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8和19兩天,有日本「高考」之稱的大學考試在各地舉行,其中,世界史和國語科目的試卷裡出現了一些「中國元素」的試題,題目全部是選擇題。
比如這道有關「君主敘述」試題的第②個選項裡提到「趙匡胤建立了漢朝」。
在「教育和學問」的試題裡,選項①是「朱子學是從漢代開始興起。」選項②是「魯迅在美國留學。」
如果了解中國歷史,會知道這些選項「全部是錯誤的」:「趙匡胤建立的朝代是宋朝;朱子學說是從宋代開始興起;魯迅在日本留學。」
眾所周知,選擇題的選項作用之一就是為了迷惑考生,考生在回答選擇題時,首先要知道選項「為什麼對、為什麼錯」,才能保證答對選擇題。所以,從試題的廣度分析,日本高中生平時接觸和學習了不少中國的歷史知識。
事實也是這樣。在日本學生的歷史課本中,日本史裡與中國有關的考題,內容主要集中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方面,比如在這次試題的選項①裡提到:「澶淵之盟後,遼國契丹每年向宋朝進貢大量的白銀和絹。」
思想、哲學方面偏重於儒家、道家思想的介紹,「朝聞道夕死可也」、「人之初性本善」等一些我國初中生學習的一些傳統文化,在日本都可能是會考的內容。
在世界史方面,涉及中國歷史的內容比較多,也比較細,從張騫出使西域到紅巾軍起義,從班固的漢書到義和團,這些也都是考試的範圍。
文學、藝術方面,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不但豐富,而且深度很令人吃驚,在這次大學考試的試題裡有「宮廷文化的敘述」試題,其中選項①的意思是,「王羲之為了討宮女的歡心,畫了《女史箴圖》。」
日本高中學生不僅學習中國的歷史,還學習中國的文言文。很多高中學生認為,語文裡最難學的內容是漢語的文言文。日本高中的語文課本裡有現代文和古典文之分,古典文篇數並不太多,豎版印刷。翻看日本高中的國語教材「漢文編第一部」,會發現學習的文言文內容和我們初高中的內容差距不大。
課本內容有中國的歷史故事:《狐假虎威》、《推敲》、《完璧歸趙》、《朝三暮四》、《塞翁失馬》;有唐朝名家的詩作:杜甫《絕句》、《春望》,李白《靜夜思》、《送友人》;有史記裡的《管鮑之交》、《刺客荊軻》、《死諸葛走生仲達》;還有名家韓愈《雜說》、歐陽修《賣油翁》的散文。
很多網友看到日本學生的語文課本後,表示出了沉默。我國的中學生平時也接觸一些外國的名著,但是這些名著絕大多數是已經翻譯成漢語,而日本學生竟然直接學習中國文言文的原文。
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不僅是日本學生,還有很多其它國家的學生在積極學習中文、學習中國歷史和文化,以便於更好地了解中國。
想一想,我國總是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廢除英語的主科地位,學生沒有必要學習英語」,而外國學生正在抱著開放的心態學習中文,兩廂對比,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學習他們的語言和文字,去借鑑他們的先進經驗呢?
不過,據說,日本古代出於對「漢學」價值的推崇和防範後宮幹政,有一個奇特的規定:女性不得學習漢學。對於日本學生學習中國歷史和文言文的深度,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