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北京海澱區召開「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教育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近五年來的教育發展情況以及對未來五年的初步思考,牢記為黨育才、為國育人使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對海澱區「兩新兩高」戰略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
據介紹,截至今年9月,海澱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生五年間增幅15%,辦學規模佔全市五分之一併持續擴大,位居全市16區之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以學區制改革促進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居民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願望不斷得以實現;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得到全面落實……「十三五」時期的五年裡,北京海澱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作為海澱區「命根子」和「金名片」的歷史定位更加明確。
據悉,到2022年海澱區預計新增學位1.8萬餘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繼續推進學區制改革……「十四五」時期的未來五年,海澱區將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優質、均衡、特色發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真正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十三五」:加強頂層設計推動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海澱區教委和教工委結合「十三五」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的重點要求,加強頂層設計,穩步推進各項改革舉措,推動教育公平。
多措並舉解決「入學難」。「十三五」期間,海澱區順利完成48個基本建設項目,通過「新建改擴建」新增中小學學位13760個;學前教育堅持「公益普惠」,區教委通過新建小區配套園、改擴建、以租代建、探索合作辦園、中小學附設幼兒班等形式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十三五」期間共增加2.8萬個學前學位,其中普惠性學位增加1.64萬個,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92%,破解學前學位不足引發的「入園難」問題。
學區制改革促進均衡發展。以學區制改革為切入點,形成政府主導、學區統籌、社會參與、學校共建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區域內統籌各類教育資源、推進資源共享。學區制的成功經驗,被評為全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典型案例。
孵化優質教育新品牌。穩步推進教育集團、對口直升等辦學模式創新,以名校為核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支持全區36所學校開展教育集團化辦學實踐,新增13對九年一貫對口直升機制學校。五年來,新增27所學校(校址)全部納入教育集團管理,全區納入教育集團的中小學校(校址)已達到131所,帶動了一大批薄弱校轉型發展、新建校高起點發展,2020年,海澱區中小學生在優質校就讀比例超過90%,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打造北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聚集地。「築巢引鳳、南北同步」,到2022年底,北部地區將新增幼兒園學位6060個、中小學學位9120個。目前,已有清華附中、中關村三小等9所優質學校在北部辦有12所分校,為北部地區未來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國際教育資源供給更加多元。基本建成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中外課程融通的涉外教育服務體系,13個高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不斷提升,國際教育水平與海澱區域定位更加協調。
過去五年,海澱區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全員育人體系。
「十四五」:將為國家重大戰略培養創新人才
未來五年,海澱區將繼續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建設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強區。將體現在——
進一步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在全區教育系統深入學習領會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北京市教育大會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守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繼續加快教育設施建設。「十四五」時期,計劃實施正式基建項目54個,預計完成建設總規模1063885㎡,總計可新增中小學學位36680個、學前學位2280個。其中,20餘個項目將在2021和2022年完工,預計可新增學位1.8萬餘個。
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通過目標引領和機制建設,為每一所成員學校找到自身發展的突破點,實現「一校一特色」。充分賦予學校辦學自主權,保障學校主體地位,為學校創設寬鬆環境。用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評價方式,激發學校發展的內生動力。
進一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充分發揮海澱教育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大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國家的重大戰略服務。
進一步推進教育治理體系改革。「十四五」期間,海澱區將繼續推進學區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對集團化辦學的規範管理,加快構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進一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助力海澱教育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