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麥田音樂,感謝麥田音樂節,感謝淄博市,感謝市委書記,感謝燈光師大波,感謝調音師文靜......」淄博麥田音樂節結束後的第二天上午,超級斬樂隊在微博向工作人員一一致謝,致謝名單上甚至出現了市委書記。
這也反映出了近年來音樂節一個普遍現象:近年來音樂節的兩大特色,一個是圍繞一系列線下業態打造的綜合性音樂節,另一個便是獲得當地政府大力支持而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從今年已經公布音樂節訊息的城市來看,包括汶川、東營、安陽、阿那亞、濰坊在內,一些三線、四線城市陸續成為候選名單。在這背後,一方面是文旅市場興起,當地政府大力支持「城市名片」。另一方面,音樂節市場的下沉背後,是音樂節市場盤子的增大,而想要「託起」這個盤子也並非易事。
文化和旅遊部於9月18日印發了相關條例,其中提到:劇院等演出場所觀眾人數原則上不得超過劇院座位數的75%。也指出「按照科學有序原則,優先放開室外舉辦的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條例推出後,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大型演唱會、戶外音樂節回歸在望,而不少樂迷也表示:音樂節,Livehouse門票想必終於可以喜迎降價了。
國外樂隊的缺席、觀眾限流,都直接影響了音樂現場演出的票價定價,而大大小小音樂節的陸續啟航,也不由得為音樂節市場悄無聲息的拉開了競爭大幕。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慶檔的音樂節多達20多場,堪稱史上最強國慶檔。
被漫長的疫情凍結的線下娛樂業態一經解封,國內便在2020年8月15日迎來了第一個音樂節——迷笛音樂季。在崇禮舉辦的音樂季可謂「道阻且長」,仍然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樂迷前來狂歡。資深樂迷小米表示,儘管主辦方關於選址與交通規劃不合理,自己和朋友像是苦行僧一樣從南走到北,凌晨拼車一千多塊才回到市區,但沒辦法,大半年沒音樂節大家都憋壞了。
在疫情後的首場大型線下音樂狂歡中,小米與一眾樂迷欣賞了包括痛仰、刺蝟、果味VC、扭曲機器、九連真人、熱浪在內的樂隊演出。
目前看來,包括南京森林音樂狂歡節、濰坊·青檸艋音樂節、秦皇島·阿那亞音樂節、石家莊星光音樂節、西寧音樂節、楠溪江星巢音樂嘉年華在內,大大小小十幾個音樂節將在國慶節前後落地,不少音樂節或多或少都收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一部分甚至直接是由政府主辦。
音樂節不再是單純的烏託邦狂歡日,而成為了一張吸引先鋒潮流年輕人到來的城市名片。
而從上座率來看,面向年輕人線下娛樂業態的音樂節售票情況情況尤為樂觀,即便是在上座率只被允許50%的情況下,根據已經披露的數據顯示,Hello崇禮·太舞·迷笛音樂季現場觀眾人數儘管與往年相比有所減少,但7月24日下午,迷笛音樂季正式在線上票務平臺開售門票,不到半小時,線上2000餘張門票就已經售罄。
而最終8月15日和16日兩天共吸引了近兩萬人赴約。於9月19日至20日舉辦的西太湖國際音樂節更是吸引了1.5萬樂迷趕赴一場狂歡。剛剛結束的淄博麥田音樂節也在短短兩天時間匯聚了五萬樂迷,單日最高人數突破27000餘人次。
絕大部分演出商表示50%上座率仍很難達到營收平衡點,現上座率調整至75%,將極大減輕演出方的營收壓力。
一線城市的樂迷消費力更是驚人,天津麥田音樂節中午12點開票當天,草莓音樂節緊隨其後官宣陣容,並在13點鐘開放售票,價值一千元的預售通票幾乎秒售罄,一些樂迷知乎:這麼快,你們都是魔鬼嗎?我們也不禁想要問上一句,為何音樂節如此火熱?
一方面,長達半年的疫情凍結了線下娛樂,儘管線上雲蹦迪、雲音樂節層出不窮,但相較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娛樂,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消費反彈是部分原因。這一點從草莓、麥田的盲鳥票售出效率便可見一斑。在抽盲盒一樣的音樂節陣容面前,不少樂迷毅然決然的按下了購買鍵。
另一方面,隨著《樂隊的夏天第二季》《明日之子樂團季》等樂隊類綜藝節目的播出,一些圈外受眾被吸引到樂隊圈層,在尚未全面爆發的現場音樂娛樂業態中,選擇來到「多位一體」的音樂節來欣賞現場音樂自然是個最優選項。於是我們能夠看到,今年已經官宣陣容的大廠音樂節如麥田、草莓陣容上,樂夏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重塑、五條人、新褲子,《明日之子樂團季》剛剛推出的冠軍樂隊氣運聯盟也陸續成為音樂節常客,音樂節現場宛若音樂綜藝的第二現場與宣推渠道。
在關於為何音樂節如此火熱的諸多原因裡,有一部分來自於音樂節產業規模近年來的迅速擴張。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演出服務業市場前景及研究報告》,初步測算,2019年中國演出市場規模將達到535億元。不同的音樂節品牌攜帶著不同的文化場景與平臺基因,從陣容到互動體驗,從垂直跨界到綜合性、主流化,音樂節在為樂迷們製造驚喜的同時,也在推動行業通過現場觸達更廣泛的圈層人群,實現普及意義。
而前幾年開始,遍地開花的音樂節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鬥魚、YY等直播平臺也陸續入局打造網紅音樂節。
音樂節真的這麼好做嗎?答案是否定的。市面上長期存活下來的音樂節並不多,「做著做著就沒了」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新生兒」身上,一些有8、9年IP的老牌音樂節也因為各種緣由而步履維艱。甚至有行業人士直言不諱:做音樂節不能賺大錢的,賠個一兩百萬就算挺成功了。而疫情為音樂節這一線下娛樂場所帶來的打擊更是一刀切式的。
音樂數據分析公司Viberate報告顯示: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音樂節主辦方將集體損失近170億美元。音樂節受到的直接經濟影響為168億美元,其中51億美元(約30%)來自門票銷售的損失,其餘的經濟損失來自音樂節現場的其他業務,如食品、飲料的銷售,周邊商品和供應商及其他付費的現場設施等等。世界音樂節產業尚且如此,國內一些還未形成成熟體系的音樂節自然也面臨慘痛損失。
於是我們能看到在陣容等既定根基之外,各大音樂節在用戶體驗上大作文章:除了主舞臺的主播演出外,各種互動體驗裝置、合作商展覽區等內容散落在場地附近。不少業內人士都曾表示,跨界融合是音樂節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能夠在遍地開花的音樂節中樹立起自己的品牌調性,吸引到更頭部的音樂人前來參演。另一方面,融合了多個業態的綜合性音樂節,無論在贊助商、衍生產品、消費群體層面,都能夠有不同程度的擴張。
話雖如此,我們仍能夠從大規模復甦的國內音樂節上看到更甚於往的活力與誠意,隨著十一的到來,更多樂迷能夠近距離的感受到音樂最真實的生命力,資本也能夠從中與年輕人尋找到更契合的溝通方式。
【本文作者赤木瓶子,由投資界合作夥伴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