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都備受關注,今年也不例外。與專家的專業分析相比,大眾也許更關注哪個作文題好寫、哪個作文題難寫。其實,無論專業分析還是茶後談資,高考作文命題的意義不只是向世人提供了可以論說的由頭,更向考生提出了宏闊而精微的時代期許。在筆者看來,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提出一個緊貼大地的現實命題:每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該何去何從何為?
人們常說,高考是考生的「成人禮」。邁過這道門檻,就揮別了少年時代。而對於今年的考生來說,經歷了突如其來的疫情,接受了挫折教育,幾番淬鍊下來,心理上恐怕早已「成人」,高考則是經歷的一道「儀式」而已。
經受了成人禮,最重要的在於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你自己」,這是刻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中的一句箴言。認識自我、認清自我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惟其了解自我、找準定位,才能在人生波瀾乃至波浪中更從容。
恰巧,今年全國III卷高考作文題的一段材料,就談到「如何為自己畫好像」: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對自己有準確評斷,對自己能力有準確評估,知道自己要什麼,從而就能更準確地規劃人生。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有責任畫好「自畫像」。
知道「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只是第一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都無法脫離時代軌道而踽踽獨行。同時,每個人都會受到大事件的裹挾,是載浮載沉還是搏一搏?是自暴自棄還是拼一拼?答案當然是後者。
今年上海卷作文考題就發出了這樣的時代之問:「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對於每一個篤信「愛拼才會贏」的人來說,置身於歷史轉折點絕不會隨波逐流,哪怕有無力感也不會自我放逐。比如,誰能想到疫情暴發?而在巨大挑戰面前,廣大考生克服困難,奮勇抗爭,正體現了勇氣和堅韌。
與四十年前,甚至六七十年前的考生相比,當下年輕的一代應該具有更有寬闊視野,也更有適宜於自身發展的社會環境。面對時代的期許,今天的年輕人有責任做得更好。比如更有開放情懷,而不是閉目塞聽;更有大國國民的擔當,而不是相反。全國Ⅱ卷作文考題要求考生發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就展現了意味深長的良苦用心。
考題背景是,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抗疫物資上印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等詩句,而中國援助國際社會的抗疫物資則印著「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 這樣的良性互動,彰顯了命運與共的理念。今天的年輕人從這種理念中獲得啟迪,就能更值得期待。今天的年輕人是值得信賴的,因為有襟懷,就會富有遠見,就會以更深邃的目光眺望這個世界。
一個人立足於世,需要構築三種關係,一個是與自己的關係,一個是與社會(他人)的關係,一個是與國家的關係,意即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如果說「自畫像」是見自己,擁抱世界是見天地,那麼發揮人生價值,讓社會更有溫度,則是見眾生。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考題就談及了抗疫中的堅守。比如,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站崗值守,防疫消殺,送菜購藥,緩解燃眉之急;醫學專家實時在線,科學指導,增強抗「疫」信心……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每個人在社會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通過構築與他人之間的聯繫,找到發揮自己力量的落腳點,就能實現人生價值,帶給社會溫暖。
哲學家羅素說過,「三種單純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尋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這是一種跨越國界、穿透時空的自我審思,對今天的年輕人、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發。通過高考作文題所傳遞的價值取向,所延伸出的精神坐標,我們每個人都找準自己的角色,並扮演好角色要求,這個社會將更值得期待。(文丨秦川)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