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仍然任重道遠。」
作者:洞察貓
本文約2800字,建議閱讀6分鐘
昨日,一則重磅消息在行業內傳開,微商們沸騰了。
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為了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13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聯合發布了《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
意見之中明確寫到,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線上創業就業成本,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同時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
這一次,國家終於選擇了支持微商。
微商激蕩七年
不知不覺,微商已經發展了7年之久。
微信高速發展的同時,一批嗅覺敏銳的人在朋友圈裡看到了商機。於是,在2013年開始,朋友圈裡開始了一些海外代購、化妝品、閒置產品、食品、奢侈品等生意,開創了「微信裡做生意」的交易市場,但那時的微商太過混亂,根本沒有正規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安全的產品保證,只有暴力的刷屏賣貨,賣一筆賺一筆。
2014年,微商開始出現類似直銷的多層級代理模式,誕生了第一個百億微商品牌——吳召國創立的思埠集團,彼時各種好壞三無產品面膜到處可見,市場日趨火爆。同時,微商層級代理模式快速的裂變,也引起國家重視開始打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微商多層級模式傳銷騙錢,導致微商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漸漸遭到人們的質疑,許多人開始對整個行業帶有偏見和排斥。
從這時開始,微商的監管漸漸提上日程。
2016年,微商創造就業人口已經突破2000萬人,流水突破5000億,隨後幾年許多大企業例如立白、蒙牛、娃哈哈、雲南白藥都開始布局微商,希望藉助其強大的裂變效果給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然而,傳統企業布局微商往往不敢「All IN」,當品牌美譽度遭到質疑之後,品牌方都會考慮到後續的發展。因此,傳統行業的微商布局大多都以失敗告終,反而從始至終都是微商的品牌反而能持續下去,因為他們沒有後路。
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電子商務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整個微商行業步入了規範化,只不過微商這幾年受到了社交電商的極大衝擊,小企業小品牌開始紛紛下滑,不得不找到頭部的社交電商品牌合作,活下來的微商企業,大多數都是有沉澱、積蓄和一些名氣的品牌。
微商7年,儘管曾經也曾一路高歌,但始終無法得到官方的認可和大眾的支持。在今年疫情期間,「宅經濟」再度掀起高潮,微商也迎來了短暫的復甦,同時也起到了刺激消費、增加就業的作用,為國家的經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所以,此次13部門「支持微商電商」的意見書,也在情理之中。
「與時俱進」的生存之道
7年激蕩,行業內誕生了諸如TST、一葉子、梵蜜琳、麥吉麗等微商一線品牌。
TST誕生於2013年,可以說是最早做微商的那一批。創始人林瑞陽、張庭夫婦本身也是演員出身,自帶流量,讓TST從出身以來就備受矚目。
但在漫長7年的發展過程中,沒有被後浪給拍死在沙灘上,還取決於創始人把握機遇的能力。
微商是個淘汰率很高的行業,傳統大企業布局尚不能吃到好果子,更別說一些小品牌,能夠一直保持高熱度的品牌,並不簡單。
所以,為了持續給大眾灌輸品牌思想,微商開啟了電視和綜藝的贊助之路。
這其中,誕生於2014年的一葉子和麥吉麗、誕生於2015年的梵蜜琳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業績上取得不錯的成績之後,為了繼續提高品牌知名度,於是紛紛成為了各大綜藝的冠名商。
事實證明,微商通過贊助綜藝,的確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抓住了現在年輕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大部分微商品牌核心消費群體是年輕人,綜藝正是年輕人的聚集地,配合著綜藝花樣百出的營銷方式,確實給微商品牌帶來了足夠的熱度,並成功轉化成銷售額。
例如2018年,一葉子冠名的《這!就是街舞》,在節目與天貓歡聚日聯合打造的粉絲狂歡節活動中,一葉子銷售額超過2700萬元,拿下美妝類目銷售TOP1。
麥吉麗通過在《延禧攻略》上插播廣告,贊助江蘇衛視《三個院子》、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以及《中國新歌聲》等綜藝節目,年銷售總額以2倍增長比逐年遞增,全國線下百貨專櫃達到500多家,線上店鋪2000多家,覆蓋3000多萬高端女性用戶。並於2016年投資總額上億元,在湖北宜昌成立生產研發中心,同時在美國成立公司和海外研發中心,用於產品創新和科技研發。
今年,梵蜜琳獨家冠名《乘風破浪的姐姐》,在節目的帶動下,其品牌認知度呈指數增長,並且這種影響還擴散到了銷售端。許多經銷商表示,「6·18」期間銷量比之前幾倍還多。
通過不斷適應市場,不斷跟緊時代的步伐,所以這些微商品牌才得以長期生存,品牌的知名度才能夠在大眾之中傳開。
發展與質疑「攜手並進」
不過要說微商時代就此來臨,仍然為時尚早。
前段時間,某小學老師做微商被查處,引發了人們的熱議。有人說只要老師沒有明裡暗裡示意家長和學生去買產品,就沒有多大的問題,也有人說從事微商營利性活動會影響教師的聲譽,一時眾說紛紜,難分伯仲。
其實說到底,微商直到現在,仍沒能根本改變人們對這個行業固有的偏見。
早期微商受到詬病,僅僅是因為暴力刷屏,許多人認為微商「汙染」了朋友圈,同時還受到微商的刷屏私聊「騷擾」。
早期微商主打價格戰,吸引了一些消費者。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使用過微商產品之後,產品質量、售後服務是最受詬病的原因。劣質的產品、賣了貨就找不到人的服務讓大眾對微商的好感度直線下降。
除此之外,微商們發現賣貨的收益根本比不上招代理,越來越多的微商不再把賣貨當做主要的推廣工作,而是一上來就開始鼓吹更多的人來做產品的代理。於是,多層級涉嫌傳銷的模式又給微商帶來了新的標籤。
微商始終無法改變「想要持續收割用戶」的核心目標,重營銷的打法本沒有錯,但許多企業往往因此忽略了產品研發的重要性。
例如此次伴隨著梵蜜琳這波熱度而來的,除了對微商代理模式的詬病外,還有對其生產方式和質量問題的質疑。代工廠售賣「散裝」產品、產品貨不對板、售後服務困難等問題接踵而來,好不容易通過營銷建立起的消費者信任,轉眼可能就消磨殆盡。
微商品牌的生產來源、產品備案、售後服務等問題,層出不窮,並非個例。所以要想改變大眾心中對微商的偏見,還需要行業內的頭部玩家從我做起,逐一解決消費者關於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問題。
打鐵還需自身硬。砸錢營銷並沒有錯,一味做營銷而忽略自己的硬實力,那就說不過去了。行業切不能因為此次的國家支持而沾沾自喜,該解決的問題一樣還得解決,屬於微商的時代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