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吉·卡納韋羅。 視覺中國資料
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塞爾吉·卡納韋羅(Sergio Canavero)和他的「親密中國朋友」、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任曉平並非第一次因「換頭術」走進公眾視野。在過去數年間,他們掀起過數輪關於「換頭術」的熱議。但每一次,二人的說辭都有所出入。
卡納韋羅總是「點火」的那一個。11月17日,卡納韋羅在維也納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
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任曉平在肯定手術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時,稍加「滅火」:這並非真正的「換頭」,只是人類頭部移植手術的模型,也就是說,是「換頭術」的一場「排練」。
在手術進行地——哈醫大漸成聚焦點時,我們不妨把目光移回消息開始的地方:卡納韋羅在國際上發表過怎樣的言論?他為何選擇在中國進行手術?任曉平一直強調活體手術尚無具體時間表和人選,卡納韋羅的宏偉藍圖指向何方?
被都靈大學「放逐」的「名人」
公開資料顯示,卡納韋羅,醫學博士,現年52歲,出生於義大利都靈。他畢業於都靈大學,並在該校醫學院擔任神經外科醫生長達22年。
2014年,由於遭遇大量「反對」,卡納韋羅離開都靈大學醫學院,創立了都靈高等神經小組。
同年,卡納韋羅接受了英國《衛報》的採訪,講述了這次「放逐」。在學術生涯中,他逐漸在在線期刊SNI(編註:未被SCI收錄,沒有影響因子數據)上發表關於頭部移植的論文,做TED演講,上新聞頭條,成了名人。不過,他的換頭計劃遭遇了至少一家國際教會的反對,也被義大利醫學組織指責。
2014年2月,都靈大學醫學院同意與卡納韋羅解約。
卡納韋羅確實出名了。被「放逐」後,他衝都靈大學的門衛用手比了個「殺頭」的手勢,門衛認出他,放他進去。相比起來,他的前同事們對他的態度冷若冰霜。
「美國人不理解」
義大利從手術可選擇地點中劃除。卡納韋羅看中了中國的哈爾濱。他聲稱,哈工大和哈醫大都會提供幫助,並成為了哈醫大的榮譽教授。卡納韋羅欣賞中國式速度:「那裡建個房子只要幾天。」
他希望,手術能全程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據《今日美國》此前報導,卡納韋羅在電話採訪中再次解釋了手術地點為何選在了中國。他認為,歐美的醫學界不會允許這個爭議性的項目,「美國人不理解。」
卡納韋羅說道。「沒有一家美國醫療機構或醫學中心會做這事,美國政府亦無意願支持。」
卡納韋羅表示,中國能接受這個手術,反映出中國決心在各個領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領域:「西方生物倫理學者不要再管著全世界了。」
「異時異種共生」
在《每日郵報》的專訪中,卡納韋羅透露,他在上學時讀到了一篇美國猴頭移植試驗的報導,當時就立志要做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
「是的,我不正常。」卡納韋羅說道。
罹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程式設計師瓦列裡斯皮裡多諾夫(Valery Spiridonov)寫郵件成為了第一位志願者,希望將自己的頭顱移植到一具健康的軀體上。
不過,卡納韋羅認為,「換頭」的意義不僅是重獲運動能力,更是一種「延長生命」的形式:「想像你有個孩子,一天遭遇車禍,送到醫院確診為腦死亡。你無能為力。再想像一下,當班的醫生走過來對你說,『我對你孩子的頭腦無能為力,但如果你把他的軀體給我,有朝一日,這具軀體會頂著一個新的頭顱重生。他的孩子就是你的孫子。生命不息!」
「我有兩個孩子。我對自己說,我會竭盡所能讓他們活得更長久。」卡納韋羅說道。
他覺得,頭部移植最終會幫助延長人類的壽命,這就是那些冷凍頭顱的人一直在等待的突破。
11月17日,據《每日郵報》報導,卡納韋羅將這種「生命的延續」叫做「異時異種共生」,即把兩個不同年齡的人合為一體。
「科學家已經發現,注入年輕的血液有重返青春的效果。如果你有一個嶄新的年輕軀體,衰老的大腦不斷接受年輕血液的清洗,不斷重返青春。你可能會永生。」