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槓」是近年網際網路上的一種亞文化,這種亞文化出現在現實和網絡上,而且無處不在。
譬如我們在朋友圈上發了一條博文,內容可能只是曬了一張旅遊照,並附上一句「假期的尾巴,放鬆一下」。但收到的評論可能就會有「去 XX 都不貴,能叫度假?」、「這麼多時間,怎麼就不去幹點有意義的事呢?」等等讓人感到掃興卻又不知如何反駁的槓言槓語。
(電影《旺角卡門》截圖)
而我最近在社交平臺上遇到的槓例之多,都能讓我收集起來,然後做一本名為《精選槓例 100 個》的書了。這些槓例有我自己遇到的,也有我作為吃瓜群眾看到的。或許,「抬槓」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世界的一個特色,同時也是大眾主觀意識在網絡上相互碰撞的體現。
何為抬槓在生活中,遇事很造作、很愛作秀的人,我們稱之為「戲精」。而不關注事實觀點,為了反駁而反駁、通過抓住別人說話的漏洞來刷存在感的人,我們則稱之為「槓精」。
雖說我們從小就知道說話前要有「過腦子」的習慣,什麼東西該說、應該怎麼說,這些都是我們在說話前該考慮到的東西。但人一天到晚要說成百上千句話,沒可能每句話的觀點都能做到天衣無縫地照顧所有人的感受,自然會出現一些無可避免的邏輯漏洞。
而這些漏洞正是槓精們所要抬起來的「槓」,也是上綱上線的「綱」。
比方說,近期我在微博上看到過一條新聞,內容是: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愛犬「威洛」去世,女王悲痛萬分。
好事的「槓精」喜歡抓住內容的邏輯漏洞進行反駁,除了將一件普通的事進行理解扭曲、哄抬到另一個層面上以外,也同時也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事件的道德制高點中,以突出自己「我觀察(懂)得比你細」或「你怎麼這麼 XX 啊」的存在感和榮譽感。
譬如我在女王的這條新聞下面看到的一則評論(大意):
敘利亞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那時正值敘利亞戰爭),女王怎麼不關心一下?
顯然,新聞的中心是說女王的愛犬去世了,女王很傷心(「威洛」是女王的第一隻柯基犬「蘇珊」的第 14 代後裔,陪伴了伊莉莎白二世 15 年)。但由於英美的政治原因和當時正值敘利亞戰爭期間,便有好事者將女王和戰爭兩個毫無實際關係、毫無建設性的事件關聯起來。
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而「綁架」的方式亦是本文的主旨——抬槓。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槓」起整個地球實際上,語言的奧妙並非是因為它能通過不同的文字、措辭去拼成不同含義的對話,而是它能真切影響到一個人看事的邏輯和說話的技巧,這跟每個人的邏輯基礎教育和槓者身處的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邏輯教育的缺失,導致這種思維混亂的言語衝突現象在網絡上頻頻出現。
抬槓現象在近年的網際網路上盛行,並非是因為這種行為是在近年才突然爆發。而是在「到哪裡都能遇到抬槓」的遭遇和發達的網際網路環境下,抬槓和槓精這些名詞才會被大家常常提起。
簡單來講,抬槓是一個語言行為,愛抬槓則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邏輯教育缺失的現象,就像利己主義的「雙標」一樣,「抬槓」可以看作是利己主義和邏輯基礎教育缺失的表現之一。
那麼如何對付無處不在的「槓精」?知己知彼。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幾個我最近遇到和我看到過的「槓例」。雖說這些槓例並不算特全面,但至少我們能了解到我們常見的是怎樣的槓精,他們抬槓的邏輯又是怎樣的,我們又可以怎樣應付這些莫名而來的抬槓。
你解釋了,你就是同黨下面這段對話,可能是我們人生中接觸過最早的「槓例」。
A:事情不是這樣的,請你聽我解釋。B:不用解釋了,解釋就是掩飾。
「你解釋就是掩飾你錯誤的行為」,這個強盜一般的邏輯我最早是在小學同學的嘴裡聽到,本來以為只是同學之間互相調侃的玩笑,但沒想到之後竟然會在老師的嘴裡說出來。
當然,我可以理解老師說這句話的出發點是不想讓學生有詭辯逃避責任的想法,主動去承擔責任。但這句話是把雙刃劍,它能在無形中影響到一些學生看事物的邏輯觀,將「解釋」這個行為看成是「掩飾錯誤」的做法。甚至會在之後將事實曲解,把自認為是錯誤的觀點強加到解釋人身上。
這是抬槓的其中一種類型——「你解釋就是承認你的觀點是錯的」或「你幫 XX 解釋你就是 XX 的同黨」。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條博文,內容大意是「一位說著某地口音的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這讓人十分討厭」。評論區有人支持博主曝光的做法;也有人表示其實某地的人並非全是這樣,只是個別人的行為不檢點而已。
然而,後者的言論可能是與大勢不符,被好事者莫名貼上了「你是某地人當然為某地解釋」的標籤,將對不道德者的不滿發洩到其他解釋的評論者身上。其實,這種藉機宣洩憤怒的人,比不檢點的當事人更不道德。
不管,先反駁了再說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混跡多了,自然也難免遇到各種類型的抬槓,最常見的抬槓方式私認為非「以偏概全」和「偷換概念」莫屬。
前不久,我在 Apple Store 買了一臺 iPhone,不幸遇到了質量上的問題需要售後幫我解決,不幸的是期間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因此我在微博上分享了我與售後團隊磋商的過程和對蘋果售後政策的不解。
這裡可能是由於博文中涉及到了「Apple Store」、「Staff」等英文單詞,導致某些讀者對文章產生反感,因而我被一位讀者槓了一句「你為何不用英文來寫?」
我竟無言以對…
而就在這條評論下方,有著另一條也讓我相當無奈的槓言槓語,大意是「這是個常見的小問題,我也有這種情況,但沒想到你身為數碼人還糾結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強迫症太恐怖了。」
這我就納悶了,我剛買的新手機出問題了,去享受消費者該有的權益,怎麼就成了強迫症呢?
恕我詞窮也恕我沒耐心,其實這些沒多大意義提問我除了想到「呵呵」以外,已經想不到有什麼體面的回覆詞了。當然最後我也沒有回覆這些評論,因為它既不能和我討論解決事情的方法,也不能和我好好交流解決心得。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吵,我寧願選擇與這些人避而遠之,畢竟網際網路 50% 的爭吵都是源於不好好說話而造成的。
除了以偏概全,斷章取義的抬槓方式我也能經常碰見。
一次,我對某機的指紋識別功能失靈進行批評(在緊急情況下這個問題影響甚大),評論炸開了鍋,有不少網友都表示曾遇到過這種情況,顯然這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或者是假問題。但人多了自然也會有好事者開始抬槓,比方說這句「炒作而已,5 萬粉的小 V。」
這我就更納悶了,我批評一個產品,怎麼還能扯上「炒作」和我的粉絲數呢?
相比於前面「你解釋就是掩飾」的強盜邏輯,以偏概全和斷章取義的抬槓方式在社交平臺上更為常見,是不少網絡口水戰的源頭。這類槓精大多是圖一時嘴快、「敲鍵盤說話不腰疼」的心理,將自己對別人的不理解強加到別人身上,從而把對方原本想表達的事實曲解。
再比方說,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朋友發微博,大意是:「在路邊買了份煎餅果子,沒想到這麼好吃!」,下面的評論上來就一句「身為 XX,光顧小販合適嗎?」。你說這話氣不氣人。
總之,你肯定沒可能和這兩類槓精講道理,在現實生活裡講不清,在網絡上更講不清。既然講不清,倒不如不回復對他們呵呵一笑就好。反正他們也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是在「地球 Online」這場表演裡發彈幕的觀眾而已,不是來改變劇情的。
沒有抬槓的機會,就來創造機會不同前面幾種,這類槓精有點逗趣,喜歡將別人沒解釋的觀點理解為自己所想,然後對臆想的觀點進行反駁。
下圖這位網友的博文,本意是教大家在打車時懂得保護自己,除了擁有防範陌生人的意識,還要了解自己的關鍵部位免受傷害。但由於「多熟悉頸動脈的位置」一句被人聯想到了「刺傷對方」而不是本意的「預防傷害」,因此便出現了下圖中的對話。
這種評論往往會出現在熱點事件的評論中,他們很關心事態發展,更關心對別人對事件的評論。可是由於其閱讀邏輯與提出觀點的人並不一致,加上情緒上的催化,因而便往往將別人沒有解釋或沒提到的觀點理解為對事件的反對,或是其所理解的意思。最後便出現了抬槓的情況。
譬如我說,「麥當勞的雞翅好吃」,用抬槓者的思維回復就是「難道肯德基的雞翅就不好吃了?」。
有趣的是,最近我在微博、知乎這些平臺上看到不少主觀向的博文,不少博主都在句子後面加一句括號括住的解釋,內容大概是「我說 A 好,我沒有說 B 不好」。估計這些博主被抬怕了,不得不在每個觀點後面加個說明。猶如人類溝通史的倒退。
抬槓的思維與動機?實際上,抬槓的現象不單只出現在網際網路,它也同時出現在現實生活當中。甚至每一件事、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都是槓精們的「支點」,槓到月球都不是事兒。
比方說本文對「槓精」的解讀會有人認為不太妥當,因為抬槓往往會被抬槓者與質疑畫上等號,所以抬槓是對別人的質疑,而不是挑刺。如:「問問題就是抬槓?還能不能有言論自由了?」。
建設性討論當然是受歡迎的,但質疑的本質是思考和進步,而抬槓則往往是主觀上的偷換概念和對事實的邏輯理解錯誤。因此個人認為「質疑」只是槓術平平的槓精們粉飾抬槓行為的藉口。
實際上,這種非建設性的提問目的就只有一個——以斷章取義、以偏概全、道德制高的邏輯令你感到不爽而已。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一個人喜歡槓言槓語、槓話連篇?網絡上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解釋是因為槓精為了刷存在感而抬槓,凸現出自己獨立於別人的想法,所以為了反駁而去反駁別人的觀點。
更深入地探討,我們則可以從邏輯教育、主觀意識過強和網絡語言的共通性和情感氛圍,去分析「抬槓」這個行為。
(圖源:馬男波傑克)
首先是邏輯教育。前文說到語言不單來用來表達,也能用來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其實抬槓之事並不止發生在網絡,它也存在於現實生活當中。正如「解釋就是掩飾」這個毫無邏輯可言的說法,即便它純碎是個可笑的例子,但它確實在現實生活中影響著一部分人的觀念思維。
加之,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邏輯思維這一課題裡仍有欠缺,有了思維輸出卻沒有思維矯正。學生往往只懂得去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懂思考別人提出的異見、和其中的意義,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過於自我的「只看結果卻不求甚解」的思維習慣。
通過主觀的邏輯去解讀別人的觀點,通過主觀的思維方式去反駁別人,便形成了抬槓的動機。而且,這種主觀意識在當今的網絡世界裡越來越強烈,但部分人的意識卻並未能跟上網際網路發展的步伐,久而久之便產生主觀意識上的誤會和對撞。
比方說,如果我認為「麥當勞的雞翅好吃」、「朋友圈點讚現在更像是個已閱按鈕」,別人則認為肯德基的更好,那麼他就會用主觀想法去思考我的問題「文俊認為肯德基的不好吃」、「點讚仍是讚賞的意思」。同時,這段話實際上也可以被槓起來,譬如「為什麼偏要用麥當勞和肯德基來做例子?用其他品牌不行嗎?」。但細心一想,我碼的這段話的主角是這兩家餐飲企業嗎?
當然不是,他們只是例子而已。
其次是網絡需要的共通性。我們都知道網絡上有不同的人、不同的情緒還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所以我們也只能通過文字來了解對方所表達的字面意思。
曾在大學的研討會中,有老師和大家分享過一個口語和文字交流區別的例子。通過面對面或口述去溝通一件事,所造成的誤會會比通過文字表達要低很多,其中面對面的交流的效率是最高的,口語表述次之,因為談話間人與人之間可以了解到對方的感情、行為、語境來即時改變說話方式。
(圖源:馬男波傑克)
相反,若是通過文字去表述,一旦有一方表達不清晰且帶入了主觀情緒去了解單一的字面意思,很容易就會造成其中一方產生誤會。這也是面對面會議的重要性。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抬槓現象會少很多,至少在朋友間的相處中,抬槓更像是個玩笑而不是一種挑刺和爭執,因為大家都能知道說話的情緒。所以,在與新朋友文字交流時,我會適當使用表情去表達我說話時的情緒。但在網絡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只能通過文字交流,雙方也並不了解對方的主觀邏輯、說話語境、語氣,便很容易造成主觀邏輯上的對衝。
無處不在的抬槓,呵呵一笑就好看到這裡相信你也已經對抬槓的動機和邏輯有了一定了解,顯然抬槓已經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網際網路亞文化和人與人之間交流邏輯缺失的重要體現。其實在網際網路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別人嘴中的槓精,只是在主觀思維上,一者可能會比一者水平更高、更具說服力而已。
(圖源網絡)
因此,我們自己應該要做到儘量避免和別人抬槓。多理解對方說話的情緒和語境,在反對時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去一起討論,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否決或質疑,避免別人對自己的誤會。
換言之,別人的世界可能和你的世界不同,別人說的話你可能不合聽,但不妨也可以試圖去了解一下別人為什麼要這樣說,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貴在能夠互相尊重和思考。
當然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反對前都會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難免會遇到各種被槓的時候,就算我說一句「我吃飽了」,愛抬槓的人也會說一句「這有什麼好說的?」;如果我回復「我覺得挺有趣的」,對方可能會回復我「原來你笑點就這麼低?」。
所以,既然說服不了別人,倒不如說服下自己,將這些槓言槓語當成一個笑話,呵呵一笑或直接不回復就好,沒必要把自己的情緒搭進別人的世界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網絡討論時不要張嘴就給別人亂貼槓精的標籤,並非是不同意自己主觀觀點的人就是槓精,這是絕對錯誤的。如下圖這個反面例子,亂給人貼標籤只會被人當作是個笑話。
最後,在面對生活中處處都存在的「槓精」時,我們不妨也可以思考他們所提出的觀點。雖然 「槓精」這兩個字充滿了貶義,但撕開這個標籤,一些網友所提出的問題確實是具有建設性的意義、有利於大家進步且合情合理,而不是一味宣洩個人觀點和對別人的邏輯漏洞進行放大和嘲笑。那麼這種「益槓」相信也會受到大家歡迎。
題圖:電影《九品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