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常常批評那些很有機心的人,但也許站在政治角度上,一個人太傻、太痴是活不下來的。
如果你想成為殿完後不需要告訴別人「我的馬不行」的人,更希望做完這一切就安安靜靜地做應該做的事,這樣的狀態是自己更喜歡的,也許不錯。但我要提醒你,這種狀態也許真的不適合做官。
所以,我們看見孔子表揚孟之反時說「孟之反不伐」,是因為孟之反本人是在官場上做事的,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一個做學問的人。
如果把這段評價放在一個讀書人身上,也許就不適合了。想像一下,一個很有文化的讀書人,完成一副對聯後說:「哎呀,不是我聰明啦,是正好旁邊有本書這樣說啦」(或者「這是某某告訴我的啦」)。告訴別人自己智商低、不聰明,來掩蓋自己的聰明,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
也許絕大部分時候別人不知道,也感受不出來,但有個問題——它會累積你對機心的閾值,第一次用了機心後,你覺得這樣很好,下次就會多用點兒,再下次的時候會再多用點兒……用著用著就偏離了你的初心。
就像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段子:「我的信鴿長途跋涉累死了,我心裡很難受,想把它火化了,把它的灰灑向山川大地河流,結果烤著烤著越來越香,就買了兩瓶啤酒,就著酒把它吃了。」烤乳鴿的過程才短短幾分鐘,我們已經改變了自己開始的想法。由此可見,事情是會異化的,我們在使用機心的這一刻,它的異化就會開始。
素直,就是保持一顆樸素的心一直往前走,提防自己的這顆機心。但孔子告訴我們:「如果你從政,必須保留這顆機心;如果你讀書、做學問,又要用一種讀書人的心態對自己有所要求。」
竊以為,這是一種覺悟。一個人在身上內置了幾個按鈕。「嘟」,啟動政治家模式,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嘟」,啟動讀書人模式,樸素正直地讀書;「嘟」,啟動父親模式;「嘟」,啟動兒子模式……隨時隨地告訴自己,在什麼樣的角色裡,做什麼樣的功課。這種自覺的狀態,是一種明德的狀態。
也許我們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體會世間的種種種種。
有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有一天小梁請了一位老師給我講中醫課程,帶著學生們一起聽,於是我和學生們成為了同學。
上完課,我和我的同學們都對老師發表了很多讚揚、感恩、隨喜讚嘆。我突然意識到:哦,原來平時我裝模裝樣地做老師,學生對我進行隨喜讚嘆的練習,只不過是他們在完成一個學生的角色而已,我可不能當真,否則會真以為我是他們形容的那樣。只有重新做學生,習慣性地讚嘆老師的時候,我才能清醒地覺察到這種狀態。
覺察本身就是我們了解生活本質最好的啟動開關。奇怪的是,覺察的「覺」字,也是睡覺的「覺」。
願你在夢中保持清醒和覺察,如果你做了噩夢,能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夢,我要求劇情朝這個方向走。」恭喜你,你的念力、覺察力,開始成為了你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