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梟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詩經•陳風•墓門》
墓門長了棵酸棗樹,拿把斧頭砍掉它。那個人心術不正,國人都知道。知道他的險惡用心卻不制止他,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糟糕!
墓門長了棵梅樹,有隻貓頭鷹棲息在上面。那個人是個不良之徒,唱支歌兒警醒他,告戒的話充耳不聞,栽了跟鬥才想起我的歌唱。
這首詩的創作據說是有個背景的,春秋時,陳桓公的弟弟陳佗在陳桓公死後殺死了太子免,自立為陳侯。殺君篡位,這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中是常見的事。陳佗的篡位的行止,引起了國人不滿,據說這首詩歌就是為了號召國人抗議陳佗的。詩歌寫得非常直接,墓門長了酸棗樹,拿斧頭把它砍了!酸棗樹,在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惡樹,梟鳥,則是一種惡鳥,這兩種不祥的東西出現了,當然要把它除掉。
嶽飛與嶽雲之墓。攝於西湖。
春秋時代,經常出現諸侯挾持天子,大夫放逐諸侯,家臣反叛大夫的現象,頗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味。所有的人都掉進了一個怪圈,都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驅趕著,瘋狂地向著權力追逐,但是都在追逐的過程中喪失了權力,前頭的那個人在殺了權力寶座上的那個人之後也隨著被後來者所殺。孔子的《春秋》之中統計過: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周天子對諸侯失去了控制的力量,諸侯國一片紛亂。後來學歷史的時候,老師也總是說,春秋戰國亂紛紛!亂世,塗炭的是生民。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頗能反映百姓對太平的渴望心態。然而,真正的英雄人物卻大多是在亂世鍛鍊出來的。亂後必治是一個歷史規律,通過對歷史的總結,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則是天下皆知的道理。愛忠臣,恨奸賊,是老百姓普遍的心理。
嶽飛塑像。攝於西湖。
西湖邊嶽王墓前的秦檜鐵像直接反映民眾的這種心理。秦檜不算亂臣,但是他害死抗金名將,可列為奸賊。為了褒忠貶奸,明朝正德八年都指揮使李隆在杭州嶽墳前鑄秦檜、王氏、万俟卣三人反綁銅像。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二年,浙江按察副使範淶認為銅得質地不夠堅硬,改用鐵重鑄秦檜、王氏、万俟卨等像,並增鑄張俊像,成為四跪像。此後,因民眾憎恨奸臣秦檜,跪像屢毀屢建共計8次。其中,清代重鑄了5次,是重鑄秦檜等四人跪像最多的朝代。其中,乾隆帝對嶽飛名言「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非常讚賞,親自題詞讚頌為「兩言臣則師千古,百戰兵威震一時」。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乾隆皇帝此舉對忠奸的愛與憎由此可見。
對忠的敬仰與對奸的憎恨,應該說,這種心理從基層百姓到上層的統治者是可以達成一致。國家多忠少惡,皇帝老兒的江山自然穩固,老百姓也能夠趁機喘息——只可惜這種喘息的機會確實太少了!而統治者在縱容出一個又一個的奸賊之後,口裡卻道貌岸然地向著群眾號召: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誅來誅去,苦的終究是老百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