的。
外婆拄著拐杖,踱著她的小腳步,在屋裡揀揀菜,燒燒飯,做做針線。有時外婆躺在藤椅上,閉著眼悠閒的樣子,大概在想她遠在外鄉的兒女何時能回茅草屋吧。
姨媽整天忙忙碌碌,只有晚上和下雨天才能靜下來,姨媽在茅草屋最多做的就是針線活,補衣服,納鞋底。
我的童年就是在外婆家的茅草屋渡過的,茅草屋有我童年美好的回憶,昨天夢裡見到的茅草屋,好想你!
作者 錡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