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河 西
張雨綺改名上熱搜。
張雨綺原名張爽,因為某女性用品在電視上做廣告,天天「爽啊爽」,張雨綺的媽媽覺得煩,鬧心,一怒之下就把閨女的名字改了。
那麼問題來了,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zhāng yǔ qí,綺為qi第二聲。對嗎?顯然不對。張雨綺不是李佳琦,所有的字典上,這個綺都只有一個讀音,就是qi第三聲。
而這個字,正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綺。
這首詞,由梁弘志作曲後,改編為《但願人長久》。王菲版讀成了「yǐ」,而這首歌,是王菲翻唱鄧麗君的,我專門聽了一下,鄧麗君也讀「yǐ」,都讀錯了。
那麼,是不是讀zhāng yǔ qǐ就可以了?還不對。參加過普通話考試的同學一定知道普通話中有一個神奇的語流音變規則。在普通話中,由於相鄰音節的相互影響或表情達意的需要,有些音節的讀音要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兩個三聲字組成的詞,第一個字要變為二聲。
海口,海變為二聲;勇敢,勇變為二聲;螞蟻,螞變為二聲。所以,張雨綺的標準讀音,應為zhāng yú qǐ,即「張餘起」這個讀音。這才是張雨綺這個名字的正確讀音。
人名之中,遇到兩個三聲的,也不乏其人。比如詩人海子,這個名字是他的筆名,他原名査海生。海子,原本是蒙古語對湖泊的稱呼,作為湖泊名,海子的子讀輕聲,但是作為人名,普通話規定人名中的字必須重讀,即子讀zi三聲。此時,海和子都是三聲,根據普通話語流音變規則,海變為第二聲。
《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丈夫叫賈璉。這個璉,也就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的璉,只有一個讀音,即lian第三聲,不讀第二聲。
那麼賈璉,豈不是和「假臉」一個音嗎?錯!根據語流音變的規則,賈變為第二聲。
有人說,名隨主人,他們怎麼讀,我們就應該怎麼讀。這種論調很有市場,但顯然經不起推敲。如果這種論調成立,豈非誰都可以隨便讀自己的名字並強迫他人也這麼讀?如果人人這樣,字詞的讀音規則豈不形同虛設?
在娛樂界,名字被讀錯的,也不是張雨綺一個人。臺灣地區歌手張韶涵,這個韶怎麼讀?事實上,韶,只有一個讀音,即shao二聲!
香港有一位歌手,叫夏韶聲,即張國榮翻唱過的《童年時》的原唱。他原名吳志坤。夏韶聲這個名字出自一個典故。「九韶」為古代音樂名,上古雅樂之一,簡稱《韶》。出自《尚書·虞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意思是簫韶之曲連續演奏,鳳凰也隨樂聲翩翩起舞。這也是「鳳凰來儀」這個成語的出處。
《論語·述而》說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八佾》又高度評價《韶》:「《韶》盡善矣,又盡美也。」這就是「盡善盡美」這個成語的出處。
所以吳志坤要改名為夏韶聲,就是要名以言志。湖南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而得名。這名字都不是隨隨便便起的,都有緣故,都有說法。
韶山的韶讀shao二聲,夏韶聲的韶讀shao二聲,而且我查了臺灣地區通行的《國語辭典》,韶在臺灣也只有一個讀音,即shao二聲。何以張韶涵會把自己的名字讀成「張少涵」呢?沒有理由,只能說是讀錯了。
我們不能因為張韶涵和她的朋友、家人都讀第四聲,所以韶就應該有第四聲這個讀音。不能因為是名人,就必須讀一個奇怪的讀音。
這讓我想起陳寅恪讀音的公案。
陳寅恪的「恪」到底讀què還是kè?陳寅恪和唐伯虎一樣,寅年寅時出生,故名寅。「恪」是族譜「三恪封虞後」輩分,所以他的父親叫陳三立。「三恪封虞後」,典出《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宋。」
「三恪封虞後」,言義寧陳氏乃帝舜之後。周武王得天下後,封舜帝之後媯滿於河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建立陳國,其子孫遂以國為姓。這就是陳姓由來。
「三恪」即三客,以客禮相待黃帝、堯帝和舜帝三代子孫之意。所以恪只能讀kè。事實上普通話「恪」現在也只有kè這一個讀音。
有堅持「恪」讀què的論者搬出陳寅恪家人的說法來證明其正確性。這種說法是,「恪」在陳寅恪的老家江西義寧(今修水)老家的讀音是què。我想請問,既然「恪」要用修水方言來讀,何以陳寅二字不用方言而用普通話來讀?如果所有的名人,都要按照方言來讀,南腔北調豈不滑稽?
正如我們剛剛所講的,「恪」在陳家是族譜排序,陳寅恪兄弟五人,名字中第三個字都是「恪」,比如陳衡恪,那麼這些「恪」是不是都應該讀què?江西修水人,名字中有「恪」的是不是都應該讀què?還是只有陳寅恪有這樣的特權?更何況,陳寅恪自己在署名時,寫的就是ke這個音。1921年11月,陳寅恪在柏林大學新生登記冊上署名為TSChen Yin Koh,1945年秋,陳寅恪在赴英國的護照上簽名為Yin-ke Chen。
下面這張圖,是陳寅恪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清華開出的一張未交照片各教授的名單,清楚寫著陳寅恪的英文是「Yin-ke Chen」。
此外,「恪」讀que到底是不是江西修水的方言,也有爭議。有學者認為,què實際上是民國時期的舊讀,而江西修水並不讀「恪」為què。深究起來,就很複雜,我們權當就是方言好了。
我講一個方言在名字中的例子。
上海著名法語翻譯家馬振騁,這個騁怎麼讀?都讀cheng第三聲,馳騁的騁是吧?可是,你知道嗎?馬老的父親,就用家鄉話讀qin二聲,而這個名字,又是他老人家取的,那你怎麼讀馬振騁這三個字?
一個字的讀音,是由它的意思決定的。老舍的舍,讀第三聲還是第四聲也在文化界爭論不休。在央視播出的《朗讀者》中,濮存昕朗讀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師》,董卿在介紹時,將老舍先生名字的「舍」讀作「shè」。
老舍原名舒慶春,因為老捨生於農曆立春前一天,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
老舍的「舍」到底讀第三聲還是第四聲?老舍把他的姓「舒」字拆成「舍」、「予」兩字,「舍予」就成為了他的字,後來乾脆叫起「老舍」來。之所以這樣,是習慣於北方的朋友會面時親熱的叫法,如「老王、老馬」等。另外,又有捨己為人、奮發勵志、「捨我其誰」之意。所以只能讀第三聲。不過這裡,老舍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捨棄的繁體字是「捨棄」,有提手旁,而老舍在簡體字推行之前,就用了「老舍」作為筆名,並沒有寫成「老捨」,這恐怕就是很多人誤會他這個字應該讀she第四聲、是老房子的意思的原因所在。這一切的根源,就在老舍本人。
多音字是姓名學研究中難點。許壽裳的裳到底讀shang還是chang?顧頡剛的頡到底讀jie還是xie?
最讓人頭疼的大概要算曹禺了。
曹禺原名萬家寶,曹禺這個名字是萬的繁體字「萬」拆開來,草字頭變成曹,和老舍、金庸的筆名一樣的拆字法。可是,這個禺,只有yu二聲或者四聲,並沒有三聲這個讀音,那麼曹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